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有关初三语文下册教案10篇
教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 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教案# 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 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剧中老人和孩子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本文“枣儿”的象征意义。
4、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
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 体会作品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特征:
1、 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 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
量的限制。
3、 人特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 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 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2、 让学生自己掌握文章中重点的字词。
3、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背诵戏剧和象征的概念。
课内探究案
一、 导入新课
放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然后(让学生)谈歌曲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然后特别找(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针对这首歌说说自己的心理话。自然地走入《枣儿》一同来听听这位孤独的老人和孩子的心声。
二、 检查预习
1、 给加线的字注音:(学生黑板展示,学案展示,然后相互批改) 竹匾 掸去 囫囵 咀嚼
2、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口头回答)
踌躇: 。
蹑手蹑脚: 。
3、 学生初读课文,填空,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学生填空) 在乡间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的男孩子,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子要把枣儿留给自己的父亲,流露出对孩子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孩子
他们分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将这些文字品评一下,说明自己的理由,将评语写在旁边。(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之间分享成果或解答疑问,最后师生交流互动,教师适时点拨纠正。)
明确:
※孩子:天真、活泼、稚嫩、可爱、善良、善解人意,孝顺的性格特点。(板书)
※老人: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孩子、纯朴、关心下一代。(板书) ※归纳方法:这些性格特点是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来表现的。 学生找的地方可能是(学生在起来口头展示的时候,先说明在第几页,第几行,读一下然后品评):
1、 老人 (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
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明确品评:老人想尽力挽留男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从而可以看出老人疼爱孩子,关心下一代,很纯朴的性格特点。
2、老人 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明确品评:晒枣是为了儿子,等儿子回来,看儿子吃枣。执着的等待,表现出老人爱子至真至纯,也可以看出对儿子的疼爱,和盼望儿子的到来。
3、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了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明确品评:明知道爹不会回来,但是还暗藏着一颗枣留给他,表现男孩纯真、可爱、善良,孝顺的性格特点。
4、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
明确品评 :这是比喻的说法。“不认识回家的路”,指的是误入歧路,“天天喊”,指的是劝导误入歧路的人。可以看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善良。
等多处。
※(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生成问题)
例如:开头和结尾相同之处都用了童谣的形式,开头和结尾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有哪些?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所用童谣与开头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台前,由哼唱变成
呼喊,由没有人回应转为无数个童声呼唤。这样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分角色朗读“时辰还早呢,再坐坐??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让学生谈一谈,在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明确:语气,各人的身份,以及各人的性格特点。
四、剧中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让学生点明理由)
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传统思想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四、 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老人和孩子存在着孤独
现象,你能说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你又想向他们在外的亲人说点什么呢?(学生畅谈,各抒己见,说得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
五、 总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小到一个词语,大到文章的主题,一点即可!
六、 放关于与留守儿童有关的小视频《这个冬天有点寒冷》,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中心,并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案# 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
一、#教案# 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小黑板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
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新词,复习剧本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揣摩剧本个性化语言,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及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呼吁学生关注弱 势群体。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戏剧冲突,深化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2、合作探究法。3、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大家看图片,听歌谣。
2、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枣儿是仅仅是一种美食吗?
(饱含着人间亲情,远方的牵挂)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让我们一起走进剧本《枣儿》去体会一下。
二、温故知新,积累字词
1、回顾剧本常识:分类(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话剧小品)、内容、特点(幻灯4)具体从文中去体会!
2、咬文嚼字,识枣儿。
提问:1、本文把空间集中在什么地方?
2、文中出场的人物有几个?(老人和男孩)
3、剧情简介: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在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展开一段亲切的交往。那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交往的怎样?
三、演读感知,尝枣儿:说枣儿 永不褪色的亲情
分角色演读课文,思考:
1、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3、文中老人与男孩的关系如何?你如何评价这两个形象?(语言、动作) 温馨提示:
男孩:纯真、活泼、稚嫩、 可爱的情调;
老人:亲切一些,长者风范,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四、关注人物,品枣儿:现实与期待的强烈冲击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
老人:老一辈农民;老一代长者形象。(疼爱,不是祖孙胜似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对儿子的思念)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给父亲留枣儿,温顺的搀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拉钩)
这样两代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都想从对方那里寄托相思,那他们的亲人去哪儿了?
提问: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你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观念都有很大变化) 讨论:都说矛盾冲突是剧本的核心,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现实中的状况--独守家园与他们所期盼的情形——亲人早日归来) 只好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一课小小的枣儿,那么
五、探究写法,悟枣儿:赋予文化传统内涵
1、作者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亲情的呼唤,对故乡和传统生活的怀念,对精神家园的渴望;这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2、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内容: 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亲情”,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齐读结尾童谣,用歌唱的形式更能表现对亲人的期盼(呼唤亲情,渴望温馨)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很多人为了发家致富外出打工,把这个家园只留给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使这两代人在无尽的孤独和思念中生活。
六、拓展延伸,唤亲情(播放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图片)
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个个无奈的表情,令人心酸,那是对亲情和温馨的呼唤和渴望。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1、关注留守老人和孩子,抽空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2、呼吁离家的人们常回家看看,给父母该有的温暖,给孩子们应有的快乐...
七、跟踪充电,献爱心。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活动。让我们的爱在岁月的河流中像小船一样飘荡。我也深信,剧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温馨世界一定会实现。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 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 情感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 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明确目标
(一)、了解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二)、学习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三)、进一步理解和学习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方法。
三、简介作者和背景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2、 背景简介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字词注音
逮住( )
逮捕( )
盛满( )
旺盛( )
畜生( )
畜牧( )
无赖( )
戳穿( )
坯子( )
醋栗( )
乞丐( )
魁梧( )
五、朗读课文
1、 听读课文,概括内容
明确: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2、完成以上表格,理清情节。
分类
变化
次数 狗的主人 对狗的评价 对赫留金的态度
1 不知是谁 野畜生、疯狗、弄死 肯定被狗咬了
2 像是将军的 小狗 是钉子弄破的,鬼东西
3 不是将军的 下贱胚子 受了害,绝不能不管
4 是将军的 名贵、娇贵的狗 混蛋,怪自己不好
5 不是将军的 野狗、弄死算了 (不予表态)
6 将军哥哥的 不赖、怪伶俐的 早晚要收拾
3、 据本文的情节,课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几个趣味数字:6次判定
5次变化
4次写军大衣
3次提到法律
2次写到围观群众
1次环境描写
六、研读课文
1、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是怎样判定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明确:五次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宣判:弄死狗,狗的主人要罚款。
第二次: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宣判:狗无辜,赫留金讹诈。
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里的狗。 宣判:狗是下贱胚子,赫留金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四次:巡警说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狗。 宣判:狗是娇贵动物,赫留金受斥责。
第五次:将军家的厨师说没有这样的狗。 宣判:“野狗”“弄死”。
第六次: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 宣判:小狗“怪伶俐”,赫留金遭辱骂。
2、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
明确: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
4、 师生讨论分析,完成板书,形成结论。
变:对狗的评价和看法,因狗的主人不同而变。
不变:本性,即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七、课后作业
1、《同步导学》;
2、尝试画一幅奥楚蔑洛夫的肖像画。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7
一、 复习旧知
二、 研读课文
1、 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小说中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小说开头。新的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第二次:听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借口天气热,脱大衣,以“脱大衣”掩盖自己的狼狈。
第三次:听到人群中有人肯定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为自己的言语的冒犯而恐惧不已,吓得浑身发抖。因而又要巡警给他穿上大衣。
第四次:小说结尾。“裹紧大衣”。奥楚蔑洛夫担心丢掉官职,因此他不寒而栗,情不自禁地要“裹紧大衣”。
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2、 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手指头,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
总之,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
3、 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
第一次在第七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法律,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第三次在第十七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总之,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4、 再联系围观的群众和当时的环境,可以看出俄国社会的哪些弊病?
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三、 归纳小说主题:
《变色龙》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四、 分析人物形象
1、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自己所创作的人物肖像。
明确: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察,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他专制蛮横、欺凌百姓,对上则趋炎附势、献媚讨好,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
2、人物形象具有怎样典型性和概括性?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都是这样的人物。
3、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4、作者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地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 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5、社会意义
变色龙,现在多比喻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含贬义。在俄语中,这个词的含义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见风使舵的小人”。小说用它来讽喻那种狡猾善变、出尔反尔的人。用变色龙作标题,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
现在“变色龙”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这一名词已成为见风使舵的小人的代名词。
五、探究写作方法:
1、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明确: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都是通过他与大家的几次对话来表现的,而他见风使舵、谄上欺下的性格特点,正反映在他的话语里。如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先问“你拿得准吗?”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赶紧表态“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而当厨师证实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其嘴脸变化之快,真令人瞠目。而他无耻之极的奴性性格也由此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几次脱大衣、穿大衣的动作,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为下面态度的转变做铺垫。再如“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了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2、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
⑴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文章最后写到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__继续去别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__又遇见了一起类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处理,或者处理得更圆滑了。
__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
__去将军家邀功请赏,在此之前到首饰店索要一些金银珠宝,一并送给将军。
__“买”一只小狗送给将军的哥哥。
__ 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饰店寻点儿麻烦。
__去纠集一批地痞流氓准备殴打赫留金。
续写: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发生的事,100字以上。用上下面的词语:
洋溢 荒唐 伶俐 无缘无故 异想天开 无精打采……
参考: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事件后,满心欢喜地向前走,迎面走来将军的哥哥和他的随从。奥楚蔑洛夫急忙热情洋溢地迎上前去,弯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躬,笑容可掬地说道:“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先生,您是不是丢了一条狗?唉!这小家伙差点让人给糟了,赫留金那荒唐的家伙把烟卷戳到狗鼻子上去,幸亏您的狗伶俐,咬了他一口,可赫留金却说狗无缘无故咬他,要您赔偿他一笔钱,真是异想天开!是我训斥了他一顿。那混蛋只好溜了。那小狗已让您家厨师普洛诃尔领回去了。我也正想到您府上去,不想在这儿遇到您了……”伊凡尼奇闭着眼淡淡地说:“嗯,我知道了。”说罢,扬长而去。奥楚蔑洛夫满肚子的热望化为泡影,无精打采地呆立在冷风中……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19课;
契诃夫的其他小说:《万卡》、《一个官员的死》、《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8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情节。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故事大意。
2、在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欣赏课文通过对话、神态、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色。
3、分析文章中简练而传神的环境描写,体会其对于表现故事时代背景的作用。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把握故事主要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变色龙式的人物的典型性。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精当而传神的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对变色龙式的人物的本质的认识。对课文特定历史背景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变色龙是自然界中一种神奇的动物,有着特殊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色彩的本领。在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一群人,被称为“变色龙”。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呢?让我们随着世界三大小说家契诃夫的描述去认识一下这样的人。要知道,正是契诃夫的精彩描述,才令变色龙和阿Q一样,成为一类典型人物的代称。
二、学习文学常识
关于契诃夫的文学常识: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和戏剧中深刻地揭发了上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阴暗面,尖锐地抨击了种种社会弊端,无情地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和卑劣心理,正确地指出俄罗斯社会生活必须改变的前景。他毕业于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与鲁迅一样,他也走上了以文笔拯救人的灵魂的道路。他的代表作品《变色龙》、《一个小官吏的死》《套中人》、《第六病室》。尤其是一个小官吏之死,写的是一个小官吏为了在剧场不小心打喷嚏溅到将军的秃顶上竟然被吓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习气和卑劣愚昧的奴性心理。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小说家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
三、通读课文,欣赏课文录音
1、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契诃夫究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典型,让我们欣赏一下课文录音,领略一下这个变色龙的变色本领。
听课文录音,对生字词、令人叫绝的描写做标记。
2、全班交流、讨论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一点?(可以是个性、形象特点,也可以是作者对他的某一个方面的描写语句)
学生交流:他见风使舵,对狗的态度随着对狗主人的猜测而变换
他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极尽阿谀之能事
他媚上欺下,欺压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四、理清课文情节线索
1、 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明确:哪些段落介绍了故事的起因?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请概括讲述一下。
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概括关键因素,并复述。
关键词: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经过
奥楚蔑洛夫、楚留耶夫、楚留金、一只脏兮兮的小狗
2、请你充当一下警官,来处理一下这个案件,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结合课文信息,对案件进行分析、整理)
全班交流,结论:①处理小狗的主人,因为他对小狗疏于管理,造成小狗伤人
②小狗不必负责,要处理赫镏金,他伤害小狗,无事生非
③两个人都有责任,各打50大板
教师提示:你们的处理为什么这么简单直接,甚至不用管谁是小狗的主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跟谁是主人无关
3、、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处理这个事件的?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发挥其变色龙的本色的?
明确阅读范围,概括关键的情节并作复述:刚开始装摸作样地要主持公道,要处理小狗,一听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就立刻变了语气,责备起受害者楚镏金来;一听说这可能不是将军家的狗又立刻变了语调,说要秉公处理;又有人说也许是将军家的,他又大声斥责起楚镏金来;听将军家的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他立刻活灵活现起来,要立刻处死小狗;最后听说这是将军哥哥的小狗,他狠狠地骂了楚镏金,把小狗好好夸了一通。这一场闹剧就此收场。
教师提示: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方式跟我们的不同是什么?
——主要是根据小狗的主人是谁来进行处理,随着小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
3、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奥楚蔑洛夫表面上一直变来变去,实际上有一样东西一直没变,是什么?
讨论、明确:趋炎附势、媚上欺下,为自己争取的利益。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奥楚蔑洛夫处理小狗咬人事件的经过。
五、深入探究
1、是什么样的土壤催生了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社会畸形儿呢?
文章中哪些语句提示我们他所生活的环境?(引入对环境描写的分析)
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内容及其意义。
2、 你对奥楚蔑洛夫这种人有什么样的看法?
(进行思想感情教育)
(1) 他是畸形社会的畸形儿,不是个别现象
(2) 他的所作所为应该被人们所鄙视
(3) 他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因此丧失原则
(4)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人应该有原则
张爱玲说过:“再可恨的人,归根结底也只不过是个可怜的人而已”
一部电视剧的主人公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条底线,这条底线决定着这个人的品位、格调。” ——与同学们共勉
六、布置作业:
1、 选择搭档,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排演课本剧。
2、 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3、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字词,注解、词语手册上的字词抄写一次。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1、 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交代时代背景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体会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3、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鲜活生动。
教学重点:
1、 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交代时代背景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体会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鲜活生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衔接旧课
1、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变色龙的形象?(俄国19世纪末小说家、剧作家)
2、变色龙可以作为哪一类人的代名词?(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奴才走狗)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出现绝非偶然,也绝不是个别现象。他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他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中呢?
三、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
1、奥楚蔑洛夫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概括分析。(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
① 四下里一片沉寂。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死气沉沉、冷落
②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一个乞丐也没有。——经济萧条
③ 巡警端着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暗示了奥楚蔑洛夫利用职权对店铺和摊贩进行敲诈勒索,写出他们“压下”的一面。
④ 木柴厂四周很快聚集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⑤ 那群人就对着赫镏金哈哈大笑。——围观者的冷漠和无聊,他们也有迎合强者见风使舵的特点。更说明了变色龙的存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同当时的时代有密切的关联的。
⑥ “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节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了。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社会
小结:从文中简练而精当的描写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在沙皇专制的黑暗统治下,人民生活在萧条冷落的环境中,经济萧条、政治黑暗。
2、本文的环境描写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刘老老游赏大观园》相比较而言有什么异同?
① 篇幅不同,较简略
② 作用不同:一种倾向于交代时代社会背景,另一种主要交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
我们已经明确了变色龙所生长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塑造出奥楚蔑洛夫这一个独特的畸形社会里的畸形人物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塑造这个人物的个性性格特点的?
(1) 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塑造变色龙性格的主要手段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描写,挖掘潜台词,体会语言描写形象、生动的特点。
他的话有几种不同的意思?该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特点来?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耀武扬威、装模作样、显示自己的能力、才干
“恩,不错……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出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借机显示自己的威风、才干,向着赫镏金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 ——接脱大衣转移视线、转移话题,强作镇定掩饰自己的窘态与内心的恐慌,为下面的改变立场做为过渡、铺垫。
“只是有一件事我还弄不明白,——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了,我可知道你这种人是什么玩意儿” ——强词夺理、显示出山人一贯正确的气魄,批评赫镏金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鲜活个性)
(2)简练而巧妙传神的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画龙点睛
关于大衣的描写,文中共有几处?分别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怎样描写主人公的神态的?有什么特色?——突出变色龙的变化无常、虚伪卑劣
五、拓展训练
试揣摩变色龙的变色心理,在他变化无常的过程中想象他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揭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选择第6、8、10、17、20、23、25段中任意一段,合理想象他的心理活动。
六、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小说家契诃夫高超的写作技巧,也认识了可恶可恨又可怜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下午的课上大家将充分发挥表演才能,重现变色龙的丑态,期待大家的精彩表演。
七、作业
1、 生字、词语听写
2、 完成语段训练上的练习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有关变色龙的图片及资料做成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小法布尔领略了昆虫的世界:那儿有会唱歌的纺织娘,有闪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有各式的美丽贝壳……小昆虫们那么可爱,大自然那么美丽、神奇!今天,让我们随刘梦熊先生一起远去非洲,去认识另一位大自然的宠儿——变色龙。让我们一起写下它的名字。(师生一起板书)
二、交流资料
1、你认识它吗?(师指课件中的变色龙图片发问)
2、除了认识它,你还了解那些关于它的知识?请用自己的话简练的说说。(像它的食物?生息地?它如何繁殖?所属科目?其种类、数量?……)
3、小结:你课前广泛地阅读让你增长了许多知识,也让老师大开眼界,谢谢你们!
三、检查预习
1、接下来,我们要透过文字随作者去非洲见见那只变色龙了。但有几个拦路虎我们得先解决掉。一起来看:(出示课件)
绿莹莹 指手画脚 凶相毕露 绘声绘色
刹那间 名副其实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2、你会读这些词语吗?谁来和这些拦路虎较量?
指读(纠错)
强调多音字、以及字形易错的字。(课件中用红色显示的字)
齐读
3、现在我们可以去见变色龙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后提示我们清楚知道,刘梦熊先生以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记叙了他们发现、端详并放回变色龙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些段落分别介绍了这三部分内容?
发现(1—8) 端详(9—15) 放回(16)
2、再浏览9—15自然段,看作者要引领我们从哪些方面去端详变色龙? 外形、捕食、变色
3、小结过渡:我们对这次观察行动已经有了大致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先随作者找到变色龙。
五、研读课文,品悟理解
(一)发现变色龙
1、小声读读1—8自然段,初遇变色龙,它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怪 (板书)
边交流边品读。(突出“震惊了寂静的田野”“怪物”“怪蛇”“冷冰冰”……)
2、过渡:到底它的哪些地方长得特别怪异,让我们如此震惊?
(二)端详变色龙之外形
1、从你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家都关注到了第9自然段。那请1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变色龙的哪些地方长得怪呢?
头部:头(圆形) 嘴(三角形) 眼(凸起) 凶相毕露
身躯:(长筒状)
背部:(隆起似龟)
腹部 :脚(短) 尾巴(尖细)
变色龙身体的各部分各具特色,与众不同!长得多奇怪啊!那就读一读,读出你的好奇吧!
2、多奇怪的小生灵啊!找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看图片,一起随作者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仔细端详变色龙的样子。
3、自己读读,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
4、自己看着图片,有顺序地说说变色龙的样子。
小结过渡:刚才我们有序地端详了变色龙怪异的外形。接下来刘先生又要带领我们去观察它的捕食和变色。大家对哪一部分比较感兴趣呢?
(三)端详变色龙之变色
1、让我们一起来见识大家最感兴趣的变色龙之变色! (喜欢捕食部分就先学习捕食)
2、读读相关段落,变色龙的变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感受深刻的词句旁边简单写写感受。
3、交流
⑴变色多:
①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香蕉叶色、绿色、棕色、浅灰色)
②课文中用了哪些表示变的词语?(变成、变为、变为)
③它能变出那么多种颜色,看到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 “名副其实”!真了不起!自己读读吧!
④它还能变出来别的颜色吗?可能变出什么颜色呢?
⑤它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来大声夸夸它吧!
⑵:变色快:
①还留下什么印象?——快 ②有谁知道它每变一次颜色到底有多快吗? ——20秒
③ 20秒,到底是多长的一段时间呢?以我们非常认真的书写态度来些“变色”二字。
④同学们,当你写完变色二字的时候,变色龙已经结束了一次变色!(学生都露出惊讶、赞叹之情)真是太神奇了!快让我们端起书来,郑重地夸赞一下它吧!(读课文)
⑤我们文中介绍它3次变色,那总共需要多长时间? ——1分钟!
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表达我们的钦佩与赞叹!
⑶拓展
①观察变色龙会不会变色,我们把它搬来弄去3次,它也乖乖的变了3次色,我不禁产生疑问,它为什么要不停地变色呢?
②——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色是它的救命法宝!
③——是变色龙的本能,每到新的环境,它都会迅速变色,以此来掩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④小结:原来变色龙可真不简单啊!本领高强啊!
⑤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能像变色龙一样通过变色来保护自己呢? ——章鱼
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小动物们为了保护自己还有别的救命法宝吗?
——拟态(竹节虫、枯叶蝶)、装死(负鼠)、自切(壁虎)等等
(四)端详变色龙之捕食
1、刚才见识了变色龙的变色,最后来观察他的捕食。默读11、12自然段,看,变色龙的捕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把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出来。
2、交流:
⑴捕食快: ①从哪些此句中体会到的? (刷、刹那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②“刹那间”具体指多长时间呢?
——1/25秒
③读读,体会它的捕食之快! 指读 齐读
⑵捕食准:
①还留下什么印象?读读相关的句子。 ——准。
②为什么这么准呢? ——眼睛可以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
③ 用手来做眼睛,做一做动作,感受一下变色龙如何用眼睛 灵活观察的。
④多神奇啊!让我们大声读出你的惊奇。
⑤这么快,这么准的捕食,着实让人惊叹!!
(五)放回变色龙
谜团一个个被解开了,我们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多。刚才,我们一起端详了它的样子又凶又怪;目睹它捕食又准又快;实验了它的变色又快又多。它的一切都那么神奇特别!你喜欢这条变色龙吗?作者他们也喜欢它,可最后还是把它放回了原始森林。这是为什么呢?
——变色龙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家,放它回家是对它的珍爱。)
——是啊,珍爱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保护大自然,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
六、回顾全文,拓展练习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并喜欢上了珍贵奇异的变色龙。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多像变色龙一样神奇有趣的小动物。老师建议大家也回去实地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学着作者的样子把她介绍给更多的人。也可以回去读读《昆虫记》,会认识更多有特点的小生灵的。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