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水不够,吸出来喂到底好不好?
相信有不少妈妈这样试过,这种情况下到底是不是奶水不够,吸出来喂到底好不好?下面小编就来简单的说说吧!
亲喂给宝宝带来“细菌”?
宝宝在吃奶时,不但吃乳汁,还有妈妈乳房表面以及乳腺管当中正常存在的细菌。这些细菌奠定了宝宝肠道内细菌的基础,也保证了宝宝的肠道发挥其“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的作用。
所以,吃母乳的宝宝和吃配方奶的宝宝,免疫力有所差异,其原因就在于肠道菌群有明显区别,母乳宝宝肠道含有47%的双歧杆菌,奶粉宝宝仅为15%,因此母乳宝宝出现肠道疾病的风险要低很多,保护作用也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所以喂奶前,不用过度清洁乳房,也没有必要必须每次都清洁。
瓶喂的风险
在宝宝吮吸妈妈的乳头时,独特的深入含接大部分乳晕并依赖两颊脂肪垫,形成密闭空间的吮吸方式,与浅浅地吮吸并依靠重力与负压获得乳汁的方法,在促进孩子口腔肌肉下颌骨的发育效果上,有天壤之别。
前者使面部和口腔相关肌肉,骨骼以及神经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对错牙合(最常见的是地包天)有很大的防护作用。而后者,反而是错牙合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
因此,母乳喂养的精髓在于其母婴之间的紧密连接,将乳汁吸出来,瓶喂,则是人为地阻断了这样的正常连接,那么就一定会带来某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吸出来喂,很容易让人怀疑自己奶水不足
由于不能够正确地使用奶瓶喂养,过度喂养十分常见,吸出来瓶喂的妈妈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吸出来的母乳量达不到孩子的“需求”,尽管这样的需求比孩子真实的量大了很多,因为使用瓶喂,人为“灌”喂加不正确的喂养姿势,使得乳汁更快流出奶瓶,同样的奶量,乳房上要用20分钟吃,奶瓶5分钟。加上吸奶器可能效果不佳,妈妈自然觉得奶量“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这会打击妈妈的信心,错误判断自己“奶少”。于是,配方奶开始添加,妈妈渐渐挤奶或吸奶也减少,必然导致真实的奶量减少。
吸出来的母乳会经历怎样的变化?
国外有Pittard等人的研究证明,乳汁吸出保存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黏附到盛放的容器壁上,还会发生细胞溶解,因此乳汁中的白细胞是降低的。另外,母乳经保存后pH值明显下降,可能与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有关系。
同时,国内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母乳中最主要的免疫活性蛋白,即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在4°C较为稳定,在-20°C冷冻之后,活性有所降低。母乳保存时维生素C的降解也非常快。在妈妈返回职场之后,我们鼓励妈妈背奶,可以让孩子获取更长时间和更多的母乳,以发挥其剂量——效应关系,但是在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必人为将母乳当中的营养和免疫成分降低。
更遗憾的是,吸出来喂并不能解决问题
大多数妈妈,吸出来瓶喂通常是因为,“每到黄昏,孩子就频繁找奶”。那么这个频繁找奶,是否一定是孩子没吃饱呢?
宝宝频繁要求吃奶的原因很多,不全是因为饿,例如黄昏焦虑,例如环境变化导致的不适应,例如吃多了肠胃不舒服,例如某个猛长期!例如吮吸需求,例如没有病理性原因的肠胀气......
硬要吸出来喂,导致以下结果:
1、孩子被撑胀,没有力气再向妈妈表达他的需求他的焦虑他的不适。
2、妈妈努力地吸奶,吸出的奶量又超过宝宝的需要,让乳房得到错误的产奶信息,增加乳汁淤积的风险。
3、孩子会越来越倾向于吃奶省力的奶瓶,而拒绝乳房,有些宝宝会在回到妈妈乳房的时候变得很烦躁和抗拒。
喂母乳没有那么复杂,撸起衣服喂就是了。
真正讲究起来,还是近些年的事,科学兴起,人人都能知道一些科学知识,都能指点江山,充当导师。
结果本来习以为常的事,变得越来越没有方向感。
奶水不足相关文章:
4.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