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哭闹也分为5种
孩子哭闹,常常会让父母觉得束手无策、焦虑、甚至是厌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基于不同的情境,哭闹的原因和形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哭闹需求的不同,根据我们满足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哭闹暂且划分为五种类型,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哭是语言,闹是行为。哭闹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孩子们表达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的社会性语言。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学会区分、解读和应对孩子的各种哭闹。当孩子通过哭闹来表达内在诉求时,既不能是全部满足,也不能是完全拒绝,不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需要细腻的划分和应对,仅就父母能够给予的满足而言,实际上也分为多种类型。
第一种哭闹:需要立即满足的哭闹。主要集中出现在6个月以前(但绝不限于这个年龄阶段),因为大多数宝贝儿还不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比如爬和行走),这一阶段孩子哭闹的原因集中在饿、困、尿、乏、渴、热等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及部分的心理情感需要,如让抱、要妈妈、求安慰、害怕陌生人等。这类哭闹不适合等待,需要父母即使应对,满足孩子的身心需要。虽然,总有人会提醒你小孩子哭了,不要立即去抱,但是并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因为他们还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儿要控制父母的意志,如果他们哭闹了,只能说明他们真的很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安抚。如果父母故意拖延,忽视孩子的哭闹,孩子表面上可能也会自己逐渐安静下来,但是寂寞、孤独、失落、甚至怨恨的情感会深埋于内心,进入潜意识区,痛苦到自己难以知觉,但却常会在孩子成年后不自觉冒出来,骚扰心境,也常会表现出莫名的悲伤和冷淡消极。此时的满足,特别强调及时性,不可搁置。
第二种哭闹:需要充分满足的哭闹。主要集中在6个月到3周岁期间,宝贝儿们的行动能力大大增强、攀爬、行走无所不能,语言的听说能力也发展迅速,几乎能听懂父母所有的对话和要求,有的宝贝儿甚至能自己说上好几个字,这一阶段,他们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探索能力和好奇心,渴望深入身边的世界,了解身边的世界,他们越来越像是一个独立的人,在这样的内心成长驱动下,他们与父母的冲突、面临的危险以及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引发的无助等情境频繁发生,自然而然表现为哭闹。此时孩子基于探索需求而表现出的哭闹,需要父母在保障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充分的满足,支持孩子人格发展上的独立和自主特质形成。
第三种哭闹:需要适度满足的哭闹。2周岁到学龄前,孩子们继续着前一阶段的发展,需要偶尔的立即满足和充分满足,但是他们的很多诉求开始需要父母小心对待,适可而止。比如有些孩子在这个阶段成为电视迷、手机迷、iPad迷,过渡沉迷于虚幻的世界里,被动地接受世界信息等。之所以有些哭闹开始需要父母适度地满足,是因为此时孩子们已经开始懂得规则,懂得配合,他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开始“认真考虑和倾听”周边世界的反馈(比如父母的教导),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第四种哭闹:需要延迟性满足的哭闹。对孩子哭闹的满足,不能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疼爱、约束,也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孩子成长,磨练他们的心智。延迟性满足,是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中经常会提及和使用的术语,但是大家要清楚地知道,对孩子进行延迟性满足的首要条件便是孩子的年龄,四五岁以下的小孩子并不适合进行延迟性满足,无论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你可以适度满足,但也不能延迟性满足,因为年龄尚小的孩子,并不能懂得等待,即使表现出等待,也不能独立等待,需要父母的时刻监管,或是在环境中加以处理,隔绝孩子跟诱惑物,不让它们彼此碰面。比如孩子喜欢吃糖,糖在旁边摆着,他们很难抵制住诱惑,如果依靠自己抵制住了,说明做到了延迟性满足,但是如果是因为爸妈把糖放到很高的柜子里,孩子也没有立即过多的吃糖,而后再吃,同样是没有过多的哭闹,这并不能称其为延迟性满足,也能算是适度满足。
第五种哭闹:绝不满足的哭闹。并不是所有的哭闹都需要满足,孩子有些“恶”的诉求便绝不能满足,无论孩子的年龄处于什么阶段。比如孩子想要“打人”,这样的意图和想法,在日常生活中绝不能满足,因为在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里,真的没有赢家。如果孩子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可以去参与各种体育游戏活动,在竞技场上去拼搏和满足自己的“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