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策略模板
中考化学复习策略模板是什么
在看化学书的时候,是不是有时看着化学方程式看懵了呢?好像每个看起来都很相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化学复习策略,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化学复习要点分析
策略1:明确目标,强化基础
这一轮复习对中考来说至关重要。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组的成员中考命题的依据。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临到中考,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一遍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
策略2: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调整状态,模拟中考,不可采取题海战术。最后阶段做一些练习是必要的,但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练习要特别讲求效率,题量不要太大,题型要具有典型性,巩固强化,对症练习。练习是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巩固运用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大量机械化的重复劳动。所以,宜巧练,不宜多练。
策略3: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如低碳、节能减排等环境问题,备受人们关注的皮革奶、面粉增白剂、保鲜剂、牛肉膏等问题,高层住宅的保温层、防火层等安全问题,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
中考化学分最容易丢在哪里
复习化学,此时要多研究“错题”
青岛44中的化学老师于洁介绍,剩下的时间学生要注意错题反思,避免重复出错。“二轮”复习期间,对于“一轮”复习中反复易错的习题,要有目的地采取复印、剪贴的方式汇总,专门誊写在专用的错题本上,或用红笔做上记号,避免重复出错。青岛37中的梁涛老师也建议学生此时要多研究“错题”,“找出平时做过的作业,特别是《新课堂》、《升学指导》,专门针对平时做错的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弄清楚A 、B、D为什么都不对,C为什么对,一定要找出自己出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从知识上进行弥补并重新温习,反复纠正查漏补缺,确保类似的错误不再出现。”
于洁老师说,“二轮”复习时,学生要针对自己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坚持适量做题,不重复训练,不要以为做过的题目越多越好、越难越好。重视每一个课本实验,加强对实验内容本身的复习,更要加强对由实验到结论这个过程的复习。要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试验方法和步骤,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处理试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同时还要熟悉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热点问题是今年中考的热点,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于洁说,这些热点问题既考查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又体现了化学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
优生丢分多在探究题上
青岛37中的梁涛老师说,从2012年的考试说明不难看出,今年的命题仍然会紧扣化学核心观念、主干知识和基本方法,注重考查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从化学的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化学用语的运用能力,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能力。“今年可能会更加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更加重视实验探究能力,适当增加第8、9单元关于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考察力度。”
梁涛介绍:“多年的实践证明,优生丢分大多都是在探究题上,这一部分题目往往是最具选拔性和挑战性的,更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化学问题进行练习,如在做完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实验后,废液中所含成分及回收金属绿色排放的问题;漂白粉在空气中长期放置是否变质的问题(给出相关的信息);松花蛋配料、鸡蛋壳、牙膏、岩石等相关成分的探究;辨别黄金饰品的真假等。”
基础一般:赶紧回归课本
基础一般的学生现在要夯实基础知识,回归课本了。“虽然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有些基础知识却是必须熟记的,如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空气的组成等,还有海水晒盐(粗盐的提纯),海水制镁,海水制碱,空气成分的测定,电解水实验与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的宏微观解释都要熟练掌握。”梁涛说。
另外,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拿出2012年的样题和1、2套中考试题来认真分析试卷结构,并分板块各个击破。如第一板块理解与应用,通常考察的是常见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用语的熟练运用、及原子结构的简单知识,学生就可以把常用的化学方程式,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关于铁的化学方程式做一归纳性的复习,在对原子结构中原子和离子的区别、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等进行重点回顾,最后再将所涉及到的常见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整理出来。
再如第二板块,实验与探究,常规的实验是实验室气体的制备,相信只要明确发生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收集装置是根据气体的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来选择的,这类题目就显得十分简单。更多的时间应放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在复习训练时要掌握使用仪器、实验操作的技能;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常见气体,常见的酸、碱、盐等;知道分离物质的方法,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会解释结论,得出结论;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遇到情景比较新的实验探究题时,首先要静下心来,通读题目,明确实验目的,其次抓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的相互提示,顺利答题。
名师指导:中考化学四大部分的经典解题策略
如何搞好化学总复习
一模临近,化学总复习已经展开,建立系统的知识点与体系结构;但关键要以中考(微博)考试说明为基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要明确“出题怎么考?我要怎么答?”
以金属为例,金属部分共涉及11种常见金属和6个考点。其中较典型的活泼的金属是铁和铜,所以会选择氧化物种类最多的铁元素作为考查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铁与其氧化物的性质和转化。其中高频考点是应用金属活动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例:将金属Cu投入金属A的盐溶液中,观察到Cu的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金属B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到B的表面有气泡产生。下列关于金属A、B、Cu的活动判断正确的是:
A.B>Cu>A B.A>Cu>B
C.B>A>Cu D.A>B>Cu
知识链接:
1)金属活动顺序表
2)使用的范围及条件
解析:此题考查金属活动顺序。Cu能把金属A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Cu>A;B能与酸反应,B排在A前;所以B>Cu>A。答案:选择A
常见的错误:作为判据倒推金属活动顺序时经常容易将活动性与其特征搞反,引发错误。
中考化学试卷一般由35道题量组成:
1.选择题
题目号:1~25
分值:每题1分,共25分
描述:基本题型之一;从基本概念的考查,到能力的发散与应用都有涉及。题目偏简单,但也有中、难题出现在选择题中。
解题策略:快速苏准确地完成单选题需要考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非常精确,即狠抓定义。
2.填空题
题目号:26~30
分值:每空1~2分,每题4~7分,共约30分
描述:基本题型之一,其中一道为推断类型的题目;填空题难度和考查内容变化的梯度非常明显,题目分布从易到难依次排序。
解题策略:与选择题不同的是,填空题没有办法使用排除法。这要求我们在做填空题时需要非常小心,审题是关键。
3.实验题
题目号:31~33
分值:每空1~2分,每题约6分,共约19分
描述:实验题具体也可划分成几类,课堂和学生实验(31题),设计实验(32题),探究类实验(33题);难度分布显而易见,课堂和学生实验一般考查教科书上原有实验,设计实验则考查学生所学化学知识的有机组合,特别是试验中操作知识的实际应用,探究类实验则是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解题策略:不同类型的题目需要不同的技巧与套路,熟悉相关实验与操作是解答这一部分题目所必须的。
4.计算题
题目号:34~35(由实际试卷情况不同而变化)
分值:每题3分,共6分
描述:一般由2道题目构成。第一道是简单的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题目;第二题则是设计杂质、多步反应、或者是与图像关联的较难试题。第一道题属于简单题的范畴,而后一道题目难度陡然上升,是考生丢分最厉害的部分之一。
解题策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规范的解题步骤是关键。把握好化学过程对解答这类题目大有帮助。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本节课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由于教学任务重安排的内容较多,结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建议以后再讲本节时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只完成溶解度的定义,第二课时讲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本节课还有一个缺点:师生之间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事实而非。
今后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跟上教师的思路,当然也要注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只顾照着自己的思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