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高一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5篇
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政治快乐课堂,中学阶段政治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政治的自信心。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税收的实质。
2.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3.了解违反税法的四种主要现象。
4.能够准确区分各种违反税法现象的能力。
5.牢固树立纳税光荣的信念,自觉遵守税法,依法诚信纳税。
6.以主人翁的态度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同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难点】
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的认识和区分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导入。出示关于普通人依法纳税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然后引入新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导入实录: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播放一个感人的故事,讲的是年迈的张大爷,仍然不忘依法纳税的故事。故事看完了,大家想一想,张大爷为什么说“公民依法纳税,利国利民”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税收的性质
过渡: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第一段的内容,思考这个问题,一会请同学们发表见解。
学生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我国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有了收入,才能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因此,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自觉诚信纳税,这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公民爱国的具体表现。
2.违反税法的行为
过渡:我们知道了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一下的四个案例,同学们现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讨论,注意思考:他们分别属于那种违反税法的现象?违反税法的后果是什么?
探究一:王某承包了一家服装厂,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产品销售不畅,产品积压十分严重,资金周转困难,工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王某经过苦思冥想,想出一条“妙计”,他采取销售收入不记账,把销售收入当作集资款入账,不纳税,用这部分资金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后经举报,检察院一举破案,王某被提到公诉。虽然没有把钱塞进自己的腰包,但他的行为已经违反税法。
探究二:某电子元件厂厂长刘某以货贷被骗为由,应缴税款迟迟不交,税务工作人员多次催缴,刘某却从银行转走大笔资金,仍以无钱为由拒不缴纳税款。司法机关对刘某依法拘留。拘留期间,该厂缴清了全部税款和罚款。
探究三:某市五金电线厂等5家企业与当地税务部门相互勾结,在短短的4个月内,开出227份,总金额1.92亿元的空头发票和45份假已税证明。国家根据有关税收政策,返还退税款1218万多元。此案已告破。
探究四:陈某是一家国有企业的经理。2006年,该厂应缴税715万元,但他拖拖拉拉地只交了16万元。2007年6月,税务机关在催缴未果之后,依法将该厂库存款扣押。陈某不仅不配合税务工作,反而带人阻拦,煽动不明真相的职工围攻、辱骂,非法拘禁税务人员。2007年10月7日,当地人民法院以抗税罪处以陈某有期徒刑1年,并处以罚金50万元。
学生探究,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
1.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缴税款的行为。材料一中的王某就是用了欺骗、隐瞒的方式偷税的。偷税的手段还有很多,例如:伪造、销毁、涂改账本和票据,隐瞒经营利润等。
2.欠税:材料二中刘某从银行转走大笔资金,以无钱为由拖欠税款就属于欠税。
欠税就是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应税项目的纳税期限是1-15天,但超过5天还未缴纳税款;或者纳税期限是30天,但超过7天还未缴纳税款,就属于欠税行为。
3.骗税
材料三种五金电线厂的行为是骗税行为。骗税是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
材料四中陈某不仅欠税,而且带人阻拦、围攻、辱骂、非法拘禁税务人员的行为属于抗税行为。所谓抗税,即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以上的四种违法税法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针对这些现象,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一方面,公民应当履行义务自觉纳税,另一方面,公民还要行使权利,树立纳税人意识。包括:
1.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监督意识
2.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3.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依法纳税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各种违法行为的表现和应受到的法律制裁。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税收政策,认识我国税收的性质和意义,增强依法纳税意识,自觉抵制违法行为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同学们,在走上社会之后,希望大家能够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做一个守法公民。
作业:联系日常生产、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税收实例,讨论应如何认识和对待依法纳税、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这一论题,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高一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2
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本框是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点内容。学习和理解该框内容,有助于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把握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设计从一组国际交往的剪影入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正确的理性认识分析当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国际政治现象的认识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并增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在理解国家利益时,要结合国家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1.通过判断,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2.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识记并学会运用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感悟并说出我国要坚定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他国的正当利益。
教学重点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如何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时事快播:请一位同学来播报几条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
二、情景激疑: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中国外交部:美国不是南海当事方应谨言慎行》提出问题:南海问题的当事国是中国和菲律宾,而美国作为域外大国,插手南海问题,其真实意图何在?如果美国一意孤行,继续下去,将会导致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自主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一:说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基本形式。并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国际关系吗?属于国际关系的哪种内容和基本形式?
1、2016年4月,中国外交部:中方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单方面提交的南海仲裁案。
2、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当选人蔡英文即将在5月20日就职。台湾经济已因蔡英文两岸政策不明朗而受到“惊吓”。
3、国际竞争表现在各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
4、2016年5月9日,中印尼高层经济对话在雅加达举行。
探究二(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分析。
四、误区诊断、思维拓展
1、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2、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3、国家处理国际问题时,必须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高一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之一,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主要学习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使学生正确行使监督权。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本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参与民主监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懂得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归纳;对进行民主监督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
2、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高一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4
神奇的货币
教学目的:
重点;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难点: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汇率
教法:
教具:
一、考点导航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6.了解外汇与汇率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
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
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纸币的含义
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信用卡的含义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
转帐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种类外汇现金支票
外汇的含义
外汇汇率(汇价)
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三、考点疏理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
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注意】
(1)货币与商品的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般说来,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货币。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之所以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
③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第一,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第二,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这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有人说,流通手段强调的只是一个“点”,而商品流通则强调一条“线”。
(3)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注意】
理解价值尺度职能,建议紧扣“衡量”、“表现”、“执行”。
4.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纸币
①纸币的产生与演变。货币出现以后,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而后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与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有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即: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②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优点有: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③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④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注意】
(1)纸币的发行量客观上是有一定的规定。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2)共性:它们都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实质与原因);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与经济秩序(危害与影响);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对策)。
(3)其实,它们的不同点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经济往来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据。
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注意】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发行牡丹卡、金穗卡、长城卡、龙卡。
6.外汇与汇率
(1)外汇
①外汇的含义及其特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既可用于国际支付,还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
②外汇与外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它外汇资金等内容;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
①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我国采用100单位的外币兑换多少人民币这种直接标价法形成人民币外汇牌价。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供给与需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对于货币政策的干预、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与升值的变动。汇率变动的影响,包括升值和贬值的影响。
7.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对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
(1)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3)外汇主要是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的本币就是人民币。
(4)下面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于经济的影响。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的商品劳务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是从国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归纳。
8.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货币,俗称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3)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体现出不同的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9安徽文综)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的理解,考生要明确题中前面所提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后面甲生产者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样考生就可以调动运用教材的知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可以计算出今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260/1+30%=200(元),而今年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数量增加了1倍,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今年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应该是200-2=400(元)。答案是B
【答案】B
【例2】(09全国文综I)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B.增加6万元C.减少14万元D.不变
【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
高一政治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5
一、教学设计说明:作为政府权力行使的三个环节之一的执行环节——依法行政,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本节设计主线是让学生通过两段情景材料谈谈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这种做法的认识,探究对政府的这种不作为对人民群众、对政府自身、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加深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出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管理水平以及政府如何做到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主要内容是学习依法行政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如何科学民主决策等。
二、研讨主题:新授课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
三、课堂评价:
1.学生参与度:由于学生已在前一天晚上对本课的自主探究学案做了预习,因此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
2.问题设计:设计编排合理,在课本基础上对梯度思考有所改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所提高。
3.教师引导:新课导入自然顺畅,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向纵深发展。
4.课堂对话:教师富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融洽。
5.知识落实:梯度思考回答问题合理,正确性高。注重知识的落实与巩固。学生记忆较快。
6.总体评价: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较好,识记熟练,探究问题的意识较强,但学生探究时的问题引导有偏离主题的现象。
四、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情景导入,课堂自然顺畅,学生巩固落实较好。最后知识体系构建符合本课的主旨。
2.个人特色:自主学案编排合理,导入自然。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课堂互动效果好。
3.存在问题:课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虽有探究意识,但学生小组在探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究过程中,探究任务没有想纵深发展,不能很好地体现难点突破。
4.对研讨主题的反思
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事先一定要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讨论的时候,必须要有重点,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