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知识资料
推荐文章
农业科技知识资料有哪些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有着战略意义的重要性,我们要好好发展农业,种好每一寸土地,确保国家和人民都有保障的生活。那么农业科技知识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农业科技知识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与收藏。
农业科技知识资料
1、灌溉农业
发挥科技的创造力,鼓励研究、开发灌溉技术,让科研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让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并举。
2、农村新能源
(1)增加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池。
(2)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
3、功能农业项目
开发农业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向农业的广度、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4、农业大数据及物联网项目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农业资源分布
一.种植业
(1)主要粮食作物
1.水稻: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以北是单季稻,以南是双季稻,甚至三季稻(海南)。
2.小麦: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以春小麦为主,华北地区及南方以冬小麦为主。
3.玉米:玉米产区分布广广泛,包括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周围的丘陵地区、河北和东北等地,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等。
4.大豆: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5.九大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2)主要经济作物
1.纤维作物:棉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南疆,但南疆是长绒棉。
2.油料作物:花生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芝麻主要分布在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各省。
3.糖类作物:南甘蔗北甜菜。
二.畜牧业
1.内蒙古牧区:代表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等。
2.新疆牧区(天山、阿尔泰山山地牧场):代表畜种有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伊犁马等。
3.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高寒牧场):代表畜种有藏山羊、藏绵羊、牦牛等。
三.水产业
包括有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综合是其典型特征,技术集成是其核心,因此需要多部门、多学科联合作战。中国实施精准农业的目标,一方面是总结国外发展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切实做好有关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力求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确农业的发展道路。
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期
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农业资料。19世纪初叶,现代农业的轮廓开始出现。如雷奥米尔的6卷昆虫学著作中就有许多昆虫农业方面的记述。瑞典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学、农业和地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综合描述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强调生物变异基于环境的影响。德国植物地理学家洪堡徳创造性地结合气候与地理因子的影响来描述物种的分布规律。
19世纪,农业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例如,在这一时期中确定了五摄氏度为一般植物的发育起点温度,绘制了动物的温度发育曲线,提出了用光照时间与平均温度的乘积作为比较光化作用的“光时度”指标以及植物营养的最低量律和光谱结构对于动植物发育的效应等。
另一方面,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一书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费尔许尔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描述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把数学分析方法引入农业。19世纪后期开展的对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经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1851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引起了人们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重视,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人类所关心的农业、渔猎和直接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环境卫生等问题,推动了农业农业、野生动物种群农业和媒介昆虫传病行为的研究。由于当时组织的远洋考察中都重视了对生物资源的调查,从而也丰富了水生生物学和水域农业的内容。
到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农业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农业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至此,农业已基本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数理化方法、精密灵敏的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农业工作者有可能更广泛、深入地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对复杂的生态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整体概念的发展,产生出系统农业等若干新分支,初步建立了农业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农业研究。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继IBP之后,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农业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机构。
发展趋势
和许多自然科学一样,农业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来看,农业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在方法学方面,研究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生理学方法,离不开物理学和化学技术,而且群体调查和系统分析更高不开数学的方法和技术;在理论方面,生态系统的代谢和自稳态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学,而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则可说是由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农业和社会经济学等共同发展出的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