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夫妻养猪培养出三个博士是真的吗?具体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博士之家。大姐刘燕就读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博士、老二刘相是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现已被学校派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老三就读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姐弟仨来自新沂时集镇一个贫寒的农家,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
长时间来,家庭收入都只能依靠几亩地以及父亲外出打零工收入。在上大学前,姐弟的学费除了父母举债外,就是家里每年养的几头猪。如今,父母在姐弟仨的参与下,在当地政府部门帮助下,开办了一个颇具技术含量的生猪养殖场,“用一颗公益之心去经营,用自己双手去回馈社会”。
刘万中今年50岁,脸色黝黑,话不多,总是一脸羞涩。妻子比他大一岁,脸上总挂着笑容。他们说,很多人听到他们三个孩子都是博士时,嘴巴都会张成了“O”形。他们家有三个孩子,姐姐刘燕1992出生,老二刘相93年,老三刘杉96年出生,三个人年龄相差不大,从小一起学习相互鼓励,都很懂事。
“家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也没有别人总询问的‘教育基因’”,董振荣表示,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她和丈夫就是觉得“孩子多上点学,才会有出息”。刘万中初中毕业,董振荣则上到了高中。在那个时代的农村,董振荣算得上高学历,因此,在孩子上学事情上,她说自己比其他人有着更多一点的坚持,而丈夫则一直默默支持着她的决定。
这份坚持并不容易。从女儿第一个上学开始,整个家庭就开始承受了一段长时间的痛苦考验。夫妻俩原本的住房位于村里偏僻角落,这是刘万中父亲留下的30多年老宅。和很多励志家庭一样,老宅里看不见一件像样的家具,更不要说各种家用电器,家里最好的风景就是墙上贴满的奖状。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夫妻俩耕种的几亩地。从决定让三个孩子上学开始,夫妻俩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养猪,每到年关,卖出养了一年的猪,就是姐弟仨下一学年的学费。
从小学开始,姐弟仨拼的就是各自的成绩。董振荣说,她和丈夫为生活奔波,几乎从没有过问过孩子们的学习。相反,每回孩子到家后,他们最先要做的就是帮家里干农活。一直忙到晚上,孩子们才有时间摊开课本复习。姐弟仨就这样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着,对付着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每次学期结束,他们会拿回各种奖状,也总是彼此进行“攀比”、鼓励。
董振荣和丈夫供姐弟仨的艰辛求学路,是在女儿考上大学后画上了停顿号。女儿入学后,马上办理了助学贷款,她甚至还将当地政府奖励的3000元助学金中,拿出了2500元给爷爷治病。和姐姐一样,老二、老三都是依靠助学贷款,开始了自己的大学学业。在校期间,姐弟仨各展所长,参加勤工助学、当家教、打零工,所有生活费全部自己动手挣。不仅如此,三人还都因为自己出色的学习成绩和校园表现,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让董振荣骄傲的是,姐弟仨学业越上越高,但是品性却一如小时候。姐弟仨都先后入了党,当上了各种学生干部,有的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有的当了宿舍社长。“从小到大,他们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他们也懂得了感恩和回馈”,董振荣说,姐弟仨在校期间,都喜欢帮同学做一些事,学习上辅导别人,生活里帮助别人,“他们都喜欢帮同学洗衣服”。
董振荣说,姐弟仨长时间的求学费用,来自于养的猪,因此,她和丈夫对“猪”有特殊感情。在不用操心三人的学费问题后,她和丈夫想到了开办一个养殖场。“三个孩子能完成学业,新沂政府部门帮助了我们很多,特别是新沂妇联,不仅在学费上提供资助,还在我们创业上大力支持”,董振荣说,她想办一个养殖场,带动村里更多人就业,也利用创业积累更多回馈社会的资金。
在新沂相关部门支持下,董振荣和丈夫盘下了村里一处废弃的砖窑厂房,建立起一个年养殖数千头的养殖社。姐弟仨用行动支持父母的做法,原本单纯的养殖社不断更改规划,普通生猪养殖渐渐变成了拥有生态猪舍、污水处理系统、沼气发电、猪粪发酵还田、生态农田果园等项目的生态链。不仅如此,姐弟仨还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了今后养殖场产品注册商标、电商销售、生态观光农业等一系列发展计划。“每年过年回家,三个‘博士’一脱下衣服,拿起农具就进猪舍、下农田”,董振荣表示,姐弟仨表示这是父母的梦想,他们今后会尽能力帮他们圆梦。
如今,董振荣的养殖社雇佣了6名村里的劳动力,平时还经常趁着村民在家时,以高于市场价的待遇请他们打零工。董振荣说,她会用心将养殖社经营好,带给社会更多的绿色生态食品,在自己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她还要跟丈夫组织、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社会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去报答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