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金凤1871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非常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衣食住行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

思想内容: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老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法家:

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休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2、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理论工具;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1、出现的背景

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明朝后期的思想家)

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男女平等。

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1、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2、显著特点: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3、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4、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5、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依然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渊源,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那么当今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统文化。

(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必要的物质技术支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对于一些难得的传统文化资料国家和相关部门要给予必要的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让研究人员能够研究下去。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对于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如村落、寺庙、街道、碑刻、古城及其他建筑,还有些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有形物质载体,如服饰、器皿、农具、造景、雕塑及其他美术品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腐朽、落后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勇于发扬光大,并努力探寻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再创新的理念。而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不能一味教条地学习,将之吸收和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备。

(四)拓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渠道。

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标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1.学校教育活动。

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另外还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作为必修课程,由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教学与科研,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层次与质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2.利用现代传媒向中国大众、世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高科技传媒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服饰搭配、墙体或街面广告、公益宣传中,渗透在网络、报刊、广播、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相关文章:

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考点有哪些

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大全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过年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民俗文化知识有哪些

端午传统文化的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大全

古诗元日的传统文化知识2021

小学生国学历史传统文化知识

    3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