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

梓炫0分享

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10篇

写好教案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 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          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 “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 “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二、 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就如水的月光写就了经典,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么同学们知道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是在什么时期形成并真正成熟的呢?那就是黄州。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州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黄州成了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同重锤敲击着他的心脏,又像雕塑家塑造了他不朽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对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也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着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着自己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这自然界的风雨,他从容洒脱地应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同学们面对着如此豁达乐观的苏轼,当你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你又将如何对待呢?请你说说你的心声吧:

生1.如果我再面临生活坎坷师,我也要像苏轼一样乐观洒脱。

生2.回想我所经历的挫折与苏轼比起来相差太多,而我却不能豁达面对,实在汗颜。

生3.今后学习中生活中再有困难,我一定乐观对待,相信风雨后彩虹会更加绚烂。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被你们感动了。同学们苏轼之所以名垂千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散文、诗歌,更在于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面对人生坎坷时,就请常读一读苏轼吧!相信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澄澈明净,我们的人生会更加豁达从容。

雷真民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2】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 “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 “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二、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师: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就如水的月光写就了经典,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么同学们知道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是在什么时期形成并真正成熟的呢?那就是黄州。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州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黄州成了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同重锤敲击着他的心脏,又像雕塑家塑造了他不朽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对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观的塑造,也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着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着自己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这自然界的风雨,他从容洒脱地应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同学们面对着如此豁达乐观的苏轼,当你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你又将如何对待呢?请你说说你的心声吧:

生1.如果我再面临生活坎坷师,我也要像苏轼一样乐观洒脱。

生2.回想我所经历的挫折与苏轼比起来相差太多,而我却不能豁达面对,实在汗颜。

生3.今后学习中生活中再有困难,我一定乐观对待,相信风雨后彩虹会更加绚烂。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被你们感动了。同学们苏轼之所以名垂千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散文、诗歌,更在于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面对人生坎坷时,就请常读一读苏轼吧!相信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澄澈明净,我们的人生会更加豁达从容。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3】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掌握一些实词,能译重点句子,理解中心、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复杂微妙的感情。

教学难点:同“重点”并理解“闲人”的深刻内涵。

德育渗透要点:学习苏轼做一个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之人。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演讲:师生简评。

二、激情导入: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属于哪一种人呢?(学生如果说出第一种就不再往下引导,如果说不出就按下面往下引导)。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学生背诵“山下兰芽短浸溪,——”。同学们背诵此词后说说苏轼是个什么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浣溪沙》中著名的句子是“谁道人生不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板书}

三、复习检查:

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学大声地自由朗读、背诵全文。指导一个默写到“相与步于中庭”,一个默写“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结尾。要求学生写得不要太高了,写一行空一行,老师要在字里行间作笔记。

师生共同纠正默写的错误。

提问以下字词解释: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相与步于中庭 空明

交横 盖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解读全文:

全班同学朗读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问:时间?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了年月日,又写个字“夜”。

问:夜里干什么?

明确:“解衣欲睡”。干脆睡觉吧。没有什么事可干的,也没有作业可写也没有电视可看,也没有家人一起说话,也没有朋友喝酒聊天。这是怎么回事?

背景简介: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诗中有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是以诗诽谤新法,于是将他逮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经弟弟苏辙等人多方营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县南。虽给了他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不准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与他往来。

原来他是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问: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月色入户”。月亮悄悄地带着它详和的银光走进了苏轼的家里。问:这句是什么修辞?

明确:拟人。(板书)苏轼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问:干什么?

明确:赏月,寻找乐趣。

于是他兴奋喜悦地“欣然起行”。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 顿显波澜。

问: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苏轼披衣而起,兴致陡增呢?

明确: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谪中的孤独和郁闷,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调整好心态,重归于平静坦然、乐观旷达的心境中。他东走走西看看,一个人没啥意思,再有一个人共赏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无与为乐者”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他就想着找朋友去。

问: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啊?

明确:张怀民。

问:张怀民住在哪儿?

明确:承天寺。

怀民简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和苏轼遭遇相同,也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还建了一大体上亭子。苏轼题名为“快哉亭”,就是“快乐亭”。在这里他们可以共同排遣被贬后郁闷的心情,可见,他们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亲密战友。从哪儿能看出他们性情相投呢?“怀民亦未 ”中“亦”,“也”的意思。张怀民想必也不愿错过这良辰美景。于是他俩就“相与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层(板书)。

问:这些是叙事还是写景、抒情、议论?

明确:叙事(板书)。

问:叙了何事?

明确:一、写“寻友赏月”(板书)。

问:以下转入到写什么了?

明确:写景。(板书)学生齐声朗读写景的三个句子。作者写月色用了18个字,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

问:那到底绝妙在哪儿呢?请同学们从写法角度入手回答。

审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脱俗(板书)。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光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错觉。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积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错在一起。不对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 “盖竹柏影也”。原来月光把院里竹树柏树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问:那天的月夜一定还伴着什么?

明确:微风。竹柏的枝叶在摇曳着,于是它们的影子就在清澈如水的地上柔情地摇啊摆啊,摇啊摆啊。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是绝唱;

问:还有什么绝妙之处?还是从写法上分析。

明确:二是动静相结合。

问:哪句给人一种静谧之美?明确:“积水空明”。静景(板书)。

问:哪句给人动态摇曳之美?明确:“藻荇 横”。动景(板书)。

问:还有绝妙之三?明确:“处处有月处处不提月”(板书)。三句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把影子从空中到地上整个地包裹了起来,象一个空灵透明的水晶球,好一个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层是写景,写了良辰美景(板书)。

问:文章最后一层是什么?

明确:三、抒情、议论(板书)。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层。连续两次发问,是什么问句?明确:反问。

问: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 ?

明确: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处都有竹柏”,这是个否定的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所以感情强烈,是抒情的表达方式。

问:这两个反问句是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板书),它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板书),饱含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重点解决:此时此刻苏轼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的。但你不能只顾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开阔一点、对名利看淡一点,把闲暇时间给自己多一点。当然同时你还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还应该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欣赏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时时处处享受到大自然美景。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书)!这是第三层。所以“闲人”在这里有哪两个意思呢?清闲之人、雅趣之人(板书)。

难点突破:刚才说到最后一句话还饱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复杂,不止一种感情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磨。难捉磨也要捉磨,老师先不让同学们捉磨这句话,降低难度。

问:先看这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

问:我们再来挖掘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含有这三种感情呢?

明确:有。苏轼有闲暇、有情致赏月,欣喜;想不到是作为政治犯的角色在赏月,悲凉;他俩此时此刻有的是时间漫步、悠闲。至此,全文寥寥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板书)。

德育渗透:

问:苏轼在内心深处愿意做一个整天赏景的清闲之人吗?为什么?

明确:不。因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大报负的人,此时此地赏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排遣郁闷、调整心态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办法。他的好朋友黄庭坚等人就在被贬中郁愤而死。他被一贬再贬却不气不死,就是他有旷达超脱陶醉凄凉之因。

五、拓展延伸:

拓展之一:

问:同学们苏轼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呢?

明确:是。我们在生活、学习、交友、家庭中如果遇到逆境,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排泄自己的烦恼、郁闷呢?唱歌、跳舞、大喊、和人交谈、哭、写作等。

拓展之二:本文写景很有特色,其中之一是“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一个月字”。塞北的寒冬来了,天气非常冷,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话,通过写景写人突出“冷”,但不能出现一个“冷”字。学生写几分钟后,四人小组读,再推荐几个写得好的,在班上读,大家品评谁写得形象生动。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二题。〈〈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2、找老师、课代表、组长背〈〈承天寺夜游〉〉原文和书下注释,到老师花名册打对勾。

板书:

知识扩展: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__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__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__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__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4】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赏析意境。

3、读懂苏轼,感悟哲理。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

3、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境。

4、背读课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苏东坡(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美誉。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5】

教材分析: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有一篇文章叫做〈〈秋月冬雪两轴画〉〉这其中一轴画就是〈〈记承天寺夜游〉〉的确,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它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

知识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读懂文意,掌握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的意思。

2、品读文字,领悟意境。

3、朗读揣摩,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过程方法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美丽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

2、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3、知人论诗。提供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重点:文字的揣摩与品味。

教学难点:“闲”字的多重含义。

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赏“月”,悟“闲”。

教学过程:

一、在钢琴曲中导入新课: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二、初读文本

生读课文,检查拼音、重点实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三、赏美景,品意境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秋月冬雪两轴画》,这一轮秋月曾让无数人陶醉。那么今天我们也不要辜负这一轮明月,和苏轼、张怀民一起去赏月吧。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课件展示):学生齐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B、学生品析后老师小结: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C、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意境。(点击背景音乐。)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读,你在脑海中想像:(老师提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同学们,把刚才浮现在你脑海中的那幅画用你灵动的笔描绘出来。

三、话“闲人”,悟主题。

A、读题目:从题目可知本文主要讲什么?作者在夜晚与朋友到承天寺游玩。

B、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应该是露深雾重,寒意不浅。苏轼为什么跑到承天寺去游玩呢?因为它是一个“闲人” 本文中的“闲”可以有哪些解读?

(闲)对,闲,可以组哪些词?悠闲,有闲情逸致,有清闲。

悠闲:月色入户,相与步于中庭。闲雅:月光之美。

清闲:体悟最后一句话,并补充相关资料:(背景介绍,苏轼的相关介绍)

C、两个闲人在清明澄澈的月光下散步,两人相顾无言又心照不宣,或许只有那一轮明月能理解他们吧。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苏轼吗?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资料。

(孤独,郁闷,淡泊,宁静,达观洒脱)

D、是的,明月懂他们,他们也懂明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有有闲情逸致的苏轼他们才能赏它,只有处在人生的低谷仍然保持那样一颗闲适恬淡的心情的苏轼他们才能赏它。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因为苏轼的欣赏而永恒,而那块伤心地黄州也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才子苏轼。

四、与苏轼同行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附答案】:

【一】1、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盖/竹柏影也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1.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填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5)庭下如积水空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 ⑵盖竹柏影也( )

(3)念无与为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

(5)怀民亦未寝( ) (6)欣然起行(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6、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2分)

7、.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 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记承天寺夜游》助读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这是苏轼生命里程中非常巨大转折。他由朝廷的一个官员被判刑,流放,他是一个犯官,有名无实。什么叫乌台诗案呢?就是因为审判或者说苏轼写诗这个案件有关联的地方叫乌台,苏轼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不满,所以被抓进乌台。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阅读训练活动

自读自讲

朗读体味

读背积累

选点品析

阅读训练活动

学习任务——自读自讲

解:脱下,解开。

户:门,这里指门窗、居室。

遂:于是,就。

盖: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原来是”。

但:只,只是。

交横:横斜交错。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漫步于庭院中。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译课文。

讲一些翻译技巧

学习任务二——朗读体味

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念、盖、但声音拖长。念表示想呀,盖表示赞叹,原来是呀,但字表明有点遗憾。

2、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欣然读的高兴点,还有一个字“亦”

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学习成果放在一起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后反思

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我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从理论上反思;

我比较欣赏朱永新市长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营造书香校园.虽然我不能营造书香校园,但我想我可以营造一个书声朗朗的课堂.我国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面对这些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富有内涵的文化精品,更值得我们去读去品味,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思考,我觉得对于文言文教学,我应将朗朗书声洋溢课堂。

从个人教学角度反思:

我觉得整个教学设计很满意,因为它体现了我文言文教学的总思路,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乐趣的课堂,是一个享受性的课堂。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准备的不充分,因为时间太仓促,仅在一个晚上内完成 ,于是给课堂造成不该有的失误,主要表现在:

教学过程中在各部分衔接中不够流畅,课堂语言不够优精美;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而且在自己诵读时,竟然瞬间短路,虽无伤大雅,但本节课留下瑕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7】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重点

难点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8】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9】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5)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写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设计【篇10】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反复诵读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全文。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阳欲颓:坠落四时俱备:都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学生尝试翻译,出示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布置作业

板书:

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具体描绘):高峰入云——仰视

清澈见底——俯视静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平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朝动

夕阳与颓沉鳞竞跃——夕

总:感慨收束


    88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