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起源于什么时候 七夕的对联都有哪些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夕起源于什么时候,供大家参考!
七夕起源于什么时候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七夕对联,七夕的对联都有哪些,七夕节对联大全
上联:五夜照天汉
下联:双星会女牛
上联:桥填闻噪鹊
下联:河渡眷牵牛
上联:郭公果膺寿考
下联:杨妃私语长生
上联:天街夜永双星会
下联:云汉秋高半月明
上联:晨起曝衣凭小阁
下联:宵来设果拜中庭
上联:云汉秋高,凉生七夕
下联:天街夜永,光耀双星
上联:好语到来,云軿星驾
下联:巧思乞到,瓜果几筵
上联: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下联: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上联:香满春台,乘逢七夕求相娶
下联:声和凤侣,羞道今朝是嫁时
上联:天上幽期,人间乞巧,光转银绳垂玉露
下联:梦中欢会,河畔凝眸,泪垂彩锦掷金梭
上联:疏星残梦,梭影瑶池,缕缕相思天河畔
下联:澹月长空,秋期银汉,年年聚散此宵中
上联:帝女合欢,盈盈泪水天桥溅
下联:牵牛含笑,脉脉情思喜鹊传
上联:两地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泪
下联:七夕已至,今宵织女要停工
上联:织女牛郎,阅尽此间春色去
下联:卧龙凤雏,借得银河鹊桥来
上联:一水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泪
下联:七夕已至,今宵织女欲过桥
上联:明月皎皎,白露团团,牵牛渡水,帝女停梭,朗朗星桥翩翩鹊
下联:素心幽幽,银河澹澹,鸿雁传书,鱼笺寄恨,盈盈珠泪剪剪风
上联:织女牛郎,阅尽此间春色去;
下联:卧龙凤雏,借得银河鹊桥来。
上联:云汉秋高,凉生七夕;
下联:天街夜永,光耀双星。
上联:一水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泪;
下联:七夕已至,今宵织女欲过桥。
上联:一双木偶,左男右女心相印;
下联:两个恋人,你意我情爱永恒。
上联:香满春台,乘逢七夕求相娶;
下联:声和凤侣,羞道今朝是嫁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