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知识宝典 > 知识百科 > 植物知识 > 猪笼草怎么种植

猪笼草怎么种植

小龙0分享

猪笼草怎么种植

猪笼草是猪笼草属全体物种的总称。属于热带食虫植物,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猪笼草要怎么种植呢?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猪笼草的介绍

猪笼草为多年生 藤本植物,茎木质或半木质,差不多3米多高,攀援于树木或者沿地面而生。叶一般为长椭圆形,末端有笼蔓,以便于攀援。在笼蔓的末端会形成一个瓶状或漏斗状的捕虫笼,并带有笼盖。猪笼草生长多年后才会开花,花一般为 总状花序,少数为 圆锥花序 , 雌雄异株,花小而平淡,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浓烈,转臭。其观赏性无法与捕虫笼相比。果为 蒴果,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

猪笼草属植物在自然界常常 平卧生长。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 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猪笼草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猪笼草,为猪笼草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能够捕食昆虫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地是热带亚洲地区。猪笼草为地生植物,是攀援状的 亚灌木。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 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猪笼草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的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

猪笼草的种植

光照因素

光照是养出巨大且鲜艳的捕虫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提供足够的空气湿度、中等的土壤湿度和充足的光照,可以让叶片呈现犹如 红葡萄酒般的红色。植株可以被驯化接受一些阳光直射,最好是早晨的阳光。相反全日照会使得植株的颜色变得暗淡并且阻碍植株的生长。强光灼伤的表现非常迅速,首先只是老笼子被灼伤或脱水,最后整株植物都受到损伤。当植株结出新笼子,说明植株已经适应了新环境。一般来说,更充足的光照,就使植株结出更大更鲜艳的笼子。在提供充足光照的同时,也必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空气湿度,特别是在大风和干燥炎热的天气下。所以明亮的散光更适合猪笼草。使用 遮阳网时,遮光率在50~80%的较适宜。如果是种植在塑料大棚中,最好使用透明的 聚乙烯 棚膜。除此以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影响植株吸收光能的多少。大部分的猪笼草可以忍受缺光的环境,但它的生长速度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同时也需要减少浇水的量。当猪笼草得到了足够的光照时,它会在笼子的大小和颜色上有所反映。如果猪笼草受到光照不足的困扰时,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它提供几个小时的人工补光,这是有好处的。

水分因素

猪笼草对栽培介质的水份含量的要求并不高,猪笼草通常较不喜欢过度潮湿而不透气的的栽培基质。不像其他食虫植物只需要在生长季节保持土壤湿润,在种植猪笼草时,需要时刻保持土壤的潮湿。基质以不能挤出水且松散为宜。因此,采用浇水的方式会比较适合猪笼草。不过,仍然可用浸水法来供水,只是需要改良栽培基质的透气性,增加大颗粒栽培基质的比例,以免栽培基质过湿。

虽然全部的食虫植物生长都需要含矿物质较少的软水,但猪笼草对于水质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可这并不表示猪笼草不需要优质水。由于猪笼草的栽培期很长,使用浸水法的一个潜在问题是盐份的累积。在栽培介质的表面上会出现许多黄白色的 水垢,这便是由水中的盐份沉淀下来形成的,这对猪笼草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可将表层的栽培基质去掉,重新铺上一层新的栽培基质情况便能得以改善。

湿度因素

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影响猪笼草是否能够正常结出瓶子的关键。

在自然条件下,猪笼草通常生长在较为潮湿的地区,湿度至少有60%。因此在栽培上,许多人总是会遇到猪笼草长不出新的笼子的问题;瓶子往往还没长大,便如焦掉一般枯萎了。猪笼草不长笼子,大部分原因在于环境太过干燥。但这并非是指水浇得不够,而是空气的湿度太低。要提高空气的湿度,可以用透明塑胶袋将猪笼草整个罩住,如此就能轻易地得到一个高湿度的环境。将猪笼草放在水族箱中,或者摆在角落,只要减少通风,湿度便会提高。不过,猪笼草也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只要新的捕虫笼长出来后,可试着逐渐降低空气的湿度,让猪笼草适宜较为干燥的环境。

温度因素

猪笼草分布的高度很广,从平地到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在园艺上,依据其海拔高度的分布而分成两大类:高地种(high land)和低地种(low land)。生长在海拔1200 m以上高山的猪笼草便是高地种,其栽培温度为白天21 ℃,夜间10 ℃;生长在平地或海拔低于1200 m地区的猪笼草为低地种,其栽培温度为白天29 ℃,夜间21 ℃。昼夜温差对于猪笼草的生长很有帮助,季节的变化却并不重要。低地猪笼草生长在低纬度地区,这些地方四季的变化不明显,整年的温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然而,高地猪笼草生长在高山上,其特点是昼夜温差很大,可达10 ℃以上。

低地猪笼草

低地猪笼草并不怕热,对昼夜温差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有部分低地猪笼草十分的不耐寒。温度低于15 ℃后生长会减缓或停滞;当温度低于10 ℃后植株会有被 冻伤甚至死亡的危险。因此,在冬季较寒冷的时候应有必要的加温措施。

高地猪笼草对温度的要求更为严格,温度的控制往往是栽培成功的关键。想要栽培高地猪笼草必须提供必要的温差。栽培量不多时,可以买个贩卖饮料用的 冰箱,也就是那种有玻璃门的冰箱,如此灯光便可以从外面照射进去。冰箱的温度可以在购买时请人先设定好栽培所需要的温度。如果没有做到温度控制,则只有少数能耐热的高地种猪笼草能在低地栽培,但在夏季时会因为高温而生长不良,只有到冬季时才会正常生长。许多高地猪笼草总是无法健康生长,与昼夜温差不够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以冰箱恒温栽培高地猪笼草的玩家也常提到猪笼草的生长缓慢。以人工控制方式制造出昼夜温差可以加速高地猪笼草的生长。

基质因素

大多数种植者都有它们自己喜欢的基质,而且这些基质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点是,基质比较足够疏松且排水良好,但又能充分的保水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一些为 大花惠兰和 石斛配制的混有 树皮的基质也可以用于植株猪笼草。以 椰壳作为基础,混合 木屑、 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或纯 水苔也非常适合种植猪笼草生长。水苔不仅是适合于猪笼草生长的基质,也是种植环境是否合适猪笼草生长的一个标志。在高地猪笼草的原生地中,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生长于水苔上。当水苔开始生长时,说明种植环境也适宜猪笼草生长。而无论是低地猪笼草还是高地猪笼草都能在 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质中生长良好。唯一的问题是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质容易吸附水中的矿物质。

营养因素

关于营养素需要注意的是,猪笼草是一种 食虫植物,它们已经有通过捕捉昆虫或小型动物来获得营养素的能力。这些食虫植物都是非常高效的捕虫者。栽培猪笼草并不需要特别为其投喂昆虫,栽培在室外的猪笼草通常能自行捉到昆虫。而定期的给它们提供一些昆虫是否会让它们更健康、捕虫笼变更大或是更具有耐寒性,还没有充足的证据加以证明。

想要人工喂食也没什么坏处,至于要喂哪一种昆虫并没有什么限制,但不建议喂太多或太大的昆虫,例如 蟑螂。因为像蟑螂这样大的昆虫要完全被消化完需要数个星期,在这段期间所散发出来的腐臭气味会令人无法忍受。此外, 不建议向幼年的或新移栽的猪笼草投喂昆虫,因为它们还不具备完整的消化能力,盲目的投喂会造成死亡的昆虫在捕虫笼内腐烂,造成捕虫笼的坏死。

如果猪笼草有昆虫捕食,就不用再施肥了。不过,在室内栽培时,通常不会有足够的昆虫可供猪笼草捕捉。而且为了顾及室内的卫生,可以改为对猪笼草施肥以补充养分。对猪笼草可使用速溶的 叶面肥,绝对不可将非 缓释肥料直接施用到土中。由于食虫植物比较不耐高浓度的肥料,为了安全起见,应依据其使用量再多稀释几倍。例如,肥料的使用说明上注明其使用量为稀释1000倍时,则用于猪笼草上可稀释到4000倍。将稀释好的肥料以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整株猪笼草上。除了喷施叶面肥之外,还可以用缓效肥。可直接将其投入猪笼草的捕虫笼内或混入基质内供给猪笼草养份。

猪笼草的研究历史

关于猪笼草最早的记录可追塑 到17世纪。1658年, 法国殖民总督艾蒂安·德·弗拉古(Etienne de Flacourt)在他的开创性著作《马达加斯加岛的历史(Histoire de la Gra nde Isle de Madagascar)》中,对猪笼草进行了第一次描述,他写道:“这种植物高约3英尺,叶片长约7英寸,在叶片的末端有一个类似果实或花朵一样的带盖的花瓶状结构。这些笼子有黄色的也有红色的,黄色的较大型。这个国家的人都不会去摘这些笼子。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摘它们,那么几天内都不会下雨了。而我和其他的法国人摘了这些笼子后也应验了他们的说法,果真没有下雨。雨后这些笼子里都会装满雨水 )。”

接着弗拉古就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Amramatico”,一个世纪之后,这个物种被正式命名为 马达加斯加猪笼草( )。 之后,在斯里兰卡发现了第二种猪笼草——滴液猪笼草( )。1677年,巴塞林那斯(Bartholinus)简要的描述了一种名为“ (在拉丁语中意为“奇妙的药草”)”的植物。三年之后, 荷兰商人雅各布·布雷尼(Jacob Breyne)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 ”。随后“ ”便成为了之后对于猪笼草最常用的名字,直至1737年, 林奈(Linnaeus)创建了 猪笼草属( )。 1683年, 瑞典 医生H·N·格林(H. N. Grimm)再次描述 了滴液猪笼草( )。格林将其称为“奇异的水滴”或“神奇的蒸馏植物”。这是第一次有人清楚的描述了猪笼草。 三年后,1686年,英国 博物学家 约翰·雷(John Ray)援引格林的话说:“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地面的水气升腾并凝结在植株上,水滴随着茎和叶流入了笼内。 )”(这种观点并不是正确的,是早期学者对于猪笼草捕虫笼中液体来源的一种猜测)

最早一幅猪笼草的插图出现于伦纳德·普拉肯内特(Leonard Plukenet)1696年出版的的《植物学大全(Almagestum Botanicum)》中。在其中滴液猪笼草( )被取名为“Utricaria vegetabilis zeylanensium”。 大约是同一时间, 德国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

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在 马来群岛发现了两种新的猪笼草。郎弗安斯给其中的一个命名为“大啤酒杯草”,另一种命名为“白色大啤酒草”。这两种猪笼草即是猪笼草属中的奇异猪笼草( )和大猪笼草( )。郎弗安斯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构建了 安汶岛(Ambon Island)的植物目录并收集了共6册的安汶植物标本集。但这些文献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郎弗安斯一生 命运多舛,多次与发表猪笼草属的描述 失之交臂。1670年郎弗安斯只完成的了部分的手稿。在他的职员和 艺术家的帮助下,1687年,他的论文已接近完成。但一场大火中却将大部分的插图烧毁了。1690年,他和他的助手重新完成了论文。但不幸的是,两年后,运载着他的稿件的荷兰轮船遭到了 法国轮船的袭击而被击沉了。幸运的是在总督约翰内斯·坎普斯(Johannes Camphuijs)那里保留了一份副本,使得他们的工作可以重新开始。1696年,郎弗安斯终于带着他的著作来到了荷兰。但即使是这样,由于各种原因他的著作仍没有被发表。直至他死后的第39年——1741年,他的著作才得以发表。但这个时候, 林奈早已发表了他的著作并将猪笼草属定名为“ ”。

在1737年约翰内斯·巴曼(Johannes Burmann)的著作中有一幅滴液猪笼草( )的插图。巴曼

将其称之为“ ”。

下一次关于猪笼草的描述是 葡萄牙 牧师约翰·德·洛雷罗(Joao de Loureiro)于1790年描述了来自 越南的一种名为“Phyllamphora mirabilis”的植物,意为“奇异的坛状的植物”。尽管洛雷罗在 越南生活了35年,但依他的描述来看,他并没有亲眼见过活着的猪笼草。在他著作中写道:

“…叶片末端是一根很长的笼蔓,中间会有几个圈,下面挂着的笼子为椭圆形或锅腹形。笼口边缘是有一圈光滑的 唇,唇的上方是一个同等大小的笼盖。笼盖可随意的开合以接受和储存雨水…(翻译自 法文书籍《 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 )”

这种植物最终于1916年,由乔治·克拉里奇·德鲁斯(George Claridge Druce)归入猪笼草属。

1797年,洛雷罗关于猪笼草的笼盖可以自由开合的错误描述又被吉恩·路易斯·玛丽·波莱特(Jean Louis Marie Poiret)重复使用。波莱特描述的四种猪笼草中的两种是当时已知的马达加斯加猪笼草( )和滴液猪笼草( )。而另外两种猪笼草实际上并不出现于 印度,但却仍被为称为“印度的猪笼草”。在乔治-巴普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的《植物分类学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 Botanique)》中,波莱特这样写道:

引种发展 “笼子是空心的,常常充满了细滑、清澈的液体。在白天盖子常开着,并会失去其中一半以上的液体。在夜晚盖子会关闭,其中的液体也会恢复如初。第二天盖子会再次打开。(翻译自 法文书籍《 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 )”
 

猪笼草相关

    7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