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坟》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

廷峰 1172分享

  《坟》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包括《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娜拉走后怎样》《论“他 妈的!”》《文化偏至论》《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等二十四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坟》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坟》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一)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鲁迅《坟》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二)

  这本杂文集有不少现在已成经典的文章,很值得一看。前四篇是鲁迅早期用文言文写的,我硬是读了前面两篇,有点吃力,果断跳到白话文部分,顿时一片光明,不努力果然很轻松。其实后两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更重要,体现着鲁迅早期的文艺思想。前两篇是科学范畴,鲁迅的科学素养很高,在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读书时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去日本是学医的,他对生物、物理、生理卫生等科目下过一番功夫,尤其信奉进化论。难得的是鲁迅还有一篇文章《说鈤》,介绍了居里夫人和她的镭,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前沿的。鲁迅并非单纯介绍科学,他很早就看到过分偏重器物文明的弊端,呼吁人文关怀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要将科学引导到正确的用途上,其科学素养与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其余白话文篇章,有揭示国民劣根性和文化糟粕的,有抨击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有讽刺道学家和“正人君子”的,有呼吁女权、解放思想的……既深刻有利,又幽默风趣,当然了,有时也不免有些尖酸刻薄。

  关于家长制与女权的文章,《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都是名篇,尤其最后一篇,对当下的女权问题仍有启示作用,试摘录一段:“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

  关于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他妈的”!》,更是鲁迅杂文中的代表,名句、奇句跌出,如“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几篇文章是最深刻的。

  《论照相之类》里,鲁迅讽刺了一把梅兰芳,这就有点偏激了。鲁迅得罪过不少人,而跟梅兰芳的纠葛,真是一言难尽。鲁迅平生对两样东西很有偏见,一个是中医,因为父亲被庸医害惨;一个是京剧,他爱看家乡的社戏,却认为京剧不好看,那是士大夫、王公贵族的玩意儿,走不了多远,跟着也就讽刺梅兰芳,认为他是有钱人的玩物,还在男扮女装这事上嘲讽梅兰芳。

  最后一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也值得一读。鲁迅向来主张复仇,要痛打落水狗,对那些搞不清状况就劝别人要宽容的人十分不屑,他的遗言中有这么一条,“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这不是睚眦必报,而是血的教训。

  《坟》的后记里记录了写这些文章的初衷,写作时、写作后的心境,可以窥见鲁迅思想的另一面,可以与《呐喊》的序对比着看。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这段文字,与鲁迅在《呐喊》的序中说,《药》的结局里原本并没有夏瑜坟上的花圈一样,太冷酷无情。

  “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这是嬉笑怒骂后的鲁迅一种寂寞的独白。

  鲁迅《坟》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三)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鲁迅《坟》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四)

  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

  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如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

  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

  假如遭了笔祸了,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倘不信,可看他们怎样评论那死于三一八惨杀的青年。

  ——《题记》

  时候已是二十世纪了;人类眼前,早已闪出曙光。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别人辩地球方圆的文字,读者见了,怕一定要发怔。然而现今所辩,正和说地体不方相差无几。将时代和事实,对照起来,怎能不教人寒心而且害怕?

  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

  我又认定这节烈救世说,是多数国民的意思;主张的人,只是喉舌。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支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所以我这疑问和解答,便是提出于这群多数国民之前。

  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

  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岂非白苦一番么?可以答他说:还有哀悼的价值。他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我之节烈观》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我自己知道,不特并非创作者,并且也不是真理的发见者。凡有所说所写,只是就平日见闻的事理里面,取了一点心以为然的道理。

  但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梅毒,另外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而且久而久之,连社会都蒙着影响。

  历来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见实际上同居的为难;拼命的劝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

  ——《我们怎样做父亲》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娜拉走后怎样》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

  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

  ——《未有天才之前》

  就是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因为他一面既承认可做主人,一面就当然承认可做奴隶,所以威力一坠,就死心塌地,俯首帖耳于新主人之前了。

  ——《论照相之类》

  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

  这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象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

  ——《看镜有感》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灯下漫笔》

  总之,我以为国民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

  ——《杂忆》

  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兽。

  ——《论“他妈的!》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论睁了眼看》

  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

  别的独身者也一样,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嫉。

  ——《寡妇主义》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去年我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乃是用许多苦痛换来的真话,决不是聊且快意,或什么玩笑,愤激之辞。

  ——《写在<坟>后面》

  鲁迅《坟》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五)

  对于《坟》,我只想说,其中掺杂着些文言,甚至前四篇完全是文言文,满是“之乎者也”云云,而且又像是教材,难以读懂。

  看《坟》中最末一篇文字,推测《坟》应该是鲁迅的杂文集,因为兹开篇是这样写的:

  在听到我的杂文已经印成一半的消息的时候,我曾经写了几行题记,寄往北京去。

  其中有“杂文”一词素。现在特意不情愿地复制百度了一下:《坟》确实是鲁先生的一部杂文集。庆幸我之前的论断是正确的。

  然而,不管我内心多么庆幸,现在还是应该谈谈关于《坟》的一些东西。

  其中有三处出现“状元”一词素,这是合正在奋斗着逐梦的我的心意的。一个出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两个是出在《论睁了眼看》。

  鲁迅的文章,也并不全是些冠冕堂皇的说教文章,因为还有骂人的,好听地说,就是论战吧。

  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这一改我早先认为他只是一个讲师,或一个被关在象牙塔中的陶渊明的观念。写文章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在《中国状元全传》中读到的,有些状元在殿试时,一篇八股文不经腹稿和纸稿就能倚马可待的事,我认为,全是骗人的鬼话。要不然怎么会有包纸的馒头和写有字的内衣呢?

  鲁迅在北京教书时,曾被打过。门牙掉不掉,我不知道,他说得太闪烁了,让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但我确信,摔下车来那次,鲁迅是掉了两颗门牙的。因为这是他自己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该不会像钱钟书那样只是应酬了吧。至少我信了。

  在“雷峰塔”系列文章中,我竟然对溪边里的螃蟹们感起了十二分的兴趣,想去扒开那螃蟹们的背盖,一探究竟。这似乎也是我儿时听到的传说。所以以后吃螃蟹一定不要错过去验证这趣事的真假。

  鲁迅也说过是战士——鲁迅是战士。即使不直接了当地承认,但从他否认自己“现在”已经不是战士的语篇中,我知道了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写到这里,我已经江郎才尽了。但为了凑满五页的语篇,我仍要生搬硬套地笔耕不辍下去。(还有一页,“加油,少年。”)

  对了对了,《说胡须》说到我的痛处。个人的边幅,通常与别人的眼色无关。留不留胡子,这完全是个人的权利。但我从来护住的胡子就被许多人所不齿,几乎没有一个支持的同志。但,我仍然要留下去,关云长都“髯长三尺”,我这算什么!

  不过,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中国第一文豪的地位,在我心中,是不会动摇的。

  鲁迅敢于说真语,鲁迅的时代,是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文化史,从那时起,又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96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