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汇集五篇
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汇集五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蜡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 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é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 fù ):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 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六)巩固提高:
①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 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 珍藏、珍爱、 耸立、肃立、
(七)作业练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一梭机枪( ) 蹿( ) 仄歪( ) 趴( ) 飒( ) 转弯抹角( ) 吆喝( )( )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
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①、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②、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知识过关: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业练习:1、识记字词。2、思考课后练习三。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杀戮、纳粹、憧憬、缭绕、赤裸裸”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3、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4、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 文学常识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正音:肃穆(mù)荒谬(miù)杀戮(lù)纳粹(nàcuì)憧憬(chōngjǐng)
缭绕(liáorào)赤裸裸(luǒ)健忘
2、听录音(萨特的话),稍微讲解沉重的记忆,美丽的回忆,等全文教学结束后再总结分析。“沉重”“美丽”是矛盾性词语,因为指代内容不同,所以并不矛盾。“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前一句是对上面几句话的总结,指纳粹杀害了7000多人,所以这是沉重的记忆。后一句是对下面几句的提示,指小城人面对敌人的杀戮而表现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让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沉重的记忆很好理解,美丽不好理解。人们如何英勇?我们学完课文就很容易明白了。(Ps. 美丽指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3、归纳文中四部分的内容:(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言。
四、 分析文章各部分,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和情感。(哪一个情节印象最深刻why?)
第一部分[坟地所见所闻] (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第一是写景色,以景抒情,在作者眼中他的景色是怎样的,同样他的心情也是怎样的.句号,有抒情的作用,起停顿作用,使读者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同时脑海中也可以想想一下画面,凄\苦\昏\暗,因此有种悲哀的气氛笼罩在身边.因此,不是单纯的写景,写景还为了渲染悲哀凄凉的气氛.
2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有着强烈的情感,对被杀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愤怒地进行控诉.
3 有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的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第二部分[看各种演出纪念活动](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指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其中包括两名生还者.人们悼念死去的亲人时,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悲痛)因此在这么一种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与现实融合了.
"悲哀"是指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指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真实"是指眼前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在里头."荒谬"指二战时,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各种种族,这是何等地荒谬.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浪之歌》
1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4、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5、学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重点难点
1.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炽热( ) 祷词( ) 执拗( )
俊俏( ) 衷情( ) 馈赠( )
憔悴( ) 真谛( ) 天穹( )
璀璨( ) 镶嵌( )
翱翔( ) 长吁短叹( )
千山万壑( )
【讲授】走进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练习】朗读训练
1、美读课文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
(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会对浪说些什么?
(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5
《浪之歌》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炽热( ) 祷词( ) 执拗( )
俊俏( ) 衷情( ) 馈赠( )
憔悴( ) 真谛( ) 天穹( )
璀璨( ) 镶嵌( )
翱翔( ) 长吁短叹( )
千山万壑( )
【讲授】走进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练习】朗读训练
1、美读课文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
(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会对浪说些什么?
(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