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
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大全)
为了降低药品带来的风险,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和信息反馈制度。医院管理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医师合理用药进行监督管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
遵循医生用药
对大多数药物,如果医师无特别嘱咐,一般在饭后两小时左右服用,通常需一天口服二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医师也会指示患者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中西药相冲 同服应相隔半个小时
但对于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情况,从临床经验看,应相隔半小时服用。因为大部分西药开始被身体吸收约需半小时左右,经新陈代谢后对中药的影响很小。相反有些中药,如医治伤风、感冒的药材,其药性发挥会较快,同样约半小时后可吃其他药。如果是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处方,相距时间应再适当延长一些。
中西药相冲的情况,对于长期病患来说威胁会更大一些,因为像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或长期需药物抑制病情的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服用西药外,多会选择中医药治疗、调理。两药相撞后,有可能相互抵消了功效,或令药性过猛,产生不良副作用。
服药时间有讲究
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服用时间上都颇有讲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呈现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不同时间服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同时让不良反应降至最低,就必须掌握最佳的服药时间。
1、首先,在用药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取药时仔细聆听药师的提示。通过餐前餐后间隔给药、服中西药间隔半小时的原则既能增强药物的有效性,又可以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
2、其次,可参考“时辰药理学”,针对病情选择最佳给药时间能最大限度发挥药物作用,尽可能降低毒副作用。例如氢氯噻嗪宜在7点服用,不良反应最少;呋噻米于10点服用,作用最强;地高辛在8—10点服用,血药浓度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应最大,下午2—4点给药,则血药浓度高而生物利用度低,暴风雪和气压低时,人体对强心苷的敏感性显著增强,这种情况下用药剂量应减少,否则容易发生中毒等不良反应。
日常用药安全知识
(1)防止滥用药物。这种做法轻者无效,延长治疗时间;重者延误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导致死亡。
(2)尽量少联合用药。家庭用药最好使用单一品种,即便有需要两种药联合使用也就足够了。
(3)按药品说明书使用。不要忽视药品包装上的注意事项。对非专业的家庭成员来说,其注意事项则更显得重要,它是安全有效用药的保证。
(4)防止药物过敏。凡是过敏体质者,或过去曾有药物过敏史者,服用药物都应格外小心,尤其是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类去痛片等。
合理用药常识
一、饭前服还是饭后服
我没什么概念,总之,如果忘记饭前服用,可饭后补吃,比完全忘记吃药好。”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市民关“饭后服”、“睡前服”等一些用药小常识,但得到的答案多半是模棱两可。在我县一家大药房工作的药剂师杨药师告诉记者,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或饭后2小时服,饭前服是指进餐前30分钟服,饭后服是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睡前服药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服药后要稍做活动,然后再卧床休息,若服药后立即卧床,药物有可能滞留食道,引起食道溃疡。
当被问到“药品储存条件常温库存温度控制在多少?”时,市民周女士有点懵了,“我对常温的理解就是不放到冰箱里,外面的温度就是常温,至于具体多少度,还真的不知道。”根据药典所示,药品贮藏与保管条件包括:阴凉处(指不超过20℃)、凉暗处(指避免阳光直射,不超过20℃)、冷处(指2℃—10℃)、常温(指10℃—30℃)。
对于很多人不懂常用的服药方法的现象,杨药师表示,一方面,人们没有了解过这些概念,说明书上多数只标示“饭前服”、“饭后服”这样的简单概念;另一方面,即使了解了,人们也很难看着时间用药,无法做到那么细致。
二、服药原则遵医嘱
“患者在用药时要谨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说的剂量和时间服用,不能自行决定。”杨药师说,改变用药剂量和时间不仅影响药物疗效,甚至有可能加重病情,产生副作用。
多数医生在告诉患者如何服药时,都会强调要避免饮酒。“像治疗牙痛的甲硝锉以及消炎的头孢等药物,吃了这些药之后再喝酒,即便原本酒量很好,现在喝一点就有醉酒的感觉,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杨药师说,这就是“醉酒效应”。不少抗生素药物与酒精同时进入身体后,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安眠药(安定)也是禁止与酒精类饮料同服的药物,同服极易加重嗜睡、昏睡表现,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很多市民在服药方面存在不少误区,比如“顿服”的意思,很多人误以为“顿服”即为每顿饭时服药,这样极易造成服药过量。其实“顿服”是指将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此外,药品开封后,环境产生变化,保质期不再是原来未开封时的一年或者两年时间,尤其像无菌要求高的眼药水以及散包装的药品。因此,药品开封后尽量在医嘱疗程内服用或者使用,用不完最好弃用。
三、别做“妈妈医生”
“妈妈医生”是指这样一类母亲:一旦发现孩子生病,认为自己掌握点医学常识便充当起“医生”角色,越俎代庖,自行决断,结果常常弄巧成拙。在记者的朋友圈中,就不少这样的“妈妈医生”。如果你也是一位“妈妈医生”,在给孩子用药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小儿与成年人不仅体重不同,还存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异,如吸收药物较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较高,加上小儿的肝、肾等脏器发育尚不完善,酶系统未完全建立,代谢、排泄功能很弱,对药物较敏感,因此,有些成人的消炎药,儿童未必适用。”杨药师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药要求整片吞服,但小儿做不到。比如小儿患扁桃体炎,有些家长将成人用的红霉素肠溶片切开或研成粉末给孩子服用,这样肠溶衣被破坏后,遇到胃酸就会失灵,还会刺激胃黏膜,使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故须改用儿童专用剂型,如无味红霉素代替。
合理用药的要素
(一)安全性
安全性不是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的概念,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即获得单位效果所承受的风险(风险/效果)应尽可能小。
(二)有效性
判断药物有效性的指标有多种,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等。
(三)经济性
(四)适当性
1.适当的用药对象
2.适当的药物
3.适当的时间
4.适当的剂量
5.适当的途径
6.适当的治疗目标
药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药品质量风险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于药品生命的各个环节,开发、注册、生产、销售、流通、应用[1]。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庞大,竞争激烈。为寻求利润最大化,部分药品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降低主要含量,降低药品质量。还有部分人员违法乱纪,故意生产假药。这些行为从源头上降低了药品质量,造成不良反应增多,药品疗效出现明显差异。齐二药,欣弗,浙江铬含量超标“皮革胶囊”等事件,突显出当今药品安全问题之严峻。
运输、贮存保管不当
生产厂家为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利润。一般采用集中运输。药品互相叠放,运输过程中难免产生碰撞,严重者可造成松盖,导致药品污染。如不及时发现,可能流通到临床,给患者生命带来危险。药品有效期受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的影响[2]。若不按其适宜的条件保存,即使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也同样会使药品失效,如破伤风抗毒素(TAT)在冰箱中冷藏(2~8 ℃)可保存3~5 年,抗毒素单位无下降,而在室温保存,抗毒素效力每年平均下降达20 %之多。
注射剂辅助剂的问题
注射剂中,除药物本身成分外,还有辅助剂,如增溶剂,稳定剂,赋形剂等,化学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杂质,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产生的杂质,均能成为过敏原,而诱发各种过敏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问题
中药注射液是我们中医的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结合[3]。近年来由于发生了双黄连、刺五加等一些不良事件。但是正确认识中药制剂本身特性,改变中药无毒的观念,严格遵照说明书,选择适当的溶媒、适当的剂量和浓度、控制滴注速度,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规范操作,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高的疗效。
医务人员的因素
临床安全用药涉及诊断、给药、监测、评价的整个用药过程,与医务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4]。医师缺乏药物知识或对新药及临床用药选择不当,都会给患者用药带来不安全因素。药师发药时审方失误或对患者的用药疗法解释不明确、药物监测不力等也会给患者用药带来影响,护士执行医嘱不正确、操作不当、观察不细心都会给用药带来危害。
静脉输液问题 静脉输液治疗中应注意药物不良相互作用、溶媒选择不当、不溶性微粒数累加、热原量累加、输液方法不当、输液配伍时限、输液环境及器具影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