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政治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政治教学设计1
《宪法是的行为准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的行为准则。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范,具备基本的辨别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通过对宪法是行为准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到宪法具有的权威,树立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到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
首先是学生对什么是国家机关及相应行使的职责不太了解、较陌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在教法上需多下工夫。这是本框的一个难点。
2、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学生对什么是“未授权”,可能存在一定的疑问,教师不要回避问题,可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讲解。此处在教法上也有一定难度。
3、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社会上存在一些个别党员腐败堕落的现象。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一些想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学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教法建议
1、本框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一个相关的时事报道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是录像的形式)导入,令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确无论是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的行为准则。
2、为了能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议一议”——谈谈你对“权大没有法大”的看法。首先,用此栏目引发学生思考、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深入研究“为什么?”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法律体系金字塔)
1、为什么说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
2、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宪法的相关问题。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宪法是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使立法权
政府
行使行政管理权
法院
独立行使审判权
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 学生联系表格,讨论“权大没有法大”这句话
学生讨论后,归纳: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展示几个案例(可参考教材中的三个案例)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归纳:
(1)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2)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3)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近年来我国的几大贪污案的处理结果。(见扩展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但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板书)
宪法第 56条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师给学生介绍前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刘晓庆因涉嫌偷税漏税被依法拘留。
一般来说,宪法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
(1)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2)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3)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板书)
教师简单讲解后,
学生活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先个人思考一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三分钟,最后小组推举代表说一个大家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学生小结。
初二政治教学设计2
《财产属于谁》
教材简析:
《财产属于谁》是八年级思想政治第七课的第一框题。本框设置三个目,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其落脚点是增强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学好本框,对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并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
2、 能力目标:
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目标:
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已的财产,敢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做斗争。
(二) 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教学难点: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认识
二、学情简析: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已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例如,__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中明确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出现。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已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
三、教法、学法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以本课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启发示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通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在新课导入时,用多媒体出示了电影《有话好好说》的片断,并组织学生讨论:1、影片中赵小帅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他侵犯了张秋生的权利了吗?2、电脑是属于谁所有的?张提出的赔偿要求合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这涉及到了有关财产所有权方面的知识,从而引入本课。
这样的新课的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片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讲授新课:
本课共三目,即: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三目。知识点较多,内容丰富。我的这样设计的。
引导学习,解决目标: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出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图片,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自已的分析,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具体有:民事法律保护和刑事法律法律保护。
我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一个案例,《王林房屋被侵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互换,体会民事法律手段保护的内容。案例继续,是使学生理解刑事法律手段的内容。并且通过“我来断案”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巩固小结:
学生谈谈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构想:
本课内容较多,必须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同时,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优化课堂结构,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每一个情景都是围绕学生最感兴趣的身边事,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就是这样构想的。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正,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愿为提高我县的政治教学水平尽自已的微薄之力。
初二政治教学设计3
《民族情 民族魂》
【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让学生了解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培养民族魂、民族情的基础。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自我意识的增强,即将跨入九年级的学生视野逐步扩展,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风采,是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内在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个民族以不同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感受民族风采,体会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2. 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悟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猜一猜、说一说、跳一跳、唱一唱、奏一奏等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制作学案和PPT
1、教师准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及图例说明。
2、准备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3、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搜集不同民族的风情如:服饰、饮食、歌曲、歌舞、乐器(音乐)、礼节、风俗习惯、世界文化遗产等。
【集体备课意见】
1、本框内容不属中考考试内容,但是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还是要从感性上多感悟和体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师生搜集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巧妙设置情境,由情境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在师生、生生合作中明理导行。建议以活动为主,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有很大的参与度,同时在问题的设置上又注重思考和归纳,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参与得出结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3、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民族问题的国情,又要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民族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听歌曲,激发感情)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朵争奇斗艳的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领略。
活动一:【民族文化展示会】把每个小组的交流成果进行全班展示:
1、根据搜集不同民族的风情如:服饰、饮食、歌曲、歌舞、乐器(音乐)、礼节、风俗习惯、世界文化遗产等课前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分别展示。
2、学生用多种方式在班上交流汇报。形式如:讲故事、表演、演讲、图片等
例:歌舞秀民族:学生唱出一句民族歌曲或展示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猜猜是哪个民族?
思考:为什么根据服饰、歌曲、舞蹈就能分辨出是哪个民族?你还知道哪些分辨民族的标志?举例说明一下。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择机展示补充资料。(如幻灯片:黄帝陵、书法作品欣赏)
你还知道其它民族文化的资料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补充)
归纳: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画卷。
活动二:【魅力中国】东方文化的魅力(阅读教材92页辅助资料,展示“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活动的图片资料)
讨论分析:世界各地出现的“中国热”,反映了什么问题?
归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活动三:【民族特色游】
通过民族展示会我们知道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宝库。我国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建筑、雕刻、和园林设计等方面给世界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旅游吧!
多媒体展示:古城丽江古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故宫、孔庙孔府孔林等。
对话:1、以上这些景点你去过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你最想去哪个地方?理由是什么?
3、你的家乡有哪些文化名胜或旅游景点?向大家推荐一下。
在旅游中我们流连忘返,被这些名胜古迹的建筑文化所吸引,同时还品味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感受了当地的历史服饰等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又都有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不是每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毫不相干的呢?不是。比如语言文字,出现融合现象,这是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结果。
归纳: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个民族又以不同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本框题小结:今天我们领略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抒发你的感受。
:齐唱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结束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下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大家庭,感受它的团结和温暖吧!
初二政治教学设计4
《隐私和隐私权》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隐私和隐私权”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中第一框题的内容。在此之前,通过对第三、第四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人格尊严权中的几项具体权利,如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法律对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某些规定,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利。通过本框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格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也为下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做好铺垫。因此本课承前启后,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学习与能力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隐私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
②能够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③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2)能力目标
能够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正确判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必要性,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
我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1) 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由于长期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有许多人总是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错误地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2) 针对学生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事实: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老师私拆学生信件,父母偷看子女信件、日记的现象,尽管出于善意,但却严重地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学习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
(3) 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隐私的现实: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学生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较为普遍。尊重他人的隐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
1.讨论式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隐私意识,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情境式教学
在讲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法,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3.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我认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学生会学、善学、喜欢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1.合作学习
在突破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归纳出隐私的内涵。在澄清“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进行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补,培养合作意识。
2.探究学习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针对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如:报社侵权案、拆信风波等,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你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做有何意义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得以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案例导入)让学生看完案例后,老师提问:
(1)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丽、思思和老师的做法?
(2)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学生讨论、发言后,老师归纳导入:人人有隐私,人人享有隐私权。
2.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中,我主要采取讨论、情境、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方式。
(1)什么是隐私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引导学生对p46页的材料进行阅读,对小红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初步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 “隐私”两个字做一个解释,学生回答:“隐”是隐藏,不为人所知或不欲为人所知的意思。“私”是与公无关,是个人之事。对此,我还举了两个例子:第一,甲在偷东西,被乙发现,乙报警,甲被抓获。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第二,甲父母离婚,乙知道后大肆宣扬,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隐私的含义。
多媒体显示:构成隐私的两个要件,并说明“私”是隐私中的前提条件,决定了隐私的范围。
③在讲解“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得出隐私的正确含义与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正理解隐私的内涵。
(2)对于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了情境式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如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看到、听到、了解到和体验过的事例,谈谈如果这些行为不受保护会怎样,保护这些行为有何好处,引出保护隐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讨论式和情境式两种教学方式。
①通过“报社侵权案”引出隐私权的含义。
②通过分析“派出所非法搜查案例”,了解合法搜查的条件,说明隐私权首先是指个人生活的安宁权,即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③“银行、邮局一米线的设定”有何作用?对你有何启发?引出隐私权还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
④通过对老师拆看学生信件、父母拆看子女信件、领导检查下属信件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内容--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
(要求:学生对着板书自己梳理一遍,谈谈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
4.板书
板书要讲究直观、系统、简洁明了并突出重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以下是本课的板书:
隐私和隐私权
一、人人有隐私
1.隐私的含义
“隐”,不为人所知或不愿为人所知的。
“私”,与公无关,私人之事。
2.隐私的内容
3.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隐私权
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3.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1)私人生活安宁权
(2)私人信息的保密权
(3)私人通信的秘密权
(4)个人对其隐私的利用权
4.不得滥用隐私权
5.课外作业
“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如: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调查身边发生的关于隐私权受到侵犯的事例及其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制作一份相关内容的板报。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我说课的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该说课稿总体能体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不仅注重知识目标,而且重视了能力和情感目标。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能够体现知识的联系,实现学科知识整合。课堂导入自然贴切,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法方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流程的设计合理、灵活,并具有开放性;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并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最后加入了说板书设计和作业,使说课更为完整。但在学法与教法的分析中,稍显单薄与不足。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说课的说理性,渗透更多的课程理念,加入更多的弹性设计,使说课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得到体现。
初二政治教学设计5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课过程导入新课:播放flash《灰色的震撼》,可能在新年,新的学期看了这样的片子,心情会比较伤感,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会这样有很多的原因,从自身来看,无论是孩子还是民工、农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所以没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新授: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
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初二政治教学设计6
公民的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新授:公民的义务(板书)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
3、教师小结(相关链接)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相关链接)
(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呢?(三点见书)
二、我们的道德义务(一)
道德义务和含义以及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1、分析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
2、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3、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4、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链接)
5、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
(二)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1、案例分析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感受不能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导学生扩展思路)
2、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义务。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民履行义务,是每个人责无旁贷。
初二政治教学设计7
忠实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得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们坚决不做。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
新授:板书 忠实履行义务
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
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
(二)相关链接——“五爱”
(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
3、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
(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一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一个法律要求做的义务进行讨论,哪一个团队想出来的做法多而且可行,获胜加分。)
(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3、教师小结——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
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4、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3、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