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威尔纳·格里希人物事迹介绍

智鹏 1172分享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有10位外国友人被授予了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其中威尔纳·格里希获得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位“洋厂长”的荣誉称号,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人才的价值,大胆使用外国人才”,同年8月,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

  百业待举的中国用海纳百川的襟怀向世界张开了热情的臂膀。

  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我国国营企业的首位“洋厂长”。

  首位“洋厂长”武汉挂帅 媒体则选择了沉默

  1984年8月,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派往武汉的第一批3个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

  武汉柴油机厂是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的诞生地,但是,经历了“”十年动乱后,这个全国首家拥有上万台生产能力的农机骨干企业,与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浪费严重。这种现象令格里希分外忧虑。10份的一天,这位自称为“完美主义者”的老人再也按捺不住,忍不住自言自语:“如果我是厂长,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

  这一年,武汉刚刚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后的路具体该怎么走,当时并没有参照系,武柴的弊端是当时所有国企的通病,至于如何整顿也是一筹莫展,格里希的话让武汉市政府的领导灵机一动,根据前一年邓小平同志关于“引智”谈话的精神,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成形: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原武汉市外事办公室主任丁华见证了这一段人事,他说:“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失败了,也只是一个武柴;但如果成功了,却可以对全国国企改革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1984年11月,格里希受聘为武柴厂长,任期为1984年11月1日到1986年11月4日,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走马上任。

 

 

  出于种种考虑,关于格里希就职的报道,除了广州的《羊城晚报》,中央和武汉当地传媒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沉默。直到十多天以后,国务委员张劲夫来湖北考察获悉此事,肯定“武汉大胆走出了第一步”,接着,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又在新华社一份“内参”上作了批示。此后,闻风而动的中央和地方媒体的记者,争相前往武汉柴油机厂采访,“洋厂长”一事轰动一时。国外评论说,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

  系列改革先知先觉,两年艰辛硕果累累

  虽然1984年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第6个年头,让一个外国人掌握国企帅印,很多人仍然难以接受。消息一走,各种反对意见纷至沓来:外国人当厂长就成了姓“资”的指挥姓“社”的,共产党的领导怎么体现?再说,偌大的中国,人才济济,为什么偏要请洋人当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在报上刊发表文章力排众议:“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

  为了协助格里希工作,武汉市党委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市委常委带队的工作组,并将武汉柴油机厂列为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

  “洋厂长”来之不易,格里希应该预测得到,接下来的两年,会有多少艰难险阻等着他。因为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已经让国有企业结上了厚冰。

  格里希有句话用来诠释他耋耄之年还来到中国的原因最为贴切,“我不愿把我的知识和技术带到坟墓里去,希望它们能对中国有所贡献,让中国农民花同样多的钱,能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他自己说的话,朴实得让人落泪。

  “洋厂长”走马上任后,马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格里希身体力行,每天背上工具包逐个车间巡查,据武柴最后两位厂长谢长钦和柴玉本回忆,他的包里面放三样东西: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游标卡尺用于检测零件的精度,吸铁石用于吸查机器里有没有掉铁渣,白手套用于验证机器是否被脏物污染。

  为了解决管理上人浮于事的情况,上任不久的格里希免去了严重失职的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的职务,将一批能干的技术人员调到质检部门,并给每个质检人员发一套红衣服,这些“红衣主教”在厂里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同时,他还规定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到车间和现场解决问题,不能坐办公室里指挥。

  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格里希在1985年初提出了结构工资制,在此制度下,职工的工资随着工龄的延续、岗位的变迁、工作成果的变化而升降,每两个月浮动一次。

  胡耀邦同志在《洋厂长的“三斧头”》一文的批示中,这样评价格里希:一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并且说到做到;二是自己懂行,每天以主要时间深入车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赏罚严明,并且当机立断,毫不含糊。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些新做法一直无法获得武柴员工的广泛的理解,格里希在车间巡视时,工人会装模作样,当他一走,工人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有人会在车间门口放哨,一见到格里希来了就喊:“鬼子进村了!”在他的日记里有提到,本应于198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资改革方案,因为员工的抵制,一直到6月还不能落实。1985年6月的一次全厂中层干部、技术人员会议上,格里希甚至恳求:“你们有人可能认为我是发疯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车间去吹零部件,累得满身是汗……我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拼命干,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的老婆孩子!”

  令人欣慰的是,格里希的改革终于给武柴带来了新气象: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86年,柴油机气缸杂质从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内,居国内领先水平;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的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至8000小时。产机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格里希撰写的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曾经五次接见格里希的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如此评价他,“我们不是把你当普通的厂长,而是把你当成西方文明的使者来对待。”

  1986年5月,格里希被授予在华永久居留权资格,成为来汉外籍人士中获此荣誉的第一人。1986年11月,格里希离任。1987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格里希受聘为武汉大学荣誉教授。1987年7月,联邦德国政府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1994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他“黄鹤友谊奖”。

  “百年计”壮志难酬 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格里希在任期间执着于保证产品质量,一些员工却认为武柴作为农机骨干企业,其产品在当时的国内市场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格里希大火:“我的目标是国际市场!”。这是中国企业最早苏醒的国际标准意识,这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德国老人在为武柴做“百年计”。

  但是1986年11月,格里希苦心经营起来的质量检测体系,因为格里希的离任,立即名存实亡,退休职工陈昌池回忆,格里希走后,厂质检人员虽然还穿着红衣服,但管理权威已名存实亡,武柴产品质量急剧下滑。

  1987年,厂里有一批产品质量较差,质检部门认为应该返工。但厂领导觉得用户反正急于求货,无须重来。

  1988年4月,洛阳拖拉机厂订购一批柴油机。当武柴将精心挑选的10多台样品送上检验台时,全部被检验为不合格,送上去一台,被丢一台。

  1990年上半年,东南亚国家向武柴订购一批产品。质检部门认为,产品质量不行,不能出口。厂领导却说:合同时间快到了,即使是豆腐渣也给我弄出去。结果,第二年,东南亚地区再也不要武柴的产品。

  1993年,武柴开始出现亏损,到1998年已经完全破产,职工下岗,资产重组,格里希为之深情奉献的武柴不复存在。

  格里希当厂长时,除主抓质量,从严治厂外,还提出“减员增益”的企业改革方案.他说:“武柴如果减掉三分之一的人员,我保证生产效益能跃上一个新的水平,”他提出过减员的办法,即分流一个人出厂,就付给一万元的安置费。但这一改革当时根本就行不通。

  格里希早就提出要打破“铁饭碗”,1985年初,他提出结构工资制之时,反对的意见很多,一些老工人说:“我们身强力壮时拿的是低工资,现在老了你却讲按劳取酬,我们想不通。”格里希一卸任,这一工资制度就烟消云散了。

  “格里希是一只早叫的洋公鸡”一位资深记者这样说:“他的那一套改革办法与我们今天国有企业推进的改革,方向完全相符,只是早提了一些年,但在那时实施起来阻力重重。”

  如今,格里希留在武柴的痕迹,只剩下了3栋职工宿舍,那是他为职工们所谋的福利.老人在任时看见职工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5平方米,他说“我的心在流血”。他拿起笔给中央领导写报告,最终解决了160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

  一尊塑像,一个坐标,一座城市的深情守望

  2000年6月,年届80高龄的格里希最后一次访问武汉,武汉的变化让他欣喜不已,但是没有人敢告诉他武柴的真相,对武汉眷恋至深的老人向朋友说:我希望死后能把一部分骨灰撒入长江。

  格里希几次要提出看看武柴,陪同人员都以在修路等原因婉言挡开话题。人们实不忍这位老人看到破败的武柴而伤心。

  这位可敬的德国老人为武柴鞠躬尽瘁,在一个非常时代用他的才智胆略和责任心,把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成功嫁接,拉开了中国企业界国际化人才管理的序幕。这在我国“引智”工作的历程中,是一个先河,一个里程碑,一个坐标。

  格里希治厂精髓是以市场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他反复强调要以国际市场的高标准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武汉名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鑫炎教授说:“格里希当初提出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产品名牌制'等建议,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非凡意义。”

  正如前总理朱镕基同志给《格里希在武柴》一书的序中写到:“我们应该学习他不图安逸,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忘我地为武柴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从细小而关键的事抓起,说到做到,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永不满足,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学习他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勤俭办厂的精神。”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逝世,享年83岁。

  2004年,在格里希去世一年后,武柴卖完了全部设备,清厂交地,并按照武汉市的政策安置武柴了原有员工。1984到2004年,仅仅20年时间,惊天动地的辉煌败落的速度不可思议。

  2005年4月17日,在他去世两周年忌日,武汉市和德国的杜伊斯堡两市,分别竖立了格里希的两尊铜像。

  格里希铜像坐落在武汉市著名的有游人不断来往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园。铭文上镌刻着“威尔纳·格里希”。

  也许在今天对我们来说,继承他的精神遗产,才是表达我们对这位德国老人的崇敬与缅怀的最好方式。
 


改革开放相关文章:

1.2018纪念改革开放40年变化作文 改革开放40周年感悟

2.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观后感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

3.关于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有哪些-我与改革开放的...

4.2018我们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征文精选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79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