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脾气犟怎么进行早教才好
两三岁的宝宝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变得脾气很犟,嘴巴也很硬,怎么教育宝宝是父母们都很头疼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宝宝脾气犟的原因及教育方法,分享给大家!
宝宝脾气犟的原因
要对付这种犟孩子,爸妈首先应该搞清楚孩子为啥这么犟。
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反抗期。他们一改过去的安静、听话、依赖,强烈要求表现“自我”。他们喜欢自我主张和独立完成“危险性”的活动,力求摆脱大人的约束。一旦行为受到限制,就会大发脾气。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主张强行压制,孩子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犟了,不听话了。
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关系很大。父母如果总是要摆出绝对权威,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自主权”,孩子就会心生不服。这个年龄的孩子处在心理变化的阶段,父母不要逆着来,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性格发展有一段这样的过程,在其行为习惯养成的敏感期、关键期,需要家长耐心细致的教育。
宝宝脾气很犟的沟通方法
大约在两岁左右,妈妈会发现原本很听话的宝宝,开始变得“犟“起来,让他做什么都不做,不让他做什么偏偏要做。比如从外面玩完回来要洗手,宝宝说什么都不愿意洗手;外面风大,出门要带帽子,宝宝就偏把帽子摘下来;再比如该喝奶该吃饭了,宝宝就是不吃饭。
这个时候家长会觉得很挫败,为什么原本乖巧听话的宝宝,脾气变得这么“犟”呢?到底该怎么跟宝宝沟通呢,是要以"犟"制"犟",还是放手不管呢?
很多时候宝宝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他并不是真的不想做这件事,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逆反心理”,那么如果家长这个时候也是用同样的方式跟宝宝沟通,比谁更“犟”的话,那么结果一定会更糟。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不妨平静下来,宝宝只是在满足“逆反心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加有趣,迂回的方式达到家长想要让宝宝去做一件事的目的呢?
1、唱好玩的儿歌
妈妈让宝宝去洗手,宝宝就是不洗手。妈妈改变说话的语气,用儿歌的方式鼓励宝宝去洗手,比如唱“洗手歌”,如果能即兴编一些好玩的歌词进去更好,比如“我要把你手指上的小蚂蚁洗一洗”等。
2、假装犯错
让宝宝喝奶,宝宝就是不喝。 妈妈一边说“奶粉真好喝呀,又香又甜的,我也想喝一杯“一边假装要把宝宝的牛奶喝掉,这个时候宝宝会很高兴的纠正你的错误说“这是我的牛奶”,于是宝宝就从逆反的心态中脱离出来了,宝宝会在你拿起奶瓶喝奶之前很高兴的拿起奶瓶喝起来。那么问题就解决啦!
3、表现出有点笨但很有趣的样子
让宝宝出门戴帽子,宝宝偏要摘下来。 有时候出现麻烦的时候,家长可以装装傻,宝宝不愿意戴帽子时,妈妈可以假装把帽子带在小狗的头上,或者玩偶的头上,当宝宝外出不想穿衣服的时候,爸爸可以假装使劲儿穿他的小外套,这样的游戏会让宝宝很开心的笑起来,还会争着说:“不要那是我的帽子,是我的外套”问题又迎刃而解了。
逆反心理
2岁左右宝宝的逆反心理是自我肯定与自我认知的体现,是每个宝宝成长的必经过程。当宝宝的脾气“犟”起来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试图以“犟”制“犟”。
宝宝脾气犟的教育方法
倔强的孩子往往有他的独立见解和个人意志,孩子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即表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为了加强和发展自己地位的表现。你若以粗暴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就会同你“顶撞”,倘若你听之任之,则更助长其“犟脾气”。因此,教育倔强的孩子应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行。
1.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冲突,最有效地教育孩子。
2.多注意孩子的需求。对于这种意志力坚强的孩子,对他提出的每个要求都要仔细分析一下,这样就能避免许多孩子因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与父母发生的冲突。
3.慢慢培养孩子理解道理的能力。对于那些向父母示威的孩子,要和孩子共同商量解决方法,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父母要适时地做出一些让步,慢慢培养孩子理解道理的能力。
4.少用命令式语言。同样一件事,用命令语言,他会顶撞,而用商量的语言,他会乐意去干。比如你下班回家看见屋里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如你说:" "="">4.少用命令式语言。同样一件事,用命令语言,他会顶撞,而用商量的语言,他会乐意去干。比如你下班回家看见屋里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如果你说:“谁干的,快收拾好,要不然晚上不给你讲故事了”。你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不收拾”。但如果你说:“看来你今天玩得挺高兴,来,我们一块儿给玩具找家,我还想知道你今天玩什么游戏了呢!告诉妈妈,好吗?”他很可能就会高兴地和你一块儿收拾,并和你谈今天玩什么了。
5.在冲突发生时,家长最好及时撤离战场。要避免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强烈的反应,以致卷入与孩子的抗衡,失去主导的控制,这样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地让孩子反省;同时,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时候突然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战场空空如也,远不如合作好玩得多。
6.适当的惩罚而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故意捣蛋而不听劝戒,有时也可采取适当的处罚。如果完全不采取惩罚,也会助长孩子的任性。他可能觉得父母在鼓励他重犯,往后将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惩罚应适度。要坚决针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错事,而不能伤害他们的人格,更不能损害他们的身体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