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书笔记2000字《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精选
《理想国》是古希腊先贤柏拉图的撰写的苏格拉底关于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艺等领域问题的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中生读书笔记2000字《理想国》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读书笔记2000字《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
知道有人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也知道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借几天上读《理想国》的时间,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读通了这本书可谈不上,只是有一些读后感想,涂鸦于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我们的护卫者应该怎样去把妇女儿童归为公有?”“儿童从出生至接受正规教育,这一阶段大家公认是教育最难的时期,这一时期应该怎么去培养他们?”
苏格拉底却避而不谈,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同样地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也就是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而这些“要是付诸实施的话,由于违反当前的风俗习惯,我怕或许会让人觉得好笑的。”然后,苏格拉底和格劳孔讨论了男女之间天然的差别和禀赋的同异,最后推出“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
那妇女儿童是否应该公有呢?是的。苏格拉底说“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除了治理者外,别人不应该知道这些事情的进行过程。否则,护卫者中难免互相争吵闹不团结。”,可见,保证优生优育和国家的团结一致、同甘共苦是苏格拉第坚持妇女儿童公有的原则和理由。
苏格拉第已经为护卫者生儿育女的问题做好了规划:“当年轻人在战争中证明他们英勇卫国功勋昭著的,一定要给以荣誉和奖金,并且给以更多的机会,使与妇女配合,从他们身上获得尽量多的后裔。”“生下来的孩子将由管理这些事情的官员带去抚养。这些官员或男或女,或男女都有。因为这些官职对女人男人同样开放。”“优秀者的孩子,我想他们会带到托儿所去,交给保姆抚养;保姆住在城中另一区内。至于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地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这时,全体公民对于养生送死就能尽量做到万家同欢、万家同悲,这个时候的国家最最象像一个人,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
“她们将和男子一同整队出发,带了身强力壮的孩子,让他们见识一下将来长大了要做的事情,像别的行业中带着孩子看看一样。除了看看而外,这些孩子还要帮助他们的父母从事各种军中勤务,并侍候他们的父母。你有没有看到过技工(譬如陶工)的孩子在自己正式动手做之前有过长期的观察和帮做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实地见习战争,同时我们也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危险,”“他们可以把孩子带去参加不危险的战役,不带他们去参加有危险的战役。”“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会骑马,然后带他们骑马到战场上去察看战斗,但不要让他们骑那种好战的劣马,而要让他们骑那种既跑得快而又容易驾驭的驯马。这样他们就既可以很好地看到自己将来要做的事情,一有危险,他们只要跟着长辈领导人,又可以迅速撤离。”格劳孔觉得有些好笑,我们读来也真的无法理解。让孩子参与战争的洗礼,似乎残忍了些,非人道了些,虽然“这个险冒与不冒,对于要做军人的人有很大的区别”。
《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
《理想国》是古希腊先贤柏拉图的撰写的苏格拉底关于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艺等领域问题的探讨,其中诸多思想至于当今社会有着巨大影响。由于我学识尚浅,且是第一遍阅读次数,因此这篇读书笔记仅代表我现在的知识水平在第一遍阅读中的收获感悟。可能会出现对文意的误解与妄作判断的情况,但在不远的以后,我相信我将以更好的知识储备和眼光去看待此书、评价此书。
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受到许多荷马以及荷马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02
概述
1、总述:
《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围绕着正义而展开一些列的讨论,由此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国家的政体是一个真、善、美相统一,是公正的。城邦的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因为没有适合哲学生存的土壤,而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带城邦的公民摆脱兽性,趋近神性,构建一个和谐安定正义的国家。在理想国中,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哲学家统治下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对“善”的把握,对“知识”专心致志,善于发现没本身,而不是具体对象。出哲学家意外的其他人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城邦的法律与习惯,才有资格执政,哲学家才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
我认为本书的主题就是正义、善、智慧。透漏着作者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对善和美的追求。
2、概述
卷一
苏格拉底在雷埃弗斯港与克法洛斯的对话中阐述了老人克法洛斯对晚年生活的一些列看法,如晚年生活的感受、财富多寡是否对晚年生活的影响,由此还延伸从丰厚家资的益处、正义的定义等问题,我认为他们探讨的实质是幸福感的问题。克法洛斯认为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是否通情达理,心胸是否坦荡、是否能心境平和看待人生得失等,物质和人际关系等外在因素虽说对人的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在接下来与玻勒马霍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用苏格拉底式反语法一一攻破西蒙等人对正义的定义的逻辑漏洞,认为不能从行为本身去判断正义与否,还要结合行为动机与行为后果,去窥视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义,同时,正义不是简单的利友损敌。但最终谁都没有得到正义的准确定义。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至始至终都保持着娓娓道来的姿态和谦卑的态度,足以展示知识分子的风度。
第二章是苏格拉底与色拉述马霍斯的对话,围绕色拉述马霍斯对正义的定义展开。色认为正义即强者的利益,以统治者为例,色认为统治者是相对的强者,统治者通过制定法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通过法律来告知天下百姓对政府有利(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即正义,违反法律是非正义的,正义代表的是统治者和政府的利益,因此色概述为,正义是代表强者的利益。但苏格拉底认为,人都是难免犯错的,因此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可能出现错误而违背自己的利益的现象,而此时百姓遵守的法律不是对统治者有利的。而如果按照色的逻辑,百姓必须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即正义,正义即强者的利益,这是相悖的。后色有吧一般意义上的强者转变为严格意义上的强者,试图否认苏格拉底的辩驳,苏格拉底通过理清技能和利益的关系,即任何技能的运用只为了谋求其受施对象(弱者)的利益,而并非其本身的利益,论述了统治者的全部努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维护被统治者的利益,因此,色对正义的定义是错误的。
苏格拉底针对色拉述马霍斯在上一张说的非正义的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展开了一场新形式的辩驳。色认为正义是天性善良敦厚、单纯天真,非正义者则是精明能干的,甚至把非正义纳入美德的范畴,正义者只求胜过异类,不求胜过同类,而非正义者则想战胜一切同类和异类。并且主张质同则同类,质不同则异类的观点。苏格拉底通过一些列的提问与举例证明了正义才是善良智慧,二非正义则是愚昧低劣的观点。非正义是人与团体无法团结统一行动,是内部成员彼此仇恨对立,自相矛盾。随后又通过特性与功能的关系证明了正义的心灵让正义者获得幸福,让不正义者过得不好。因此推出,正义者的生活鼻部正义镇的生活更快乐而有意义。
卷二
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就正义的本质和起源问题继续深入辩论。格劳孔认为,现实存在三种善,第一种是我们只关注它本身而不关注它的结果;第二种是本身和结果都为我们所欢迎的善;第三种是我们欢迎它仅仅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利益和报酬。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属于人们既因为它的本身又因为它的结果而爱它的善。格劳孔认为,现实中正义的人,不是因为正义本身,而是为了正义所带来的名和利才变成正义的。如果不考虑正义和非正义所带来的报酬,按照色拉叙马霍斯的逻辑,任何人做正义的是都是迫于无奈的。正义的本质实际上介于最好和最坏之间,最好即做了坏事不受惩罚,最坏即遭了罪无法报复。所以,人们人么接受正义是出于他们受制于契约,而非出于正义本身的真善美。这就是正义的本质和起源。诗人们只称赞正义所带来的名誉,而不是正义本身,坚持正义太辛苦,纵欲和非正义则愉悦得多。而对非正义的批判多半是空谈。除非是伪正义,既能得到是人的称赞,名利双收,又不会因为非正义遭人谴责。格劳孔还提到,事实上,世人对正义的称赞都是正义的表象,而不是正义本身,对非正义的谴责也不是非正义的实质,而是非正义之名。而最好的事物除了结果外,它本身的特质还才最重要。因此格劳孔要求苏格拉底在辩驳是不能只说正义的价值高于非正义,还要论证其本质以及影响。接下来两章主要是苏格拉底针对第一章中格劳孔提出的论点和疑问做出的辩驳。苏格拉底用由大见小的方法,从城邦这一维度去描述正义和非正义的成长轨迹。城邦建立在于人无法充分自己自足,因此人们聚集是为了满足彼此的追求,人生来不同,因此适合不同的工作,为了保证工作质量,一人只能练习一项技能且,再恰当时机全心投入。随着人们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城邦随之发展壮大。有与人口的壮大,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产,因此会出现抢占邻国土地的现象,战争爆发。此时,则需要足够的军队来抵抗外敌,而一个好卫兵,必须具备温和和刚烈两种性格,这从动物,譬如狗对熟人温和,对陌生人凶狠的特征上可发现此特性。而让士兵具备这样的品质成为合格的守卫者,又必须对士兵进行体格和情操的训练。随后,苏格拉底又为他所建构的城邦定下一条规则,即神事至善的,神是善的缘由,而不是一切事物的缘由。心灵和神都不会虚伪。
卷三
苏格拉底认为,要让士兵变勇敢,就要用正确说法去教育他们。因此讲故事的人,不要以为恶化地狱的形象,也要称颂一下地狱的生活。同时,让士兵们不会为朋友的死感到悲伤,达到勿施于人和乐天知命的境界。同时,人们不能撒谎,对一般人来说,自我克制最重要的是服从统治者,对统治者而言,自我克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克制饮食等肉体上享受的欲望。诗人在写诗时,不隐藏自己,则他的诗篇是纯粹叙述的,而不是模仿。从诗歌和故事的体裁,以及音乐的词、和声、节奏去论证一个人不可能模仿很多东西,要想模仿的话只能是他们的专业所需的品质,不能模仿女人、奴隶、鄙夫的坏品质。正直的人在模仿宁一个政治的人那些正派的言行时,丝毫不觉得羞耻,是积极主动的。而模仿坏人坏事则会让他感到羞耻。儿童匆匆写接受良好教育,好的事物熏陶他的内心,这样在他们以后见到正直的认识会相见如故。同理,培养的勇士不但认识好的品质,也能判别坏的品质,做不到这点算不上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这样的人,对接受过同等教育的人一见如故,对与之相反的人避之不及。因此,放纵和节制是无法同时兼收的。恰当的爱和纵情滥情是泾渭分明的。除了接受音乐训练,陶冶情操外,还要接受相应的体格训练。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士兵的饮食,且质朴的体育训练才给人带来健康,生活有节制的人得病时会比较容易治愈。同时,为了符合这个城邦的标准,即一个好人必须遵守好自己的义务,因此要培养既是好战士又是好医生的人。好医生并不等同于有本事的医生这个概念,用心灵医治身体的才是好医生。同理,以心治心的法官才称之为好法官。体育训练与音乐训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其一则形成两种极端,即野蛮残暴、软弱温顺。而守卫者则是要让人的野蛮和温和来拿中天行相和谐,否则,则会怯懦又残暴。教育公民的大纲大致如此。下面则开始讨论哪些公民是统治者哪些是被统治者问题。统治者必须是那些年纪比较大中的最好的人,同时还要具备智慧和能力,坚守关心国家利益的信念的人。一种信念的丧失,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非自愿的。一个错误的信念离开好的心灵是自愿离开,一切正确信念的离开都是非自愿离开。欺骗或被压迫下的会有很多非自愿的放弃。被欺骗指的是被别人说服,活自己忘记和放弃自己信念的人;被压迫指的是人们因为困苦和忧患改变自己的意见。因此必须要花功夫去考察,选拔出坚持原则、不易受骗的人做城邦的守卫者。经过重重考验还无懈可击的人,最后就被选为国家的统治者或守卫者。此外,统治者和守卫者本的拥有私有财产和房屋,因为自身的满足不受金钱的诱惑。
卷四
守卫者除粮食外得不道任何报酬,格劳孔认为守卫者会因此而不幸福。苏格拉底则认为建立国家的而目标在于这个国家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而不是某一个阶级个体的幸福,需要的是整体幸福的国家,且不可能用普通人的幸福去定义守卫者的幸福。因此,我们需要去说服守卫者尽其本分,促进国家和谐发展,各阶级得到属于起的那份幸福。此外,富裕与贫穷会让一个人的技艺退化。富则懈怠,穷则难行。但国家内部的一些对立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衡作用,是这个国家和谐安定。守卫者要尽力保证国家的规模,不能让城邦只是表面看起来强大。而国家中各个阶级的后代可根据其天赋各司其职,阶级间是可自由流动的。而维持以上这些秩序,最重要的是两个途径:教育和培养。国家内的一切日常必须符合法律精神的正当行为。而法律条文不易繁多,国家不应花过多精力在制定条文上,因为法律条文对秩序不良的国家(本质不好)是无意义的,但是必须要有崇高、主要的法律去约束国家的公民。至此,城邦及其秩序已经建立,杰西莱就是要寻找其中的额正义与非正义了。这个城邦一定是会有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四种品质,只要找到其中的三种,意味着最后一种也是存在的。因此接下来就是要找出其中三种。苏格拉底认为,所建立的城邦中的公民必须具备整体考察国家大事,改进城邦内外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护国者的知识,存在于严格意义上护国的统治者中,这种知识,称之为智慧。接下里需要搜寻的是勇敢,一个国家的勇敢应该视战士的勇敢和懦弱而定,勇敢是一种坚持,即坚持哪些法律通过教育告诫众人关于要害怕什么的信念。而节制是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之所以说是自己的主人,就是其中坏的部分受天性好的部分的控制,而如果坏的部分多于好的部分,则好的部分则受制于坏的部分,这就是奴隶和没有节制的人,反之就是有节制的人。同理,国家亦然,众多的下等人德育网被极少数的有些任务控制,从而达到和谐状态,称之为节制,节制实质上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的统治和被统治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和协调。找出以上三种品质,那么剩下的品质——正义就不难发现了。正义就是一个人心无旁骛地做自己的事,即一个国家的人各司其职,如果出现人之间工作交换和干涉,会给国家造成重大危害,即非正义。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是相通的,城邦的品质源于公民个人的品质。关于欲望,欲望分为需求和特定的需求,仅仅是本身的东西与本身的东西相关,特定的性质关联的是特定性质的东西。当一个人产生欲望是,内心有两个声音,意识灵魂的理智部分,用于思考推理;宁一个是感性部分,各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当一个人的欲望战胜了理性,便会骂自己,生气的正是自己体内的这股力量。理性和激情互相斗争。音乐和体育的写用教育会让理智和激情协调发展,控制人的欲望。一直会做指导,坚信某种和谐状态是正义行为,反之是非正义行为。
卷五
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守卫者如何把妇女儿童归为公有中的第一个问题,即男人和女人是否能从事同一职业的问题。以军事训练为例,女人是否能同样从事守卫者这一职业,这看上去似乎看起来与建立城邦时“具有不同天赋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的原则相矛盾,但就其深刻含义,不同天赋指的是什么,给不同天赋的人安排不同的职业,对具有同样天赋的人安排相同职业是什么意思?其中天赋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只是关系到行业差异,如果一个女人和男人具有同样的医疗技术,就可说他们具有同样的天赋,但一个男医生和男木匠天赋就不想通了。判断是否具有某种天赋的标准是有的人容易掌握某种技能,而有些人却怎么也学不会,因此,各种天赋都是男女具备,只不过总体而言,女性弱于男性一些。问题回到原点,给守卫者的妻子进行音乐和体育上的训练,并不违背自然,给天赋一样的女子和男子提供同样的教育方法。以上建议是可行的,对国家而言无意识最好的。这就解决了第一个浪头。接下来主要讨论的是繁衍后代问题,从男女结婚(即基因源头)、赋予孩子的问题上都设有一套严格的秩序。为保证后代的质量,男女之间是不能自由婚恋的,必须是质量同等的男女互相结合,尽量让最好的男人与最好的女人结合,最坏的男人和最坏的女人相结合。为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培育繁殖的过程最好只有统治者知道。而那些按照规则结合的男女,应当享有国家对婚姻的福利,譬如假期、婚宴、赞美诗等。通知要综合考虑结婚人数,控制人口规模。因此,还有设计出抽签方法,以便不符合要求的人求偶失败时,只会怪自己运气不好而不会抱怨统治者。生下来的孩子有官员统一抚养,且按其质量秘密地进行好坏区别处理。此外,还要控制婚育年龄,即必须在壮年时期的男女,超过这个年龄剩余则是违反国家法则,亵渎国家的、非正义的举动。超过壮年的男女可与规定群体外的其他异性交往,但不能生育后代。通过出生时间相近与否判断血亲关系,兄弟姐妹可同居,但不能有性关系。以上就是苏格拉底对“理想国”中妇女儿童公有问题的解释。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的至善是国家的团结,国家的及恶是国家的分裂。而公有制则是减少真会纷争、维护国家团结的重要之举,即把妇女报和儿童公有是善的来源。这个国家是同甘共苦的,守卫者代表公民的利益,因此他们间不会发生诉讼。通过成年守卫者的行为对儿童进行适当教育。接下来讨论对勇士的嘉奖。苏格拉底认为,爱是动力,此外,还能通过家里英勇士兵羊羔美酒,让他们获得荣誉的同时增强体质,死后英明远扬的战士,也要给予厚葬。对待敌人,绝不能将同一种族的人降为奴隶,实现内部团结,一致对外。抢劫尸体是龌蹉行为。同时要区分内讧与战争,希腊人间的是属于内讧,希腊人与蛮族的冲突属于战争。城邦里的公民是文明君子,他们之间不是敌人的关系,而是在于善意的告诫,在于教导而不在于毁灭。而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绝对正义与绝对非正义,为的是建立一个样板。依据这些样板判断幸福与否及其程度,不是指望出现一模一样的东西,只要无限趋近它。一个人爱一件东西,是爱他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因此哲学就是爱智慧,爱的是智慧的全部。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一个清醒的人要认识事物本身,而不是只认识具体事物。最后是区分知识与意见。“知识”是一种能力,“意见”也是一种能力,但两者能力不同,其相关的东西也不同。“知识”与“有”相关,因为知识就在于“有”,“意见”的能力在于形成意见,但因为其具有具体对象,所以,不是“无”,是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因此不能简单判断有无的东西就是一件的具体对象。很多美的东西都会显示出既美又丑的一面,大小、轻重之间可相互转化。即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有很多“中间”地带。说清楚以上概念,即能分清爱智慧和爱意见的区别,爱智慧是专心于事物本身的,爱意见是专注于事物的具体对象。
卷六
真正的哲学家时刻把握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人,谁最能守得住城邦的法律和习惯,谁就能成为守卫者。哲学家本身不但了解事物本身存在,经验上也比其他人丰富、在任何一种美德上不逊色于他人,因此选他们党守卫者最合适。他们是“真”的,从小到大主球真理,快乐源于内心,不是物质。他同时具备胸襟广阔、勇敢、和谐、公正、温和、聪慧等品质。
这样的人在他们的教育完成年龄成熟的时候就可以把国家交托给他们来掌管了。他们专注了永恒不变的事物,而不会被事物的多样性迷惑。但优秀者通常被看做是无用的,但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而在别人不用哲学家。
接下来的问题是:大多数哲学家的变化时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归咎于哲学。哲学家之所以会成为统治者,因为他掌握了真理。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智者的天性,而真理会给哲学王带路。最好的天赋是培养出来的,如果得到了合适的教导,便达到完全的至善。哲学家天赋的那些品质本身如果受到坏教育或坏环境的影响,就会成为某种背离哲学研究的原因。但是当今的政治制度没有一种适合于哲学,因为它们都不适合哲学的本性,而哲学的本性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而堕落变质。所以哲学必须找到如它本身一样最善的政治制度。这个最善的政治制度就是“建立”的这个城邦。在
群众对哲学恶感的根源在伪哲学家身上。一个真正专心致志于真实存在的人是的确无暇关注琐碎认识,他的注意力永远不会放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上,和神圣的秩序有着亲密交往的哲学家,在人力许可的范围内也会使自己变得有秩序和神圣的。
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又在美方面超过了这二者。苏格拉底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他用一条线来表示:把一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分别代表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灵魂把可见世界中的那些本身也有自己的影像的实物。可知世界的一部分是几何学,一部分是逻各斯本身凭着辨证的力量而达到的那种知识。灵魂有四种状态:第一部分是理性,第二部分是理智,第三部分是信念,第四部分是想象。
卷七
灵魂有两种情况:一是离开了黑暗进入光明的世界,一是离开了光明进入黑暗的世界。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 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灵魂转向的技巧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所以灵魂的美德和身体的优点都是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培养起来的。而作为这个国家的建立者的职责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而当他们已经达到这个高度并且看够了时,要委曲他们,让他们过较低级的生活,这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使城邦里的人不致各行其是,把他们团结成为一个不可分的城邦公民集体。哲学家由于接受了比别人更好更完全的教育,因而有更大的能力来参加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哲学王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那些本性能引领思想的学问之一,但是没有一个人在正确地使用它,虽然它确实能引导灵魂到达实在。
感觉中的东西有些能靠感官做出判断的就不需要求助于理性思考,有些不能做出可靠判断的,就需要求助于理性思考。“可知事物”和“可见事物”这两个名称的原因是有的事物是要求思考的---指能够给感官以相反刺激的事物,不要求理性思考的事物----指不同时造成相反刺激的事物。关于数的学科超过任何学科,包括在我们所寻求的学科中,哲学家应该学会他,这样才可以脱离可变世界,把握真理。所以护卫者既是军人又是哲学家。“天性擅长计算的人也往往敏于学习其他一切学科。”几何学也是必须得,因为在军事上的作用是明显的,并且几何学是认识永恒的事物的,能把灵魂引向真理。所以理想国的公民都要学习几何学。数学是青年必须学的一门学科,几何学也同样是必修课。立体几何学是第三门学科。但是它由于不受重视,且难度大和研习者得不到好的老师的指导,所以影响了它的发展但是立体几何学仍然是有魅力的。
天文学是第四门功课。但是它只能作为帮助我们学习天体实在的说明图。
卷八
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中产生的,所以有五种政治制度就有五种人的心灵。苏格拉底开始考察较贵族政制来说较差的那四种政治制度: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苏格拉底觉得,一切事物有其产生的过程,但也必然会走向灭亡,即使是贵族政制也不例外,因为“教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作用。对于斯巴达型政制即荣誉政制,苏格拉底借用几何数的关系说明了天道有常。因此必须人为对自然秩序加以监督,并且干涉人的活动使其按照自然秩序更好地发展,但是由于这种是不可能完美的,在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上还有很小的距离,从而导致贵族政制的灭亡。当贵族政制的理性部分丧失其对集体的统治权转而被激情取代的时候,贵族政治就堕落成了荣誉政制。寡头政治则是一种以财产来评判资格的制度。当人们设法谋取钱财时,风气会使得有钱人更受尊重,而善人便渐渐不那么受尊重了。苏格拉底用比喻说这样只根据财产标准选择船长,那么一个穷人即使是拥有再高超的航海技术,他也是不能当选船长的。荣誉政体下的公民具有竞争的激情,促使他们收敛更多的个人财富,最后这种对财产过度追求的风气使得荣誉政制演化成寡头政治。寡头政治中容易产生懒散和放荡,其结果是将一些富家子弟沦为贫民,这些人充满了仇恨并急切希望革命,于是内战爆发,如果贫民得到胜利,具有同等权的公民都有做官的机会,民主制度就产生了。在这种民主政制的城邦里充满了过度的自由和多样化。自由的极端其结果不可能变成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当自由过度以后,民主社会的基础会遭到破坏:在民主推选出来的保护人控制着民众,最后集各种权力于一身,这样民主政制就转变成了僭主政制。
卷九
苏格拉底接着上一卷开始讨论僭主式个人。在这之前,苏格拉底在之前讨论民主式个人时所区分的必要欲望和非必要欲望之上再将其细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非法的欲望是指“那些人们睡眠时活跃起来的欲望”,而合法的欲望则是除此之外的欲望。细分完欲望之后,苏格拉底再次考察了民主式个人的性格,并由此阐述了僭主式个人从中发展过来的原因。接着,苏格拉底描述了僭主式个人的生活:“他们是醒着时能干出睡梦中那种事情的人”。在考察了各种国家以及对应的个人在美德上的对应关系后,苏格拉底开始考察幸福和快乐方面。他认为僭主式国家是一个充满奴役和不自由的国家,对应的僭主式个人的灵魂里也充满着奴役:理性被恶所奴役。苏格拉底还以私人奴隶主为例,并证明了真正的僭主是最悲惨的。他由此对五种人的幸福程度排序:王者型、贪图荣誉型、寡头型、民主型和僭主型。同时这也是由至善到至恶的排列,由此论证了“最善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 苏格拉底再一次从结构方面说明哲学家最快乐。苏格拉底认为理智、激情和欲望分别对应着三种快乐、三种欲望和统治。第一个是“爱智”,第二部分是“爱敬”,第三部分是“爱利”部分。因此人分为三种:哲学家、爱胜者和爱利者。苏格拉底认为,有智慧的人最快乐,因为他们能认识到真实,因此有最真实的快乐。接着苏格拉底讨论身体充实的快乐和心灵的快乐哪个更实在,而他认为只有心灵的快乐才能永恒,因此只有心理的爱利和爱敬部分被爱智部分领导才能够追求真正的快乐。苏格拉底由此又证明了哲学家最快乐。对于“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不正义却又有着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这个说法,苏格拉底认为主张不正义有利就像主张对人的激情和欲望的放纵,而正义才能使统治二者使内部协调。因此,只有当理性统治了激情和欲望才能够有最大意义上的快乐。
卷十
诗的真实性低,是因为诗是对理念的二重模仿,是实在的影像之影像。诗不“善”。灵魂分成了三个部分:理性,激情,欲望。理性最为高贵,激情应辅助理性,欲望应听从前二者节制。而在这里柏拉图申明诗人总是以灵魂的非理性部分,也即激情和欲望部分为素材。由此引出“诗歌的最大罪状”。爱情也被包含在这些情感之中。诗歌虽然有其诱惑力,但因为背弃真理,所以我们应当与之战斗,这斗争是“决定一个人善恶的关键”。接着是正义者的最大报酬。正义是《理想国》的主题。而至善所能赢得的最大报酬大得无法想象,人生百年无以与此相称,是以引出这一部分的开头:灵魂不朽及其论证。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有的善与恶。苏格拉底用三段论提出,大前提:如果有什么东西,虽有专损之之恶,但不足以使其崩解灭亡,则这个东西必定是不朽的。小前提:灵魂的恶即不正义,不足以毁灭灵魂。结论:灵魂不朽。在把人生在世的(人所能给的)一切荣耀归给正义者之后,柏拉图接下来探讨神在人死之后将赐正义者的奖品。正义者与不正义者将接受法官的审判,分别升至天国或堕入地下一千年,去经历十倍于他在世时所行之善恶,所谓报应。千年之后,诸灵魂同赴命运三女神处选择来世的生活模式,而对生活模式的选择也是由各人的前世经历与所具智慧决定的。有智慧的,则会在善恶之间选择善,“在整个的今生和所有的来世永远选择中庸之道而避免两种极端。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最大幸福之所在。”正义者能获得的至大报酬如此。
理想国读书笔记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 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 “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应该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么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应该掌握好自己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意义,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应该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有趣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进而,就是一场精彩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段话与今天的“因材施教”(准确的说是古代孔老夫子的)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近似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得论述,这些足于说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是很“摩登”的,“如果我们的我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是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这就叫做‘同林鸟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改造社会应从教育入手,把每一个公民教育成为明辨事理的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就强大了。
下面则是法律问题,柏拉图认为法律应该更多的参考以往的蓝本来制定,并在很多方面给人们的行为做了一个限定,凡违反法律的人应当受处罚,法律是正义的,违法必然是非正义的,“任何公民有违反国家制度的行为都要被处于极刑。”可见柏拉图对于法律的作用是赞成的,并认为在政治井然有序的还是杂乱无章的国家里法律都是必须的,柏拉图在政治学上的法治思想不言而喻。
柏拉图关于教育及法律的观点至今还是经典,虽不可以全套照搬,但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也是十分有益、有用的。
五、论“安邦定国”和中国稳定
这一节的辩论更为经典,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
他首先论证了国家与个人唇亡齿寒的关系,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公民遇到任何一种遭遇,不管是好还是坏的,他的国君都会说:“受苦的都算是国家的一分苦,有福的自然也是国家的荣耀。”柏拉图如是说,同时柏拉图认为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
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六、论希腊内讧与战争
这里柏拉图说明了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外忧内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卫国者使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幸福,柏拉图写到:“守卫者是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守卫者,以确保整个国家公民的幸福,而不是为谋求一个特殊阶级或特殊阶层的幸福。”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的一个信念:为了我们的理想国,每一个人应该恪守本职,为国效力。而且为了保卫好国家,应该用勇敢的精神来激励或影响下一代人,同时,那些勇敢的英雄还应该得到下一代的敬仰。倘有人在战场上牺牲就应该为其设烈士墓,以供后人瞻仰,这样也就能够保证公民会为国家而尽自己的本职,推而广之,每个行业都这样,那希腊就会强大,也就不怕战争的到来,希腊的一切生活才会有保障,希腊才会强盛。
内讧问题旨在说明:希腊人必须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抵抗野蛮人入侵,自己的同胞不应相互争斗,“希腊人不应当巴西拉人当作自己的奴隶,并把这个积极愿望成为希腊人的各城邦之间共同遵守得法则。”这是柏拉图构建的希腊民族在关系上的合理规则,他认为希腊人与希腊人之间的事属于民族内部的事,是内部,就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外族的入侵,这样外族也就不容易入侵希腊了,那么,不管什么是希腊人总会协调。
七、从寡头到无政府的政体形势
震撼,绝对的,这一章节让我明白了很多,因为我也发现自己有些无政府主义的倾向,通过这一章,我的观点也潜默化得改变了。
柏拉图首先说明了寡头政体的弊病,很形象的把寡头政体下的人形容为“叫花子”。进而通过对金钱追求例子来展开辩论,最终确定为:那些吝啬无比的、只想攥钱而不花钱的人,和国家的寡头政体相类似,寡头政体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专政政体,在这种体制下,只有这个寡头会拥有的愈来愈多,他的任何方面都没有限制,从而对国家产生危害,于是我们必须消除寡头政体,并找到一种适当的体制取而代之,那么,我们应该用何种政治体制呢?
于是,人们转向了无政府主义,冰过上了他们的自由生活,那真的自由了吗?言论也好、行为也好、都可以随心所欲了吗?这样的日子不是很美好?于是每个人随心所欲的过上自己锁认为的美好生活,自由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称,他包括了一切制度,于是一切就将混乱,本来的罪犯会成为可爱的代名词……柏拉图对这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表面上看是很迷人的,很快乐的,很自由得,殊不知因此也充满了变化和混乱。因此可以说这是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它无法区分人的平等与不平等。由此可见,这种制度虽然有宽容精神,但缺乏建设理想国家得原则,这种状态是人类社会的倒退,因此,寡头政体和无政府主义都不是我们的追求。
对中国而言,我们得政治文明还不够高,我国自古皆专制,偶有民主,却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那在今天中国政治面临了一个大的变革瓶颈,我们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今天的西方民主已是今非昔比,中国只有在原有的框架下积极探索,最为主要的还是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中国一点会追寻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政体,同时,也希望我国政治文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