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教案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教案5篇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政治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教案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说教材:
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教材围绕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依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材首先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其次提出要注重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协调发展,不可一轻一重。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习惯。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勤俭节约精神。这一点实际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内容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确立的依据主要是要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本节的难点主要在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的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四、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高中生活的学习,学生已经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于如何学习政治这一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由于本校属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在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比较有难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纯粹讲理论,不在理论上做太大突破,只是点到为止。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抽象理论知识,从而使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教学法。在本部分的学习中,本人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题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讨论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经过几个人共同的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讨论法也是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要步骤。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活动,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针对本框的内容,结合学生本地的实际,本人利用学生回答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秦始皇是否使用过手机。通过这一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这一设定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能够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问题设疑,导议相依,情境解答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学生通过情景思考,可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几种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本人主要设计了几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自主的学习,解答。在这一环节中,本人主要设计如下五个问题:1、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适度消费?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适度消费?3、阅读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分析她们两种消费行为?4、观看漫画“小儿麻痹症”,分析漫画讽刺社会上哪种错误的消费行为?5、读图,想想这样的消费观对吗?
通过对第1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能够对本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正确的消费观有哪些,同时由于本问题比较简单,适合于分层次的教学。第2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什么是适度消费,以及如何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适度而设置。通过解答,学生能够清楚什么是适度消费,可以区分超前消费和抑制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第3个问题主要是对第2个问题的延伸,通过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信用消费,区分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设置第2个和第3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了解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但具体来说还不太明确,通过对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学习,可以更清楚消费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第4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漫画“小儿麻痹症”的,使学生清楚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科学的?学生往往很模糊,本人主要通过呈现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在回答第5个问题中,让学生在看漫画和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什么是科学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最后的一点是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这方面本人主要是略讲的方式,没有大量的进行说教,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不是要做为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精神在贯彻着的。
(三)以讨论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讨论阶段,通过事先对本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了解,再经过对呈现问题的讨论,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中来。本人设置的讨论题目是“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想想学校为什么要开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活动?”。学生在上课前的情境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在结束前再对先前的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四)练习及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本人主要设置了两种练习,一种是高考问答题,一种是辨析题,学生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知识,学生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教案2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分析: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导入: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三、【新课教学】:
(一)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什么)
v ◇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成为中国历代茶歌茶舞得到的荣誉。《采茶舞曲》原曲诞生记:
1958年春天,周大风随团奔赴盛产茶叶的泰顺山区展演,并为创作采风。演出之余,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丁冬的溪流、欢声笑语的采茶人轻轻吟唱的曲调,都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年轻的音乐家。
5月11日晚,他通宵未眠,一气呵成创作出了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
◇课堂探究:(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探究提示:(1)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曾两次写信关心鼓励采风活动这一善举,说“采风活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他们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典例。
2.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为什么)
探究二: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
《采茶舞曲》的完善及蝴蝶效应
周总理:《采茶舞曲》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但有两句歌词要改(原词‘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这样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是不香的。”
为此,周大风来到梅家坞体验生活,思考如何才能改好歌词。随着岁月的沉淀和阅历的增加,歌词几经修改后,最终被群众认可,唱得愈发顺口,风靡全国。
浙江的茶农在采茶时总会情不自禁的哼唱《采茶舞曲》,精神上得到片刻的放松,更好地投入劳动当中。同时,《采茶舞曲》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江茶文化,促进了浙江茶的热销。
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
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重要性: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创新的主体
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有人认为: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的聪明才智。
此事你怎么看?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课堂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答案:B
解析:对“钟声”产生原因的认识,士大夫之所以“莫能知”,是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没有实践,所以B项应选。题干未涉及认识的发展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A、C项观点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锚误。
2.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题中表述实际上回答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①②③侧重回答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④侧重回答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全选。
【巩固练习】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就会萎缩,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回答2-3题。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 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② 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③ 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④ 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
A. ① ② ③ B. ① ③ ④ C.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3.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 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 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 B.① ②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4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教案3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框题贯彻新课程标准1.1规定的“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框共分两目。第一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世界观的产生入手,引申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再到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论)。第二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入手,揭示了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基本内涵。两目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共同回答了第一课的核心问题——哲学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哲学的含义
●学情简要分析
通过对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学习,为初学哲学的高二学生揭开了哲学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探索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浓厚兴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通过课前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形成对哲学的基本认识。但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只是停留在懵懂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点拨和升华。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识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教学活动过程
【温故知新】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
你对以下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1、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2、人是从哪里来?
西方神话:世界的最初七日;东方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以上两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观点正反映了人们世界观的不同。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注意:
A、世界观人人都有(有科学和非科学);
B、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C、世界观研究的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不是具体的,个别的)。
【探究活动二】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她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世界上所有人的命运[LU1] 。
1、 老太太有自己的世界观吗?
2、 她的世界观是哲学思想吗?
总结: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 如果你生病了,你会怎么做?
4、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探究活动三】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正如恩格斯所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推动了哲学的迅猛进步[LU2] 。
材料二: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然而,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绕日旋转时,由于信奉上帝,得出了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这一结论,继而潜心研究神学。晚年的牛顿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联系?
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拓展材料:“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 ——爱因斯坦
情感升华:
1、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携“玉兔号”开始了奔月之旅,这项工程将实现中国在地外星球上的第一次着陆。——这进一步佐证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航天工作者们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是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说: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年轻时代,钱学森曾认真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
辩证唯物主义——这正是钱学森不断超越他的同行,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就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生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教案4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识记:国体、政体、民主的含义。
2.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我国的国家职能。
3.运用:人民民主专政、民主与专政的关系等知识。
(一)重点突破
1.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主要内容
①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②含义: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③特点和优点: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在中国历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A.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B.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的专政。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是坚持国家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
C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④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⑤必要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⑥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必须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B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加强国家政权的建设和国防建设。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和加大反腐倡廉的各项活动。必将有利于提高国家政权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国家职能。此外,祖国统一大业还未最终完成,只有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才能为国家的安全、统一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注意问题
①全面理解其内涵
要从国家政权意义上即从坚持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上来理解。不能只理解加强专政职能或只讲民主。
②区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与“阶级基础”
前者指我国的人民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后者则指“工农联盟”。
③要掌握人民民主专政是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它在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又有自已的特点和优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④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在整个政治常识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和决定作用。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家制度,它决定了我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对内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根本发展方向,对外必须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的国家职能
(1)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有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要运用这一知识理解我国对内职能。
从政治统治职能看,在我国主要是政治职能
从社会管理职能看,在我国主要是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把握我国对内职能的详细内容
①政治职能的含义和内容
②经济职能的含义、必要性、要求、具体内容
对这一职能的把握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和人世后政府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加以把握。
详细掌握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文化职能的含义、必要性和要求
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3)国家对外职能主要有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要运用这一知识理解我国对外职能
我国的对外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_,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4)我国的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职能既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所决定,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二)疑难指津
1.不能认为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
(1)国家是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是利用立法、行政、司法及暴力组织等强制力量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2)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国家不可能为全社会谋福利,国家也有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3)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资产阶级谋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
2.关于对“国家职能”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认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是任何国家共有的职能,国家管理社会经济具有相同的目的。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有的职责和功能。任何国家都要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但不能据此就认为国家管理社会经济具有相同的目的。因为: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社会经济,由资本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从根本上说完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社会经济,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见,不同国家管理社会经济具有不同的目的。
误区二 国家职能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不可能为全社会服务。国家也有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国家的国家职能是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职能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的。
误区三 国家对内职能中政治统治职能是主要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居于次要地位。
一般来说,统治职能是国家的主要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居于次要地位。同时社会管理职能又是国家实现政治统治职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国家这两种职能的性质以及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同的。
在剥削阶级国家中。统治职能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国家的社会职能也是为实现其统治职能服务的,国家执行这两种职能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无产阶级国家则不同。在无产阶级刚刚夺取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必须着重执行政治统治职能,同时也要执行社会管理职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上升到主导地位,国家的统治职能主要是通过打击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来保证社会职能的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执行这两种职能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关于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程度的区别问题
第一•民主本质与民主程度是不同的概念。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民主的本质是指哪个阶级的民主,民主程度是指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实施的程度、状况和水平。民主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民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
第二,我国民主制度是新型的民主制度,是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这种民主的显著特点是:民主具有广泛性,即民主主体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民主具有真实性,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但由于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还较低,因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未得到充分实现,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第三,弄清民主本质与民主程度的区别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在本质上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认识无论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完备,也改变不了其资产阶级享有民主的本质;二是有利于我们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三)知识联系
1.与民主有关的几种关系
(1)民主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2)民主与阶级的关系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它总是属于统治阶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3)民主与国家的关系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的、相互独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5)民主与专制的关系
(6)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7)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2.与国体有关的几种关系
(1)国体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体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体。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是由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服务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只能而且应该是民主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国体与国家机构的关系
国体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的活动反映国体。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决定了其国家是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其国家机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所掌握并为之服务的机关。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4)国体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党制度;政党制度体现和维护国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两党轮流执政,还是多党联合执政,都是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都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它只有由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才能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5)国体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国体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反映国体。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其对外进行掠夺、侵略和扩张,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即消除了我国人民屈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这决定了我国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这一外交政策,有利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如图所示:
事实政治
1.继续坚持“严打”方针
2003年6月27日,胡锦涛在全国“严打”整治斗争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坚决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努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
2003年7月18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2003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强调,近来非典疫情过后,各种刑事犯罪又有上升的苗头,要继续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严打”整治斗争成果,防止治安形势出现反复。
【简析】(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结合。
(2)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重要职能。
(3)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2003年8月15日至16日,胡锦涛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对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取得再就业工作的新成绩。
近年来,我国再就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从1998年至2003年6月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780万人,其中有1850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实现了再就业。
【简析】(1)组织经济建设、搞好公共服务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经典回放
【例1】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当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这一事实表明,地方政府 ( )
A.积极参与了企业经济活动
B.调控地方经济,推动经济发展
C.搞好了社会公共服务
D.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公共财产价值
【解析】 国家职能是政治常识的重要内容,高考考查越来越细,并且考查时往往不使用课本的原话,表述更加接近社会现实和背景材料,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真正理解掌握。题目强调在大家不愿种植的情况下,加以引导,促进了经济发展,也调动了群众种植沙柳的积极性,其作用在于引导、调控,故选B;A、D两项错误;C项不合题意。
答案:B
【例2】教材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它在中国历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因为 ( )
A.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B.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
C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解析】此题设置的四个选项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所具有的,但题干创设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是“新型的民主”,因此,四个选项虽然原则上都是正确的,但只能选
最符合题干规定性的其中一项,这就是选择题之所在。
解答选择题宜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看谁?谁最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就选谁。就此题而言,运用比较法,要横向比,和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民主比,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经过比较就会发现,题肢A、C、D是所有阶级社会的民主所共有的,社会主义民主当然也具有,但不符合“新型的民主”盼规定性,就不能选。再看B,显然它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是人民当家做主,其他三个阶级社会的民主都是统治阶级少数人当家做主。这样经过一翻比较,就会发现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历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所以,它是新型的民主。
答案:B
【例3】2003年4月下旬,上海某居民小区发现“非典”疑似病例,为阻断“非典”传染扩散,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小区内一栋居民楼实施隔离,要求楼内的居民在家接受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被隔离人员的生活需要。
①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②假设你的一位同学住在该居民楼内,他因不能到校上课而对隔离产生了抵触情绪。现在需要你通过电话说服他安心接受医学观察,请写出你准备劝导他的通话内容要点。
【解析】本题是2003年高考试题(上海卷),重在考查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发展趋势。这种题型对同学们答题角度的要求更加开放,给同学们以很大的思维空间和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对同学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鼓励同学们求异、求新。培养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创造性思维,探讨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非典”是2003年在我国突发的重大事件,面对“非典”我们党和国家领导机关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果断决策,采取的措施是及时有效的,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本题材料提供的信息看,主要涉及到政府的职能、政府的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知识点,同学们应从这些方面去组织答案。第二问相对比较灵活,同学们可以多角度回答,既然要求的是说服,回答的着眼点当然应在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一般的正常问候、心理疏导、情感交流出现在答案中也很可取。
参考答案:①第一,政府部门防治“非典”体现了国家行使社会公共服务等国家职能,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依法治国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政府部门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居民实施医学观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第三,公民应该遵守法律规定,正确对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②通话要点应包括:
从法律角度指出:应履行接受隔离、防止“非典”扩散的法定义务。
从道德角度指出:应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如在谈话要点中,有询问同学近况,表达问侯,表示自己愿意提供帮助,建议同学做好心理调适等内容更佳)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教案5
一.说 教 材:
(一)在哲学常识中的地位:《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三节的第一框。整个第三课是哲学常识辩证法部分的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课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本课第一节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为我们分析和研究某个具体矛盾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基础。主次矛盾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种情形,它是对一个复杂事物的内部各种矛盾力量的特点、不平衡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本框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讲好本框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矛盾的特殊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二)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教材围绕主次矛盾的关系展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揭示原理内容:先从具体事例入手,而后从理论上分析主次矛盾的含义,强调指出复杂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再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的。其次分析方法论意义:做到紧扣原理,层层分析。从理论依据、正反对比、社会主义建设,运用俗语、谚语、成语、名人名言等,分别说明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指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如何贯彻这一思想。
(三)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即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强调的是方法论意义。确定其为重点,是因为从内容来看,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并不困难,而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则既重要也复杂。从实践来看,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现实问题。
(四)教学难点:弄清主次矛盾的含义。确定其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五)教学目的:
1.识记方面:识记主次矛盾的含义和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举例分析主次矛盾关系,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方面: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说 教 法:
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根据学习和思维规律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哲学原理是抽象的理性认识,如果离开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往往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出示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由现象入手揭示本质与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