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
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七篇
一堂好的政治课,肯定少不了一个优秀的说课稿,那么要怎么写一个优秀的政治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七篇,欢迎参阅呀!
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篇1】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
2、能力目标:
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目标:
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已的财产,敢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做斗争。
(二)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教学难点: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认识
二、学情简析: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已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例如,__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中明确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出现。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已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
三、教法、学法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以本课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启发示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通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在新课导入时,用多媒体出示了电影《有话好好说》的片断,并组织学生讨论:1、影片中赵小帅的什么权利被侵犯了?他侵犯了张秋生的权利了吗?2、电脑是属于谁所有的?张提出的赔偿要求合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这涉及到了有关财产所有权方面的知识,从而引入本课。
这样的新课的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片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讲授新课:
本课共三目,即: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三目。知识点较多,内容丰富。我的这样设计的。
引导学习,解决目标: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出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图片,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自已的分析,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具体有:民事法律保护和刑事法律法律保护。
我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一个案例,《王林房屋被侵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互换,体会民事法律手段保护的内容。案例继续,是使学生理解刑事法律手段的内容。并且通过“我来断案”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巩固小结:
学生谈谈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构想:
本课内容较多,必须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同时,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优化课堂结构,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每一个情景都是围绕学生最感兴趣的身边事,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了解我国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2、能力:学习这些理论道德观念,可以使学生提高文化认同感,裴炎他们的“中国心”。
3、知识:了解家的观念,理解家庭教育、家规、姓名及佳节中的家文化;掌握中外家庭文化的差别;让学生热心公益活动。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2、热心公益活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我们要积极热心公益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提问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教案电子白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穿行在公共场所不一样的生活空间
一、新课导入
假使我们成长的摇篮,家对我们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我们不可能只“蜗居”在家中。我们不仅有家庭生活也有公共生活,家门之外的公共生活对我们的成长同样意义重大。
二、讲授新课:
(一)、穿行在公共场所
所所谓公共场所,是指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各种场所,是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等活动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
讨论:
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教学楼走廊、居民楼电梯、饭馆、出租车、网络、森林属于公共场所吗?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27页“相关链接”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所列公共场所:
(一)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
(二)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
(三)影剧院、录像厅、游艺厅、舞厅、音乐厅;
(四)体育馆、游泳馆、公园;
(五)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六)商场、书店;
(七)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阅读28页上“相关链接”
想一想:有人认为,现在网络很发达,我们不出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他就天天“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参加公共生活。长此下去,会不会宅出毛病?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
(二)、不一样的生活空间
想想:1、既然公共空间如此重要,那么,这种空间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2、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有什么区别?
私人空间是个人和家庭成员活动的领域,未经许可他人不得进入,具有封闭性、隐蔽性、私人性。
公共空间超越了私人空间的限制,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透明性,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公民,都可以平等地进入公共空间。
阅读29页上的“相关链接”:
讨论:你是否赞同杭州市图书馆的做法?乞丐和拾荒者有没有权利进入图书馆?他们的进入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权利?
公共场所与私人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公共规则。保障公共空间、保护公共设施、保证公共和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需要相应的公共规则。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完成教辅资料第三四框上的选择题。
五、板书设计:
私人空间的特点:封闭性、隐蔽性、私人性
公共空间的特点:公共性、开放性、透明性
第二课时热心公益活动
一、新课导入
无论是公共秩序的维护、公共利益的保护还是公益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一、讲授新课:热心公益活动
1、阅读教材35页上的“相关链接”:认识志愿者的定义以及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誓词。
志愿者,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誓词: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基于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功能,他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组织机构及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各种类新的志愿者服务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
我们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也需要去做志愿者,奉献社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同龄人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点。
2、学习36页“阅读角”,讨论:
有的同学认为,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志愿者,我们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热心公益的事,让成年人去做吧。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心存善念、扶残济困、仁爱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参与关爱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我们公民意识、服务精神的体现。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完成教辅资料第三框上的选择题。
五、板书设计:(略)
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篇3】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篇4】
一、说教材
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哲学常识》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二节第两框的内容。主要是讲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课中学生要根据上节课掌握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来掌握其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课是对第一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后面教学内容“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的前提,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
二、说学情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本目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的哲理储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来阐释其中的哲学意义。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更盎然。
三、说教学目标
本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信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图片导入
我向学生展示格里膜斯维特火山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此火山喷出的是不是火焰。设疑:火山喷发喷出的一定是火吗?
我总结:我们发现这张图片中火山喷出的不是火焰,而是冰块,原来是因为附近有个冰川,挤压通过火山口喷出。这奇特的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节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从整体把握教材,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首先是连连看活动
我通过PPT出示连连看题目:
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么安排这些职工的工作?(连连看)
“吹毛求疵”者:民事调解员
“谨小慎微”者:产品质量检查员
“一团和气”者:突击手
“求胜好强”者:安全监督员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进行人员与职位的匹配,并说明原因。
通过连连看活动引出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用连连看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此环节采用探究教学法,首先出示材料: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无违。”不违背礼仪就是孝。孟武伯问孝,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弟子子游问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子夏问孝,他说:“色难”,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出示课堂探究问题: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可能一部分同学对材料中四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所以我出示探究提示,说明四个学生的特点:
孟懿子: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僭越。(礼仪要求: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僭越。)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
子游、子夏:孔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孔子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学生进行探究,并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一哲学道理。(注:根据学生情况简单介绍)
通过探究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通过小组对抗赛大比拼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让学生说出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以及举出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者俗语。
通过学生举例子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取学生总结的形式,并进行补充和说明,回顾本课内容,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授课结束后,我会给学生设置一个写作型作业: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写出自己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分析了哪些具体问题,有哪些感受,从而领悟并掌握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性。
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x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八年级下册政治说课稿万能【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并理解发展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会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依据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辨别是非、正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
辨析“新旧事物”的内涵,能够区分新旧事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大屏幕呈现诗句: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提问:结合对发展普遍性的理解,请同学们判断,以上诗词哪一句描述的是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那为什么③是发展呢?顺势导出课题《发展的实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活动一:看图话“发展”
① ② ③
教师提问:哪个图是“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幅图都体现了运动、变化,但只有图③体现了发展。因为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不是循环往复,也不是单一的下降趋势,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活动二:合作“析”发展
大屏幕呈现案例:
①电脑算命②新中国成立③袁世凯复辟④共享单车
组织学生以政治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哪些是新事物?理由是什么?同时分析概括出,什么是新事物、旧事物?判断二者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本课所学,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哪些是运动变化?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
②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③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
④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⑤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②④体现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体现了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不能以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作业:课下至少搜集身边的10个“新事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