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种植草莓亩产量
大棚种植草莓亩产量
草莓消费以鲜果消费为主,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对草莓鲜果消费需求旺盛,草莓作为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作物。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大棚种植草莓亩产量,一起来看看。
大棚种植草莓亩产量
国内水平,1,2千斤,
国外水平,4.5千斤
影响大棚草莓产量和品质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大棚结构问题
大棚方位偏向由于受多种原因的限制,不少种植者往往参照田间道路或土地的走向来确定大棚的南北方位。这样建造的大棚受光时间短,进入棚内的光照弱,根本保证不了冬季有4h以上的光照时间,直接影响了草莓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前后屋面角度偏小调查发现,在我地,多数大棚的脊高偏矮,这就造成了前后屋面角度偏小,棚面坡度过于平缓。这样的结构减少了进入棚内的光照,降低了棚内温度,尤其“冬至”前后表现更为突出,有碍于草莓的生长发育。
棚体南北过宽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土地政策的限制,大棚的南北跨度越来越宽。不少棚由原来的6~7m逐渐增加到10~12m,甚者超过15m。宽度的盲目扩大,必然要加大棚脊高。这样,过高的棚体既不利于盖、揭草帘及夜间保温,而且加大了大棚后部的弱光低产区面积,降低了产量与品质。
棚间距离小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少种植者在有限的土地上盲目增加大棚数量,致使两棚间距离缩小,前棚挡住了后棚的光照,尤其在“冬至”前后,严重者前棚遮挡了后棚1/5~1/4的受光面积。
不挖防寒沟大多数种植者只片面地在提高气温上下功夫,很少有人在提高地温上动脑筋。不知道挖防寒沟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土壤中有限热量的横向传出,有利于提高或保持地温。
2生产管理问题
不及时覆盖棚膜室外夜间温度降到8℃是草莓覆盖棚膜的最佳时间,一旦低于5℃植株便进入休眠状态。生产中,不少果农不能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确定扣棚时间,而是凭经验,随心所欲地进行覆膜扣棚。要么扣棚过早,气温高,花芽分化差;要么扣棚过晚,低温来临使草莓进入休眠,造成后期植株矮小、长势弱、果个小、品质差、连续结果能力低。
东西行栽植为图省工省力,不少种植者在棚内东西向起垄,并且将秧苗垂直栽在垄山西果树SHANXIFRUITS(3)顶边沿上,造成根系栽植过浅。这种栽植方式,可使每垄向阳的南坡面,在晴天的中午膜下地温很容易超过26℃,这样的高温可抑制根系生长,甚至造成伤害。而北坡面由于受光弱,地温相对低,则根系生长弱,而且容易诱发根腐病等病害发生。
不配置授粉品种受草莓自花结实率高和市场效益好的影响,不少大棚全是清一色的一个品种(丰香或甜宝或甜查理),根本不配置适当数量的授粉品种,致使草莓小果多、产量低。
多年连用生产自繁苗调查发现,大部分种植者每年春季草莓采收结束后都从自己大棚内选择自以为长势好的植株移栽他地做为母苗或干脆将大棚内结果苗间拔后留在原地做为母苗进行育苗繁殖。这种连续多年使用的生产自繁苗不仅繁殖系数低、长势弱、变异性大、连续结果能力差,而且容易传播病虫害。
秧苗不假植或假植时期不妥由于不了解秧苗在定植前进行适期假植的重要作用,因而生产中不假植或过早、过晚假植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做法均会降低定植苗的成活率,使植株生长弱、花芽分化差、园相不整齐,对产量与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去叶早,留叶少不少管理大棚草莓多年的果农至今仍存在过早过重去叶的现象。草莓刚刚结果便开始清理“老叶”,片面认为,这些“老叶”浪费营养、影响花芽分化,看似全株留叶不少,但真正有效的功能叶也只有3~4片。不少年富力强的功能叶早早被当成老叶清除棚外浪费掉,减少了光合产物的形成及对果实的营养供应,造成果个小、成熟晚、品质差、产量低。
不疏果受市场多年高价位的影响,多数种植者仍以数量求效益,放松或不重视果品质量的提高。明知色泽艳丽的大果好出手、卖价高,但也舍不得疏去那些高级次的小果、畸形果。即使有个别疏果者也是敷衍了事,根本收不到疏果的效果。
不能适时补充CO2密闭的大棚为草莓反季节生产创造了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正因为这样的环境也容易造成CO2的缺乏。尤其在晴天中午前后光照好、温度高、光合作用需要CO2最多的时候,这种现象表现更为突出。这样必然会减少光合产物的形成,直接影响到草莓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但大多数种植者不了解这一特性或嫌操作麻烦,没有在关键时刻补充CO2,那么减产也就在自然之中了。
棚内不挂反光幕不少种植者不知道挂反光幕可有效地改善大棚后部光照,提高幕前地温,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果品产量与质量。因而挂幕者瘳瘳无几,造成大棚后部光照弱,种植草莓产量低,质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