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无声告白》读书笔记700字800字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小说《无声告白》读书笔记8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小说《无声告白》读书笔记800字
《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终于读完了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一部极其压抑的关于异族通婚的小说,通篇的压抑让我难以忍受。
小说以莉迪亚死了为线索开篇,莉迪亚是詹姆斯。李先生家里的大女儿,也是他们寄予最大的希望的一个孩子,母亲玛丽琳因为奉子结婚未能实现的职业女性的理想,通通传递给了莉迪亚,使莉迪亚变成了那个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踪了、死了,玛丽琳还是没有觉悟女儿的死,是因为这个家庭,这份沉重到无法释怀的希望杀了她。
这本书让我看到身为母亲,在一个家庭里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个阳光,积极的母亲才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们,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玛丽琳婚后的生活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和痛苦,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身为母亲,我想她是失职的,因为她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世界、成长路上的那个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个不称职的主妇。很遗憾,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华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是一个内心压抑的男人,为了逃避他人对这个异族通婚家庭关注的异样目光,他让孩子们失去了每年假期旅游的机会,并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里,这样的母亲和父亲用行动不断的提醒着三个孩子他们的特殊性。当然,詹姆斯的压抑来自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底层,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这份压力也毫无意外的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詹姆斯,虽然他有幸寄读在贵族学校,但是他永远都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这种感觉终将成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响他一生。
身为一个哈佛大学肄业女大学生,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的内心始终有难以释怀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完成的学业,遗憾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是那么渴望被这个社会的认可,那么渴望能够成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亚只有5岁某一天的早晨,玛丽琳消失了,我无法明白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家庭和孩子去追寻所谓的梦想,身为母亲的我更是无法理解她怎么可能就这样离去!因为任何一个有爱的母亲都是无法主动的放弃她心爱的孩子的,更何况家里还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哦,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带来的繁重家务,让她不胜其烦,所以,她才会想要逃离。我一直相信,当你带着爱去做家务的时候,那就是爱;当你带着厌烦去做家务的时候,那一切真的就变成了烦扰。玛丽琳离开了,因为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这种离开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经不是孑然一人,那段离开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梦,不辞而别的妻子让詹姆斯从恋爱伊始就恍惚的所谓自己的“不值得”变成了现实,毕竟那是一个还有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的时代,小个子的华裔男人在那种文化里永远显得那么特别和尴尬,玛丽琳给予他的爱情曾经让他重生,却又始终令他忐忑,所以当玛丽琳突然不辞而别的时候,这个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当然,母亲的离去受到伤害最重的一定是两个孩子,内斯和莉迪亚,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任,变得惊恐万分,母爱所能给予的那份成长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剥夺了。
所以,当玛丽琳回家时候,全家人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变得小心翼翼,敏感的孩子们容忍母..
小说《无声告白》读书笔记700字
最近把《无声告白》看完了,它讲述了一个混血女孩因为无法抵御外界压力而最终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故事以女孩失踪,报案后警方把附近的湖水抽干最终发现女孩的尸体为开头。女孩的父亲是中国人,那个年代被美国人歧视的外来物种。只能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所学校的教授,虽然年轻时遭遇各种不公。但是最终还是有所成就。但是内心却忘不了那段历史,每每想起会难受。女孩的母亲是美国人,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了中国人,她无所谓别人的议论,甚至也没有思考未来孩子的境遇。放下自己的医生梦想,努力把孩子带大,照顾好这个家。
女孩为什么会自杀,原因在于缺少依靠,原本唯一的依靠哥哥即将离开去学习,而自己的母亲把自己未完成的医学梦想都寄托在她的身上,甚至父亲让她广交朋友在她眼里也是无形的压力。她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长得不一样,她自卑,她想透过自己的努力让妈妈开心,她甚至已经在做不是这个年龄层还做的事,比如学习高年级的知识。只可惜她失败了,不懂不会不喜欢。导致成绩下降,为了不让妈妈难过,她开始欺骗,然后谎言把她压得喘但是气来。她无处发泄走向尽头。
看完这本书挺压抑的,虽然无法体会当时种族歧视的程度。但是再怎样样也不就应走向绝路。这不是解脱的办法。
这让我不得不想到了自己,很多时候感觉是为他人活着。小时候为了让爸爸开心,我会努力的考出好成绩,这样开家长会爸爸就会很有面子。长大后努力工作赚钱,虽然没有怎样给过爸爸钱。但是已经不需要爸爸为我出钱了。读书永远读的是最便宜的。记得初中考高中那会儿,有个公办转制的学校,感觉很贵,当时就没有填。只到考试前夕,一个同学和我说,直升考进去学费就是别人的三分之一。于是我填了,也考进了。
可能这是环境造就的吧!有可能也是让我继续走下去的支柱之一吧!很多时候感觉是自己想太多,赋予自己太多的职责感和使命感。认为自己就就应都能做到。唯一和女孩的区别就是我要比她乐观和自信。即使失败我还是会鼓励自己。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读者会自作聪明,认为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悬疑谋杀案,怀着迫切地想知道莉迪亚的死因,读者不仅经历了这一家五口的喜悲,更掉进了作者深不可测的野心中,让你时而感叹这家失格的家庭教育,时而愤慨于白种人面对“中国佬”的盲目种族歧视,时而揪心于迷失在家庭事业中微弱的女性地位觉醒。你原以为你知道这本书传达的中心思想,结果每翻开新的一页,你会开始怀疑自己,就像每次都会掉下一个作者给你设下的陷阱,让你明白事实并非如此,或者,并非仅仅是如此。整本书完毕,你会震惊于你收获之多,思考之深。以莉迪亚无声的死亡开始,再以以莉迪亚的无声的告白结束。这时作者告诉你:“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这本书的秘密在于,作者如同向你的每一个细胞注入红酒一般将故事娓娓道来,你自醉而不自知,等你合上书页,发现已经在其中品味过久,越品越觉后劲十足。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或者说一个借用邻居姓名的美籍华人,从小便在白人的不屑与嘲笑当中长大。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对学生说“我是美国人”,但也总在受到歧视中不选择反抗而默默忍受。他这辈子最想做到的就是“融入”,所以他凭借便宜的旧刊成为学校里唯一的东方人,来到全新的小镇,娶了一个普通的白种人,生了3个孩子。可是他的肤色,头发,眼睛以及别人异样的眼光都让他显得格格不入,让最不想被特殊对待的他变成了一个特别的人。可悲的他从未变成真正的美国人,只能在明知罪恶深重的出轨亚裔情人身上找到满足感和虚荣心。他生生看着内斯在湖水里遭受孩子们的戏耍而并未制止,他一遍遍地告诉莉迪亚要多去交朋友,常微笑,减少和别人的不同。他把自己完成不了的使命——融入白人强加于孩子肩上,让内斯选择对家庭避之唯恐不及不再对表现“良好”的妹妹和颜悦色,让拿着听筒假装跟朋友聊天实则对着占线声演戏的莉迪亚更加不堪重负。
母亲玛丽琳是一个从小便不甘于平凡却在大背景下不得不归于平凡的女权思想觉醒者。实验室里唯一的女性身份,男导师男同学对自己带有贬义的帮助,广口瓶里可笑的尿液。可她的梦想被第一个孩子的出生耽误了8年,到后来要复出工作学习丈夫温柔有力的反对,宴会上可以提供工作的男人电话里微笑着说,我以为你有家庭和孩子要照顾。一点一点打击着这么一个凡事要求与众不同的人,终于,她抛弃丈夫以及两个孩子离家出走,却戏剧般的因怀了第三个孩子而不得不重返家庭,面对着锅碗瓢盆,研究不同做法的煎蛋。所以当她回到家,听到莉迪亚丢掉了那本母亲遗留的烹饪书,就感觉是丢弃了注定一代代轮回下去的女子宿命。自此,她将毕生所学教授给莉迪亚,把自己的梦想全部压在她的肩上,但凡有那么一丝的关切,必然会发现莉迪亚并不喜欢化学更不想当医生。她自我安慰,自己做医生已经来不及了,但是二女儿可以。
所以莉迪亚的自杀就是个必然。她短暂的一生都活在自己厌恶的期待下,为了不让父母希望落空而没有一天为自己而活,活在父母做不到但偏要强加给她的,早已脆弱不堪的伪装下再也不懂得了反抗,宁愿选择走向湖底,留下无声的告白,她用生命告诉家人,她选择做自己。走向极端的她不过是问题父母得牺牲品,问题家庭的替罪羊。
家庭教育究竟要用什么样的姿势才可画出完美的弧线,一对情侣要经过多少年的打磨才会学到做父母的真谛。现如今每天都有多少个新生儿带着众人的欢笑而出生,而又有多少新爸新妈敢拍胸脯保证自己是合格的父母。
学会做父母,再去养孩子。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非完成家长陨落梦想的心里补偿。孩子有自己的路,照亮他们的路,别把他们推向深不见底的湖……
读书笔记 | 给家人的《无声告白》
伍绮诗,美籍华裔作家,在美国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获得美国亚马逊2014年度最佳图书。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纽约时报书评》
《无声告白》的故事确实很简单,16岁女孩莉迪亚死了,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的生活,结局是死去的人死去了,活着的人终将走出悲伤重新面对生活。
但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悲剧,它探讨的东西更多更深,包括移民身份,人生价值,家庭教育,种族差异,沟通交流等等。生活的林林种种交织在一起,那才是一幅完整的生活景象。
莉迪亚:
她是一位承载着父母希望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
从小因为母亲离家出走过一次而失去安全感,为了留住母亲而努力达成母亲的期望,她不爱数理化也不爱做医生,她只是太爱自己的母亲了。来源于母亲的压力使她力不从心。
她的人际关系并不怎么好,或许因为她是半个中国人,与她的父亲一样在意别人的目光,所以注定无法成为父亲期望的那种人。生日时,父亲送的人际关系,与路易莎一同为她选的如同枷锁一般的项链,以及每一次为了装作由许多朋友而装模作样的打电话的时候,她都仿佛感受到了自己正在断裂。
父亲的出轨以及Jack的真实想法,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轰然倒塌。于是她选择在一个平静的夜里,与水融为一体。
玛丽琳:
渴望与众不同。
母亲希望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主妇,找一名优秀的哈佛高材生。而她却不甘平庸,因此爱上了与众不同的詹姆斯,之后为了家庭放弃梦想,又将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最后才看清楚家庭中矛盾的根源。
詹姆斯:
渴望融入人群。
中国人,出生于美国,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又因为妻子母亲的一句话,而与妻子产生了隔阂,后出轨。家庭状况十分不乐观,凭自己努力哈佛毕业,后成为一个无人热爱的历史课教授。
内斯:
莉迪亚的哥哥,十分爱自己的妹妹却又十分嫉妒他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哈佛,希望可以成为一名宇航员。爱父亲却无法与他亲近。
汉娜:
从小不受家人的关注,是家人中十分不重要的存在。爱自己的家人,为感受他们的气息而时常去偷家人的东西。人们只认为它是错的,却无人关心她的想法。善良单纯,为别人着想。
Photo by Fancycrave on Unsplash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孩子们活在父母的期待中,父亲活在美国大众的眼神中,母亲活在家庭与理想中。
不可否认,这本书是个切切实实的悲剧。而这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似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得已,似乎每个人都是错的,而似乎每个人又都没有什么错。因为选择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并没有错,只是我们每个人更应该选择活在自己的期待中。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