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教育活动方案-吃饭

嘉伦 1172分享

  2~3岁的孩子进入托班后,吃饭是他们最难适应的环节之一。因为大多数孩子在家中都是由带养人喂饭,进入托班后却必须独立吃饭。下面是5068儿童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亲子的活动方案,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小班社会教案:吃饭

  2~3岁的孩子进入托班后,吃饭是他们最难适应的环节之一。因为大多数孩子在家中都是由带养人喂饭,进入托班后却必须独立吃饭,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饭来张口、含饭不咽、一吃就吐、见饭就哭”的情况在托班屡见不鲜。托班适应期正是培养孩子独立进餐意识的阶段,但这里的“独立进餐意识”和小班的要求有所不同,更强调要结合托班孩子的手部动作发展特点、家庭饮食习惯以及环境、同伴等多种因素,全面了解每个孩子喜爱或讨厌的食物,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

  一、婴幼儿行为分析

  ●有的孩子发现幼儿园的饭莱与家中饭莱的差别较大,就很排斥吃饭,甚至因为不愿来幼儿园吃饭而哭着不肯来园。

  分析:2~3岁的孩子对口味比较敏感,很多孩子在家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对食物有着自己的偏好,当幼儿园的饭菜不合他们的口味时,就会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

  ●有的孩子很挑食,在家中从来不吃蔬菜或肉类,在幼儿园吃饭时,只要看到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就吵闹着不愿吃。

  分析:2~3岁的孩子咀嚼能力还比较弱,在咀嚼和吞咽一些食物时可能会有困难,因此家长往往会迎合孩子的喜好,尽量避免让孩子吃不爱吃的食物,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挑食的坏习惯。

  ●吃饭时间,有的孩子尝试着独立进餐却总是打翻饭碗,有的孩子边玩边吃,还有的孩子等待着教师喂饭。

  分析: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2~3岁的孩子在家中很少有独立进餐的机会,让孩子养成了喂饭、边玩边吃等习惯。在幼儿园良好的集体用餐氛围中,很多孩子乐意在集体进餐的过程中学习正确的用餐方法,但个别孩子由于能力较弱,常常在独立进餐时打翻饭碗。

  二、教师的支持行为

  1.教师在家访时可以先了解孩子在家中的饮食习惯,同时告知家长幼儿园的饮食情况,以便家长可以提前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饮食。孩子刚入园时可以先适当满足他们的饮食需要,如喜欢吃干一点的,不爱喝粥等,同时鼓励孩子慢慢尝试其他各种口味的食物。

  2.对于挑食的孩子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和厨房联系,开始阶段以提供细软的食物为主,便于孩子咀嚼和吞咽,再慢慢从细到粗。同时开展家园合作,请家长在家中也提供一些和幼儿园相同类型的菜肴,使孩子从偏爱特定的食物到逐步适应各种口味,提高孩子的咀嚼和吞咽能力。

  3.创设宽松的用餐环境,播放舒缓熟悉的音乐,让孩子们围坐在桌边。用餐前引导孩子闻闻饭菜的香味,激发他们吃饭的愿望,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对于个别手部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不要急于纠正拿勺子、扶碗的姿势,当孩子不小心打翻饭碗时也不要急于责怪,可在游戏中逐步发展孩子的手部动作。

  三、活动建议

  第一,面对托班孩子吃饭时产生的各种问题,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不同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或者个别指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吃饭习惯。如不喜欢吃幼儿园饭菜的孩子可以从先吃一小口开始,慢慢接受不熟悉的饭菜的味道,逐渐到愿意吃;不太会自己吃饭的孩子可以从教师帮忙喂,到教师用勺子舀好让孩子自己吃,再到孩子独立进餐。

  第二,根据孩子的用餐情况可进行异质分组。如胃口好的与挑食的孩子坐在一起,吃饭习惯好的和等着喂饭的孩子坐在一起等。通过分层指导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用餐的积极性,让孩子互相影响。

  第三,通过一系列游戏,锻炼孩子的手部动作,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拿勺子吃饭的姿势。在创设游戏时,要注重营造与家庭相似的进餐情境,以提高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

  第四,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必须通过家园协同合作。教师可以把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记录下来告诉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中吃饭的情况拍摄下来给教师,以便教师在幼儿园中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

  小班社会教案:亮眼睛

  设计意图:

  结合小班主题活动“我有六个宝”,我园开展了有关眼睛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帮助幼儿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发现事物特征的能力,该活动便是其中之一。我将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顺着“同伴→自己→外国人→动物”的线索来认识眼睛,使幼儿感知眼睛外形特征的多样性,体验活动的趣味性。

  目标:

  1.初步了解眼睛的外形特征和简单功能。

  2.在看看、说说、猜猜的过程中感受眼睛外形特征的多样性。

  3.积极参加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准备:

  1.“猜猜他是谁”PPT(包括教师的眼部特写、辨识度较高的几位幼儿的眼部特写)。

  2.幼儿熟悉的几种动物的眼部特写PPT。

  3.小镜子人手一面(活动前置于幼儿椅子下面)。

  4.将幼儿带来的玩具事先藏在活动室中。

  过程:

  一、“猜猜他是谁”,萌发观察眼睛的兴趣

  1.教师逐个放映几位幼儿眼部特写的画面,引导幼儿猜测。

  师:这里有一些亮眼睛小朋友的照片,请你猜猜他是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

  2.展示教师眼睛部分的画面,请幼儿猜测是班上哪位教师的眼睛,提高观察活动的趣味性。

  师(小结):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独一无二的,看眼睛就能区分出每一个人。

  二、观察眼睛,初步了解眼睛的外形特征和简单功能

  1.幼儿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

  师:你的眼睛是什么样的?请你拿出小镜子来看一看,然后说一说。(幼儿先自由交流,再个别讲述。)

  2.幼儿结合PPT再次集体感知眼睛的外形特征。

  师:眼睛上面有睫毛,它能帮助我们挡住灰尘。里面有眼球,眼球上有黑色的眼珠,眼珠会转动,它能让我们看到各个方向的东西。眼睛上面有眼皮,眼皮会一睁一闭。

  3.在幼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用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帮助幼儿小结眼睛的外形特征。

  4.幼儿看外国人眼部照片的PPT,感知眼睛外形特征的多样性。

  师:我们的眼睛有黑色的眼珠,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眼珠?(逐幅播放PPT,引导幼儿感受、交流。)

  三、扩展话题,了解动物的眼睛

  师:除了人有眼睛,谁也有眼睛呢?

  师:(出示小动物眼睛部分的PPT)请你猜一猜,它是谁?

  师(小结):眼睛是各种各样的。人有眼睛,动物也有眼睛。动物的眼睛也是多种多样的。

  四、感受眼睛的作用

  1.教师用手掌遮挡自己的眼睛,引发幼儿思考。

  师:眼睛有什么用呢?如果没有眼睛会怎么样?

  2.请幼儿寻找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藏在活动室的玩具,并说一说玩具藏在什么地方。

  3.幼儿找找、说说:我用眼睛看见了什么?

  延伸活动:

  1.开展户外游戏“捉迷藏”。

  2.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各种人和动物的眼睛。

  反思:

  一、对活动价值的思考

  1.通过该活动,幼儿对眼睛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眼睛对人的重要性,并萌发了爱护眼睛的愿望。同时,该活动也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用眼睛观察周围事物作了准备。

  2.通过眼睛来认识、区分同伴的外貌特征,增进了幼儿的相互关注,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活动中欣赏丰富的图片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了解到眼睛外形特征的多样性,还激发了幼儿观察、发现、探索事物的兴趣。

  二、对活动策略的思考

  教师在组织小班科学活动时,除了内容本身要具有趣味性和适宜性外,教学策略也很重要。

  1.以幼儿“乐学”为前提,注重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让幼儿感受眼睛外形特征的多样性,欣赏自然界中动物的各种各样的眼睛,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幼儿愿学、乐学。

  2.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图片直观(如同伴的眼睛、外国人的眼睛、动物的眼睛)又突出重点(都是眼部特写),这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更能使幼儿专注于眼睛的观察,提高学习效果。

  小班社会教案:我的名字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增强自我认知的能力。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小鸭手偶、软垫。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鸭手偶与小朋友们打招呼:大家好,我叫小鸭。挥挥你们的小手,和我打个招呼吧!真棒!

  2.老师:小鸭很想和小朋友做好朋友,它想认识你们。我们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小鸭。”教师戴着小鸭手偶扮演小鸭,逐一来到小朋友面前,提问:(1)我很想和你做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小鸭”和能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抱一抱,以此来鼓励幼儿大胆回答。)(2)这位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集体回答。活动依次进行。

  3.我和你做朋友。教师扮演小鸭报孩子的名字,请被点到名的孩子站起来,并大声说:“大家好,我叫×××。教师拥抱幼儿,并回应“我要和你做朋友”。

  4.游戏:他在哪里,小手指一指。教师扮演小鸭报孩子的名字,请被点名的孩子不要吱声,让其他的小朋友猜一猜,谁是“×××”。

  5.师生一起唱《我上幼儿园》,活动结束。


相关文章:

1.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分享的快乐

2.幼儿园小班吃饭活动方案设计

3.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会说话的衣服

4.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我的小手真能干

5.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我会轻轻

    热门标签

    79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