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史记》初中生寒假读书笔记6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读书笔记1000字读书心得体会
读司马迁的《夏本纪》,有六分之五的篇幅都是记载禹的。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禹:德高,才大。
德高,禹的德可说是行为世范。“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愿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禹不以舜为杀父仇人而满腔仇恨,“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是何等感人的境界啊!
大禹与舜的对话有: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而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时刻惦记着还没有做及没有做好的工作。
节衣缩食,以示对鬼神的尊敬;居室简陋,把资费用于治理水患。
才大,禹的才干可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可以说,华夏的天文,自夏朝时有了夏历的历法;华夏的地理,自禹时有了九州的概念;华夏的交通,自禹时海陆开通,华夏的农业,自禹时有了快速发展;华夏的政治,自禹时九州统一;华夏的管理,自禹时渐趋完善。
舜与禹、皋陶的对话,既说明舜的善于用人,他说明禹是一个着重干实事,而且有才能干好实事的人。皋陶是执法的士,他的观点及其平时的努力就是上行下效,以九德观察任用官员;而禹则是一个干实际工作的人,“予思日孳孳。”(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干事)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接班人的选拔与禅让问题,已经显示出相当复杂的特性。
尧在选拔接班人时,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是这样否定的:
“吁!顽凶,不用。”(愚顽而好争讼,抬杠)
讙兜推荐共工,尧是这样否定的:
“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表面恭敬,实际欺骗上天,不可用。)
在众臣推荐鲧可用于治水的时候,尧也表示反对:
“鲧负命毁族,不可。”(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可用。)
在大臣四岳的坚持下,尧于是听岳用鲧。而九岁,功用不成。
在这儿有一个问题:尧对儿子当接班人的反对,是出于真心,还是虚情假意?当手下信以为真推荐别人时,他索性来个一概否定?这可真是人心叵测啊!
舜崩后,“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候皆去商均而朝禹”。
可见禹的威望和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舜的儿子商均。
禹以天下授益。禹崩于会稽后三年,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结果是: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可见即便有接班人的名号,还是以威望和势力来决定谁来当“帝”。
夏朝后来出了三个败家子。第一个是启的儿子太康,每天游玩打猎,不顾朝政,结果被羿放逐,“太康失国”。第二个是晚期的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夏朝开始步入灭亡的快车道。第三个是末代的桀。“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最终被得民心的商所灭。
禹都阳城。阳城在登封。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遗址。斟寻在嵩山北面巩义境内。有理由相信,夏朝的活动中心在嵩山周围。偃师现在的市区过去的地名叫槐庙,相传其来历是过去这儿有个非常大的槐荫寺,所以叫槐庙。我怀疑,槐庙的来历,应该与夏朝的一位统治者有关。夏朝从大禹数起,第八位帝名叫槐,是不是后代人祭祀他形成的庙?大禹建都登封阳城,后不断迁都,考古发掘怀疑二里头是夏朝遗迹,因年代久远,难以确定。再说,槐荫寺再大,也不能大到“东寺庄和西寺庄是两个大门所在”。因为现在推断,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庙的。少林寺才多大?中岳庙才多大?全国哪有那么大的庙?还有,如果是槐荫寺,不可能叫槐庙,因为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中国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个城隍庙,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庙的“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庙的“尸主”为明代大忠臣于谦。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庙是道教或民间祭祀祖宗、圣贤,或祈求愿望实现所在。民间的庙非常庞杂。如关帝庙,河神庙,火神庙,山神庙,土地庙,药王庙,疙瘩爷爷庙,送子奶奶庙等等。偃师寿阳山上有个舜帝庙,当地百姓有大年初一祭拜的习惯。民间谚语说:大年初一朝舜王,一年四季都顺畅。
如果夏朝的帝槐当政时期都城刚好在偃师,那么槐庙的地名与他有关是极有可能的。即便他当政时期都城不在偃师,但帝槐当政的时代是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偃师民间形成祭祀他的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个人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因素是自己。拿尧的儿子丹朱与禹的儿子启做比较,可以明白无误地说明这一道理。尧和禹都没有把接班人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启赢得了诸侯的拥戴,而丹朱却没有。
史记读后感1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鲁迅先生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十个字评价《史记》,而我则用自己的一首小诗来点评《史记》:“写千古兴亡史,记百代伟人心,传千秋万代志,绘古今成败图,论春秋功过事,评个人成败因,激今人为国献,醒世人看天下。”
在《史记》中记述了很多忠于祖国,不屈斗争的英雄事迹。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因为牢记“我和我的祖国”,蔺相如以非凡的胆略,出色的临机应变的能力,出使秦国,最后完壁归赵,让秦国不敢小看赵国,正是“使不辱于诸侯”,而后当蔺相如作上卿之后,廉颇不服,而蔺相如不与其相争,原因却是“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负荆请罪,两人终化敌为友,为“刎颈之交”。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与贾谊,都忠心为国,本着:“我和我的祖国是不可分开整体”
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后两人都因小人进谗而贬谪流放。屈原经历了楚由盛而衰的过程,楚王身边尽是小人,最后楚怀王死于秦国,屈原也投江而死。一个人写的文章,体现出他的性格,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评之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屈原虽然“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仍无法挽回楚国灭亡的命运,真是“可怜一片影”。屈原自评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司马迁评之为“濯淖污泥之巾,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我说“铮铮不屈骨,一片赤诚心,千里长相敬,英名永不朽。”而贾谊的经历与屈原的经历如此相似,因为打击诸侯,而被进贬罢官,路过湘水边时,为赋以吊屈原,写下了“鸣呼哀哉,适时不祥!鸾风伏巢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 方正倒植”的语句,我觉得,这不单单是在写屈原,分明体现了自己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错列传》与《张释之冯唐列传》所写的四个人都以敢做敢为,犯颜谏诤出名,袁盎当看到绛侯为丞相时,文帝礼恭,劝文帝不要这样做,因为绛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应行此大礼,后来当绛侯被人告为反叛之罪,满朝文武,只有袁盎上谏为其正名,好一个有胆有识的正直之人!晁错后来因为了国家统一而削藩之事成为替罪羊而死,张释之执法无私,而冯唐则能选贤任能,又为魏尚申冤,这4个人,可以说忠心为国,死而后已。《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详写李广、卫青、霍去病三人为保为大汉边域,横戈戍边,击败匈奴,真可谓:“我与我的祖国同在。”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更是体现他的永志不灭的忠魂。
而太史公司马迁也是以史学家严谨治学着书,而且敢于在直接批评汉武帝,真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史官,在《封禅书》中,为了祖国人民,为了大汉的江山,司马迁毫不留情地指出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封禅天下名山,为了长生不死,又轻信方士,他在生老病死的问题上比常人还不如,司马迁对此也气愤不已,极写武帝之迂呆惑溺,而在《平准书》中,司马迁则尖锐地批评了汉武帝的“外攘夷狄,内兴功业”,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也指责汉武帝使用兴利之人,如桑弘羊,东郭咸阳等,专盐铁,摧酒酤,调均输,置平准,垄断有关国民生计的生产事业和流通领域,还卖官鬻爵,铸皮币、白金,算缗告缗,以致社会风气大坏,吏治腐败,工商破产,城郭空虚,人民流亡,在封建时代敢于如此评价当时皇上的,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此,我再送一诗给司马迁:满腔热血心,忠心为大汉,直批汉武帝,为国又为君,忠魂垂千古,《史记》永世传。
《史记》中为自己祖国更美好而奋斗不息的人们,他们人已逝去,但他们的忠魂不会消失,它们将在我们身上点燃,我们将把“我和我的祖国”刻在心中。“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加油,向前!
《史记》读书笔记范文1000字
细赏书香
只要有心,就可以细赏书香,仔细品味,慢慢欣赏其中的一点一滴。
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往往有不少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那么,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欣赏书籍里华美乐章的熏陶吧!
“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是在欣赏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的。他让我懂得“诚信,立身之根本”。背信弃义的人,或许会获得眼前的利益,但他的人格已经有了污点:重情重义的人,或许会失去一时的利益,但他却永远得到了人们的赞美。汪精卫背信弃义,出卖祖国,即使留名史册,但那终归是骂名。而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的“草根”们却可以因城助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否需要诚信呢?是的,需要。就如泰戈尔说的“信用的坠落,犹如打碎的镜子再不能重圆”。我们的人生犹如一面完整的镜子,镜子碎了,我们的人生就残缺了,不完美了。所以诚信是我们完美人生中的一件修饰品,我们不可丢失。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细细的品味;欣赏。可以活跃人的思维;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可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多么无所畏惧的话语。细细品味之中,我感受到了文天祥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更体会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是的,像这样拥有大无畏奉献精神的人还有许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杜甫“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爱国情怀。他们心忧天下的事迹让我为之感动,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也让我为之骄傲。那么,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更要学习他们的品质与精神。尤其是在钓鱼岛和南海仲裁事件上,我国领土一再受到威胁,日方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和菲律宾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实在另中国人咬牙切齿。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无法忍受他人在我国领土上如此的肆意妄为。所以我们更应努力勤奋的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坚持不懈的奋斗,成为最强的自己。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读书的方法都告诉我们读书时要精读细读赏读。这就要求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做个有心之人,仔细的去欣赏。我会感受到诚信的可贵;会感受到爱国情怀的感动;会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强大。
仔细欣赏,我会在清幽的书香中聆听到古人的智慧;会看到白纸黑字的世界中人性的伟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读《史记》有感笔记
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史记》,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记述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荡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读《史记》,我了解到王侯将相的命运浮沉,如《吕不韦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也让我十分印象深刻,它为我们展现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独到的吕不韦的命运浮沉变化;读《史记》,我知道一些经典掌故的由来,如酒池肉林、指鹿为马等;读《史记》,我初窥到古代天文之门径,如《史记》有章“天官书”是专门记载星象的异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读《史记》,我还明白到孝悌之义,如《五帝本纪第一》中,舜这个孝顺、亲近百姓的贤明君主的故事让我惊讶……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从而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具有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学习历史仿佛离我们这些小学生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近在咫尺,与我们息息相关。《史记》也早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家喻户晓。
我闭上眼睛,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见司马迁在监狱中生不如死的样子,但他却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努力地写《史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史记》已家喻户晓,十分出名。睁开眼睛看看现在,早已不见像司马迁一样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还不分时间地玩手机,生活与猪没什么区别。我们常常在日记和作文中矫揉造作,说什么以后要认真学习,不碰电子产品,但我们当真做到了吗?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吧?就连我自己也没有。寒假开始的时候,我曾经许诺尽量少碰电子产品(除了学习),但我整天抱着个手机,百无聊赖地翻看视频,生活变得十分无聊。还说什么每天积累五个英语单词,背诗什么的,统统没有实现。
其实想想看,自己和古代人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我细思恐极——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竟然在退步!似乎我们都像古代人,好好学习就能成为君王,而得过且过,就算当上了君王,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所以,读史可以鉴古今,知往来,更能发人深省!从学习方面想,好成绩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就像启一样,用自己的实力取得君主之位。从为人处事方面想,学会与人交流,宽以待人,才能像舜一样,成为受人拥戴的贤君。
总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如果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就可以知道世代历史的兴衰治乱的规则,在为人处世中牢记相关的道理,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君子!
读书笔记之《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从三国开始,“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编纂方法,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还开创了我国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
说到这本书一定要提的是书的作者司马迁。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并且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他总是能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评判历史。为大汉天子所不能容忍的韩信,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历史上的哪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都被他请下神坛,还原成一个又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种写法当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后来“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补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连太史公也不知所踪。但太史公的这份客观,这份执着,以及这部史书所饱含的“不虚美不隐恶”精神从我一翻开它,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史记》里,他介绍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等等。
但是最伟大的还是他在书里所表达的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表达进步的民族观。首先迁在《史记》中所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思想便是“大一统”,并且还表述了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观点。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评价秦朝历史地位时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认为秦朝统一中国事业虽然依靠了暴力手段,但时代不同了,形势变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司马迁对秦统一中国事业的肯定态度。而且司马迁对西汉兴建以来国家统一为社会带来的繁荣景象极为赞赏,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说:“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这是对西汉盛世的歌颂。其次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战争自古以来、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为少数民族作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每一篇都渗透出他的民族平等的意识。而通观这些民族史传,可以发现其内容并非单纯的夷夏分离的记述,它们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给人以各民族从来都是杂处、融合的印象。表达进步的经济思想。对于满足人民物资生活需要这个问题,先秦思想家中,老子宣扬无欲、寡欢;孔子鼓吹“安贫”;墨子尽管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对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主张也是比较保守的,特别强调“节用”。司马迁则不然,认为人类对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是客观存在、自然形成、长久起作用的。由于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倾向于经济的放任政策,不主张人为的干涉。这种思想在《平准书》、《货殖列传》等篇中,都有较为集中的反映。必须指出,司马迁主张发展商品经济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相反地,抑制商品经济发展,长期保持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会使社会发展缓慢。表达了鲜明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民主色彩。他重视下层人民的力量,歌颂下层人士的品质才干,用了很多篇幅为他们树碑立传,诸如《游侠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扁鹊仓公列传》等都属这一类。贯穿全书的是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实际上《史记》真正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太史公那入木三分的笔法,历史在他的笔下成为一部鲜活的影像作品。《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富于生气,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东方的人文主义气息,它的语言平易近人,朴素充实,与主张辞藻瑰丽的汉代似乎格格不入。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2628.html),司马迁重视人物的作用,善于抓住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小的细节用以对人物的刻画。例如《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日常狩猎时的细节描写,非常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李广日后兵败自杀的性格原因。
这些细节对人物的刻画,远比抽象的人物评述更加能呈现人物的性格。《史记》的人物语言也是其文学性的体现。他的人物对话是紧紧地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例如《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见到始皇二人的语言:项羽“彼可取而代也!”与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是一心取而代之,而刘邦只是羡慕皇帝的富贵生活,两者性格差异立现。史记语言是在精妙,他将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写的是入木三分。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风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什么叫做“精忠报国”豪情壮志。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弘扬。曾记得,在年初暴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让我们挺过难关——武警战士扑在高速公路上顶着寒风奋力除雪,疏导交通;电力职工在高空连夜抢修受损电网,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出租车司机在油价高涨的日子里,免费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来,在困难挑战面前,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众志成城往往能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一盏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
现在人们更应该去读《史记》,因为《史记》里有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东西——气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传世名句想来大家都应该知道,而在梁启超制定的《史记》十大名篇中,有五篇与气节有关。“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礼贤下士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至今读来,还是一字一句都灿烂光华。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人们最看重的不是财富,不是权术,而是一个人的节气,也正是这样的信仰让无数炎黄子孙在威逼面前不屈服,在利诱面前不转移,在身体和心灵都受到非人的折磨后,高贵的灵魂任然能够在小人面前折射出伟大的光芒。他们的肉身虽殒灭,但他们的灵魂成为了巨人。而在现代,物质的气味已经掩盖了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信仰的气节,一家人能够因为一套房子的归属而大打出手;一个企业的员工会因为升职而明争暗斗;朋友间会因为金钱而亲密无间也会因为金钱而分道扬镳。无所谓气节,无所谓忠义,只有最实际的利益还有权利。不得不说,这是现代中国人的悲哀。想来,中国人的信仰缺失已经不是一段时间的问题了,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如今,我们经济上强大起来了,但我们精神上仍然脆弱,可以说,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无法以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最终会被自己而打败。要知道,精神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而《史记》,便是现代人最好的精神补品。诚然,我们在物质上要比前人优越许多,但在精神上,前人的高度是现如今的我们所无法企及的。此外,《史记》详细地记载了各个时代的风貌,饮食,服饰,礼节,兵器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这也是其他的史书所不能及的。看《史记》看到的不仅仅是史实,还有各个时代的精,气,神。很神奇,一项觉得古书无味的我竟在《史记》中读出了另一种味道。千里单骑,雪夜突袭,一个个故事汇成了一个浩荡滂沱的历史长河。曾以为古书无味,怎料,一本《史记》,一部史书著作,让我改变了想法。
而如果以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它也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书。翻开它,你会发现,它远不是各朝各代帝王将相枯燥的罗列,司马迁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他们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历史大戏的人偶。读《史记》,你会为义士的大义凛然而动容不已,为勇者的视死如归而热血沸腾,为将者的身先示卒而荡气回肠;读《史记》,你会随着故事情节的紧张而紧张,会因为幽默的语言而微笑,会为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而担忧;读《史记》,你会开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历史,开始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而这也,也就如同了解我们的过去。《史记》写的是历史,但它的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每个字都浸透灵魂,每一个字都气贯长虹。我相信,中国人是有着强烈宗族观念的,而《史记》便是一部可以在过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足迹的书。中国人何以有今天?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到底是什么?我们真如某些外国人说的那样没有信仰没有民族个性吗?我们最原始最本真的模样到底如何?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在今天,在这个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我们中国人更应该相信我们是强大,团结而又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要亮出自己的色彩,要相信,我们都是黄帝的后人,我们来自一处,我们心向一方。
合上《史记》,我又回到了这个安静的世界,但是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我仿佛听见战鼓敲响的声音,我仿佛看见冒死直谏的忠臣,我仿佛看见帝王踏上宝座的背影,我仿佛看见战火纷飞的沙场,我仿佛看见歌舞升平的盛世,我仿佛看见战死沙场的将士,我仿佛看见雪夜突袭的出其不意,我仿佛看见视死如归的坚韧不屈,我仿佛看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创造着历史,推动着历史长河的奔流。我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我看不见了,但我能感受到,那奔流的声音,就像是血脉在涌动。那有节律的声音,分明告诉我,这是一个强大的民族,而这个民族的名字是,中华民族。
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