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归纳

李金0分享

历史需要我们有组织地记住。在学习高一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复习和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归纳

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罗马政体演变

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贵族共和制

①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有任期,只由贵族担任。

②元老院:最高权力机关,是古罗马的决策机构,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③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②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③作用: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

(2)帝制: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源头

(1)内容:

①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

②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隶制,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2)评价

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虽没有给平民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③《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④《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

(1)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

(2)对罗马法的评价: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②它保留了罗马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③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历史必修一易错混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稍作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稳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文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5.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6.《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5.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7.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4.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5.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五四运动并未取得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9.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

1.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的是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性文件:

(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4.“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5.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纵注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

5.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边国家。

9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

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历史的大题答题技巧

首先是扣题,最好把题目材料中你做认为的关键词都划下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逐一筛选作答。在答题的时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质的(得分关键),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网,注意广度为先,再追求深度)记得结合材料。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分值→此项适用所有文科大题。两分少答,点到本质即可;四分略微扩充;六分、八分、十二分,尽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语料,就像万能金句这类的,实在不知道答什么也不要空着,把句子搬一点上去,说不定能踩点给分。

1、科学用语

答题时应该充分使用课本中现成的专有名词和概念。

2、准确断限

"断限",也就是确定答题的范围,即试题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主要应该明确时间、朝代、国别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内容。准确的"断限"是答题的第一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将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这一知识结构中迁移到另一知识结构中去,只要多进行思维训练,开阔思路,具有一定灵活应变能力,就可以办到。

4、史论结合

答好历史问答题的关键是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 ,而且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知识点大纲归纳2021

历史知识点资料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与提升成绩方法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易考考点解析2021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学习方法

全国卷高一历史必修二相关实用知识点总结2021

    46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