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花式作业引争议是怎么回事?专家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临近开学,一部以对做不完寒假作业的吐槽为主题的影片《流浪作业》也走红网络。该影片改编自《流浪地球》的预告片,并被网友戏称为“开学季史诗级灾难片”。据悉,其文案创作者是一名15岁初三学生。他自己的作业也直到开学日的凌晨四点才赶完,因而在《流浪地球》的视频页面发表评论,没想到却被制作成了视频,还引起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共鸣。
有部分家长表示,对于学科类作业,会及时督促孩子完成,但是有些需要动手实践的作业难住了孩子,拖到最后还是需要家长帮忙补。
唐女士在开学前一晚花了2个多小时帮儿子做花灯:“要画图还要钻孔,孩子根本做不出来。”北京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则帮儿子做了关于茶文化、礼文化的小报:“这些内容孩子根本就不懂,只能上网查相关资料帮他做。而且这类作业并不太重要,孩子把做题、背诵那些完成好就行。”
“很多学校在布置形式多元的作业时缺少相应的说明与指导,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作业对孩子成长的价值,这就会造成‘瞎折腾’的误解。”殷飞说,实践性作业本来是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由于家校思想不统一,家庭教育水平、家庭资源存在差异,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部分家庭教育能力强的家长对这些作业是欢迎的,也善于分解与引导。
古城第二小学语文老师樊春兰强调,作业的主体应是学生,家长只是配合和辅助,比如帮孩子挑选照片、打印照片等。另一方面,要避免流于形式,提升实践性作业的效果,学校在设计作业时也可以更讲究技巧,并在完成方法等方面做好指导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