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迎考策略
中考化学复习迎考策略3篇
中考加油!亲爱的朋友,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态应考,考完一门忘一门,让自己尽量放松,好好休息。希望你一举高中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化学复习迎考策略,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化学复习迎考策略
中考临近,如何抓住所剩不多的时间有效复习,在考试中将自己的实际水平反映出来,甚至超水平发挥,是每一位考生和家长都关心的问题。经过前一阶段的复习,每一位同学对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化学的核心知识都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了解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命题的依据,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复习方法,掌握一些应试的技巧和必要的心理调试,显得十分重要。
一、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近年来我省中考化学试题紧扣课标和考纲,重视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注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命题,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重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安徽省试题的特点之一。“稳”主要体现试题结构相同(三大题,16小题,60分,另有4分加分题);试题题型没有变化(选择题十小题,填空、简答与实验探究试题五小题,计算题一小题);化学中的核心基础知识年年必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六大营养素、化学式的含义、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元素周期表信息的判断、原子结构的简单知识、有关溶液(溶解度及曲线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状态的判断)的知识、常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材料类型的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应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等都是中考必考知识。试卷有浓郁的安徽乡土气息性,近几年我省中考试题中的“四喜娃娃”“六安古墓”“八公山豆腐”“文房四宝中宣纸、墨” “世博安徽馆展出的部分文化遗产”等,将省情教育与用化学的视角去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变”主要体现试题情境新,情境的设置年年在变,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方式新,减少了记忆性试题,增加开放性试题,突出学科特点,加大了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的考查,加大了图表数据分析能力和作图题的考查。
根据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考试说明,预计2011年将延续安徽省历年中考试题的结构和特点,试题难度将适合于对学生化学素养的考查。
二、考前复习,调整为主
1.回归教材和笔记。考前几天一定要有计划系统地将两册化学课本对照考纲认真浏览一遍,同时不要忽视新课笔记。中考试题总体来说比较简单,绝大数的试题都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或重组,要特别重视课本实验、插图、知识与生活联系。所谓熟能生巧,扎实的基础是中考考高分的第一要素。
2.关注化学与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联系。碘盐风波(注意粗盐提纯实验)、日本核事故、食品添加剂(瘦肉精、三聚氰胺、柠檬黄等)与民生、广州亚运、六安古墓发掘、新能源汽车等社会热点;环境保护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土地沙漠化、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石墨烯等都可能是中考命题的情境和素材,考前复习可以整理平时训练时涉及到的这些问题,要掌握从题目中提炼信息,迅速作答的方法。
3.整理错题,特别是复习阶段所有练习和模拟试卷中的错题要及时梳理。订正一道错题比多做一道新题更有价值。因为错题可以暴露出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是审题问题、计算问题、概念问题还是推理问题等,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可以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错误。
4.适当做题,确保“笔头不松”。这些天可以选择几份符合安徽省中考试题特点的模拟试题进行限时练习,力求在40分钟内限时完成,切忌拖延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归纳和积累常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值得提醒的是,练习时要按照考试的要求规范答题。每年中考阅卷中,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的错别字;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计算题格式不正确、计算题结果不准确等等,均酌情扣分。所以在最后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答题的规范和细节问题。
三、坚持必胜信念、保持良好心态
中考化学考试时间是6月14日下午,化学与物理合卷考试,历年中考化学是满分人数最多的学科。考生下午赴考前要准备好考试用具(准考证、文具等),再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我已付出,我一定会成功”。走进考场,拿到试卷,先通览试题,选择好合适的学科开始答题。从近几年的试题难度来说,建议先做化学试题,不是因为我是化学老师就这样要求,而是因为如果你在40分钟内能完成化学试题,你可以用80分钟时间去迎接物理试题的挑战,可以确保理化考试“双丰收”。考试时心态很重要,记住调整心态的法宝,“我难人亦难,我不畏难;人易我亦易,我不大意。”
四、注意科学严谨的解题方法
1.近三年中考化学试题利于基础扎实、严谨踏实的考生考出58分以上的高分。考试制胜的法宝是“细心读题、认真审题、规范答题”。当然科学的解题方法同样重要:选择题要确保不丢分;实验流程题要搞清实验的目的、每一步实验涉及到的反应和操作;实验探究题要善于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收集信息,方案设计题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可行性,要避免干扰反应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探究要注意控制变量思想和类推类比方法的应用;数据分析题要结合题意和生产实际分析;新材料题要找准在化学教材中的落脚点。
2.避免非能力因素失分。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反应条件和箭头的正确标注、简答题不能答非所问、避免直观思维、化学专门语言中不能有错别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化学式的正确书写(特别是酸碱盐的化学式、铁元素有关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式)直接关系到最后得分的高低;历年来中考计算题都十分简单,应该属于送分题,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计算题中的单位在解题时不能出现任何错误。
3.理化试题都完成后,要仔细检查。通常要重点检查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的书写是否有遗漏和错误、选择题中“正确的”是否看成了“不正确的”、填空题中“填序号”“填名称”“填化学式”是否出现错误、计算题单位和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留有空白试题没做等。细心检查会为你中考化学满分目标的实现“给力”。
初三备战中考之化学篇
中考将至,很多同学都在备战中考,当然了也有一些同学已经完成签约开始筹划新高一。其实无论签约也好没签约也好,都要面临新高一的学习,新高一的学习与初中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我来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得从教育体制谈起,中国人口众多加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现在的这种情况,大家都是通过考试层层选拔。中考就相当的惨烈了,那么到了高中呢,你周围的同学几乎都是与你水平差不多的,甚至很多都比你优秀,那么你怎样才能继续前进呢?当然了,目前的中考也是困难重重,除了向前看以外,还应该注重脚下!在起点处就领先他人!从现在起领先他人!对于现在,我认为初三学生特别应该加强自己的归纳总结与自学能力!
就化学学科而言由于前几年的课改,导致了许多酸碱盐的知识被严重削弱!酸碱盐不仅仅是初中最难的知识点,而且到了高中以后酸碱盐的水解是无机化学中的最难的一部分!
最要命的是变化万千,学生再也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所以必须通过归纳总结,掌握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当然了,目前很多学生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初三的基础的定义及知识点没有100%掌握,而且没有在脑子里形成一个脉络!那么在中考、新高一之前学生们需要把哪些东西细化呢?
第一,把所有的基础定义学习一遍,不只是记忆这些定义,而是理解,通过这些定义找出定义的要素!这才是真正的基础,基础不牢,你休想学好!
第二,知识点的梳理(最好能拓展到原来课改前的知识水平),建立一个知识网络,可以自己尝试,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然后通过做题对每个知识点逐一强化,最后你要达到的水平就是一读完题就立刻反应出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第三,对知识点进行细化,找出知识点的核心,以及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从而建立简单的思维模式!
第四,提高综合能力,特别是化学的实验能力,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学习进而掌握对其他学科解决问题的通法!最后,就是强化自己的数学,特别是对数字的敏感性!!!你一看到数字就能立刻反应出答案!不要认为这个是不可能的!我自己在念初高中的时候尝试过,同时也试着在我的班上对学生进行数字敏感的潜移默化教育,结果我的班上基础较好的同学,基本可以达到看见数字后能较快的直接写出答案。除此之外,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尝试一下做一名“老师”,只有能给别人很清楚的讲明白,自己才是真正的明白!
实际上,我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先把书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然后把厚变得更厚,然后建立一个思维的模,最后的境界是无招胜有招。5个境界,你不用非要追求最高境界,勉强往往会适得其反,当你基本上达到第4层境界时,你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么多的东西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字“勤”,只有自己不断的有针对性的勤学苦练,多向老师或者同学提问,自己多多去思考,你才能真正的领先别人。
化学冲刺期抓牢实验题
按《中考说明》要求,化学科目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考查内容,在具体情形中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以及实验探究和应用实验方面的能力。题目一般综合性、知识应用性强。
题型内容和难度上不会有太大变化。由于实验题所占比重很大,因此,考生要把握住相关知识。考生一定要熟悉教材中的实验,并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如常见仪器和基本操作、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等。考生可以按知识块复习,如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以及化学计算分类,也可按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复习。
考生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回归课本,全面梳理基础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考生还要清理错题,查缺补漏,并适当做一些试题,保持状态。考生可以做一些难度适中的模拟试卷,既能练手、热身、找感觉,又能熟悉考试题型,体会作题思路,增强考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