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梓炫0分享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10篇

课时计划,俗称“教案”。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应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⑴出示潮、浩、沸、涨等生字,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再口头组词:

⑵出示犹、据、踮、恢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⑶出示罩、薄、崩、霎等生字,说说特点。

⑷出示

闷:多音字:mēn(闷热闷酒)mèn(闷气闷雷)

⑸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教案# 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⑴ 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⑵ 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如下:

吴中地区有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之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技艺。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媒体显示: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2002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⑶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⑷ 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创设情境,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充分展开练说句式,积累感悟的过程。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体会大潮给人的启示。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播放大潮来时的真实录像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钱塘江大潮雄壮美丽的景象中,让学生通过听、读、议、赏的方法,自读自悟,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大潮神奇伟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形之奇来理解课文。

2、从大潮的奔腾咆哮气势,感悟大潮给人力量的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

1、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2、谈谈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1、课文都写了什么时候的潮?

2、感悟发现

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四、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词汇练习

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说词语

2、同桌互练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观潮前,你最深的感受市什么?

2、创设情境,体会观潮前人的心情。

如果你就是观潮人中的一员,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人群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2、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直观感受,激发情感,从整体上感悟美

1、导入:大自然万事万物无不给人以人生的启迪,钱塘江大潮又向我们昭示怎样的风采呢?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3、师生交流:谈观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4、总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前去赏潮,看看它究竟奇在哪里?

二、品读课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体会大潮声之奇,在细读中积累美。

1、读:描写大潮声音的语句

2、悟: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那些句子写出了这种巨大的声音?

3、议:从这种声音中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之声。

5、再读:谁能把这种声音的力量读出来?

三、积累语言,练习说话,在表达中升华美

1、练说:大自然中奇妙的声音世界

2、总结:如果为这美妙的声音再谱上一支雄壮之曲,钱塘江大潮就是音,这是大潮的声之奇

四、细言细赏,启发想象,重点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再现雄伟壮丽,品位美

过度提问:除了声音方面,还能感受到它的什么之奇?

1、读:学生自读第三四自然段

2、引导学生体会:哪儿写出了大潮的形之奇?

3、品读:朗读文中的描述大潮壮观的句子。

4、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5、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你又有什么感受?

五、拓宽思路,创设新情境运用语言设计美、传达美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大潮还像什么?

句式练习:大潮像(),大潮像(),真是()!

2、赏:再赏大潮雄奇景象

3、指导朗读,体会大潮美

提问:这雄壮之势,真可谓天下壮观呀!谁能把这种雄壮之势读出来?

4、练说:用美妙的语言描述各种形态的'潮

创设情境:再现一线潮、交叉潮、碰头潮、回头潮等各种形态的潮

(模拟情境)

选择喜欢的潮,起个美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潮的美

5、总结:如果大自然是千万幅美的画,那钱塘江大潮就是最壮观最雄伟的!

六、回顾潮景,感悟写法,在感悟中体会美

句式练习: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由()及(),由()到(),最后又恢复了()。

提问:祖国这一奇美壮丽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赞叹不已呢?你佩服作者什么?

七、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过度提问:欣赏了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那些现场观潮的人们心情激动、兴奋,表现在哪儿呢?

1、体悟心情,升华激情

从潮来前的急切期盼到潮来时的人声鼎沸,沸腾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会说些什么呢?

2、深悟中心,感情升华

如果把这种心潮汇成一句话,为大潮题词,你想说那句话?(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过渡提问:同时我们也能从大潮身上汲取一种力量,一种怎样的力量?(永不退缩,勇往直前)

3、总结:这就是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激发探究兴趣。对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什么?

2、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指引回家查找资料

第三课时

一、回顾潮景,深情读文

1、读全文

2、自选喜欢的句子读

二、合作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钱塘江大潮的奥秘)

三、片段小练笔

模仿《观潮》一课的写作方法,描写一种场面

四、学习生字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篇目推荐

2、积累课外有关描写壮观场面的好词佳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记“舱面,半明半昧,霎时,摇摇欲坠”等词语,感受繁星的灿烂和美丽,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2.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展开想象,想象三个不同场景下的繁星画面。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

3.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不同的繁星场景下繁星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了解巴金的代表作品。

2.重点学习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来写景状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巴金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仰望星空,依然可以望见那颗星,依然感受到那颗星在照亮文坛,他就是现代的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匠巴金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走进巴金的文学世界,感受其文学的魅力。

1.走进作者(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绍)

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2003年被授为“人民作家”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背景介绍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爷爷乘坐法国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前往法国,为了学习经济学,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爷爷撰写了38则《海行杂记》。《繁星》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27年1月。

二、学习课文

1.学习重要词语:舱面,霎眼,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等词语,并正确读记。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三种不同繁星场景下的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3.讲解课文

细细品读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体验作者三次不同的情感,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并探究每次看繁星的情感.

三、重点探究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铺垫。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本段末句“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个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字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话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写景状物,表达作者心中涌动的喜悦之情。

3.结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不同?

(依恋——伙伴——知心: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是因为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4.读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写的是实景?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和联想?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回答。

实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挂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想象和联想:船在动,星也在动;我好像看见

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

他用手指着:……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四、美点赏析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优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例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摇欲坠的无数星星”比作“无数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2.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说话”。

本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五、总结提升

1.内容小结:《繁星》是描写星空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写法借鉴:善用修辞来表达情意,善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写景状物。

六、再读散文,体会散会优美的句子和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星空《天上的街市》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1、字音字形模

2、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从前————————三年前————————如今时间顺序

2、再读课文了解三次看星空的地点和感受

四、分析课文

1、比较三次看星空的感受为何会不同?

明确:年龄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与感知逐步深入。

2、研究三次写观察星空感受的句子及情感。

感受及情感见上面表格。

3、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

明确: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

4、明确作者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第一句,直抒胸臆)

五、体会语言

1、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和作用。

比喻: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说话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排比:柔和的静寂的梦幻的

从不同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美妙。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

联想:实———————实

想像:实——————虚联系点

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联想或想像的语句并分析其间的联系点

观看星空,展开想像或联想,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理解精妙的语句

微小无处不在

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会觉得微小的星光中光明

无处不在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有暗示船在前行,也表现了作者的激情。

看: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加引人注目。

六、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并用联想想像的手法写景。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们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出示作者的照片及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查词典理解词语。

3.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从“时间、地点、繁星的样子”三个方面梳理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并体悟作者不同的情感,可通过表格解说。

2.全班分享交流。

(1)交流:学生梳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逐行汇报填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第三列信息。

(3)借助表格,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想象画面:什么时候能看到繁星?(夜晚)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绘看到的繁星?(密密麻麻)闭上眼,想象作者看到的画面。(星星闪闪烁烁,像无数颗珍珠撒满夜空……)

2.指导朗读:炎热的夏夜,你坐在庭院里,享受着习习的凉风,看着一闪一闪的星星,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想象这画面,读出感受。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想象画面:三年前作者在南京的住所后的菜园里看见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星群密布)又有什么感受?(光明无处不在)

2.“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相比,有什么不同?(“密密麻麻”只能突出星星又多又密,“星群密布”还能体现出星星是一群一群分布的。)

3.“光明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虽然星星的光亮很“微小”,但是因为星星很多,一群一群的,分布很广,所以“光明无处不在”。柔和清亮的光在夜空中闪烁,宁静又温馨。)句子除了表示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空就感到“光明无处不在”。这时,他爱星空的感情比以前更深了。)

4.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微小”弱读,“光明无处不在”声音延长。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想象画面:“如今”作者在海上看星空,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半明半昧、摇摇欲坠)通过这些词语,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星星是时暗时亮的,忽闪忽闪的,让人感觉它们在不停地动;又因为海面宽广,水天一色,所以星星显得很低。星星那么低,又不停地动,就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2.读“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星星离“我”更近了,还调皮地在“我”身边飞舞嬉戏,让“我”觉得不孤单……)读“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星空辽阔无垠,作者在星空下显得很小很小;星星很低很低,发出柔和的光,像萤火虫一样在作者身边飞舞,给作者带来光明和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就像睡在母亲的怀抱中,温馨甜美。)

3.指导朗读:想象仰躺在舱面上,仰望海上星空时的心境,读出感受。朗读描写“萤火虫”的比喻句时,语调活泼,语速轻快;朗读“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时,语调柔和,语速舒缓。

五、深化主旨,课堂小结。

作者细致入微地捕捉到繁星的样子,离当下越近,描写越细致。读这样的文章,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深入理解文章,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8

学习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讨论释疑,教师点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联想,引入文题。

(1)、出示名为《星星的思念》、《摘星星》、《紫色的星月》三幅图片,并出示图示解说。学生欣赏。

(2)、激发学生欣赏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回忆学过的诗文,描绘出你心中的最美的星星。

(3)、教师点评,导入文题。

同学们描述了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星星,说得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那么在文坛泰斗巴金爷爷的笔下,深蓝色的天空中密布的繁星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景致和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巴金爷爷23岁时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繁星》。

(教师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巩固字词。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巴金创作情况。

(2)、出示字词,自主复习,加深印象。

三、初步欣赏,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按时间顺序出示三幅图片:《孩子数星星》、《呼唤星星》、《船上看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配乐)

(3)、小组成员互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

四、逐步感知,深入体会。

(1)、出示问题。

(作者写了自己三次看星星的情况,每次看星星的感受是什么?)

(2)、指名配乐朗读,领悟精美片断。

(3)、学生作答,教师引导。

(第一次:甜蜜、温馨,繁星如母亲。第二次:亲密、投机,如伙伴。第三次:舒适、信赖,如知心朋友、母亲。)

五、比较欣赏,拓展思维。

(1)、阅读材料片断,感知内容。

(2)、学生比较鉴赏。

(你喜欢《繁星》或《天上的星星》片断哪些文字和语段?为什么?)

(3)、教师小结。

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向巴金爷爷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再次欣赏配乐朗读,总体感知,达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4)、出示小诗,朗读体会。

六、课后作业。

赏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

(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

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①糊涂、不明白;②隐藏;③昏暗;④冒犯、冒昧。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合适?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2)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三、品读课文、想象繁星

(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

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说,全班分享。)

3、指导朗读,读出文中“我”对繁星的爱。(全班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

(二)小组共学第3自然段,深入感受对繁星的“爱”

1、第1自然段是巴金写在家乡庭院里看到的繁星。课文中还写到他在哪里看到的繁星呢?(家乡庭院——南京住所后 门——海上。)

过渡:这几个地方的繁星,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处呢?那我们就乘上船,跟随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的繁星吧!

2、小组合作,共学第3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共学提示。

(出示共学提示:①找:找到描写“繁星”的句子。②想:读到这句话,想到了怎样的画面?③读: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小组合作,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3、通过理解关键词“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想象繁星的画面。

(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真是摇摇欲坠呢!”)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分享)是啊,繁星明暗交叠,摇摇欲坠。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4、品味比喻,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

(出示:“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把星星比喻成什么?(学生分享)想象一下,这一颗一颗星星在你周围飞舞,就像萤火虫一般。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再读一读?(生读比喻句)

5、“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来,我们一起躺在船舱里,去看看这“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繁星。(配乐,全班朗读。)

(三)链接童诗,丰富想象,表达对繁星的爱

#教案# 导语:在这句话里,巴金觉得星星像——“萤火虫”。其实,每个人看星星,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

1、(出示两首儿童诗:顾城《星月的由来》、林焕彰《夜晚的天空》)这两首诗中星星是什么呢?(树枝戳的微小窟窿、猫咪的眼睛。)

2、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看到的繁星和想象到的画面,随课练笔。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你也写几句话或几句诗。(学生汇报分享)

(四)了解背景,升华对“繁星的爱”

1、这繁星,让我们浮想联翩,巴金继续写到——(引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2、(出示背景,补充介绍:此文写于1927年,巴金23岁时独自一人赴法留学途中。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这样说道:“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师:现在你再读他在海上对繁星的感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朗读。)

四、延学拓展,巩固提升

这节课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去感受自然之美、繁星之美。巴金还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出示《海上日出》全文),也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读一读《海上日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__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__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87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