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王安石变法》读书笔记实用范文5篇
《王安石变法》是漆侠编著的书籍,主要介绍了宋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概况,封建统治危机下改革要求的酝酿及其成熟,变法的内容和实质,变法过程中的斗争,新法的废除和反动的封建统治势力的高涨等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王安石变法》读书笔记实用范文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中学生《王安石变法》读书笔记实用范文5篇(一)
中华史《王安石变法》是我很久没逛书店后第一次买的纸质书。想要买这本书,其实完全是一时冲动。一来是公司领导最近讲话中有提到王安石变法那段历史。二来当天进入西西弗书店,第一眼就看中了它。
之前也了解过王安石这个人,对他非常的感兴趣。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成就和政治成就双标,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几个。因此,索性就买来这本书,看看先生是怎样来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的。
首次看这本书,就对北宋神宗时期的政治大局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用一句话来评价就是,神宗与大臣们一派相敬如宾,大臣们有话直说,皇权在政权面前也要礼让三分。倒是感受到那个时代君臣之情。然后还有一件觉得第一很有趣的事情是,那时的大臣们好像特别喜欢辞职和拒绝皇帝的任命。要不就是逃跑,要不就是称病。干的不愉快辞职,有人让我不愉快就弹劾别人辞职,总之就是在各种变法推进的过程中上任辞职再上任。政局总是显得稳定却又混乱。
神宗时期,王安石任命第一宰相,神宗非常器重他,甚至有偏爱他。当然他也不辜负神宗,一同和他推进变法,不惜把自己周围的同僚都得罪完了,也不知悔改。比如说,在推进青苗法的时候,明知地方官吏借用皇权命令,大肆利用青苗法逼迫百姓借贷,导致民不聊生,王安石再得罪完反驳他的人后,还不相信百姓的疾苦,一意孤行。至此,虽然王安石奇葩,其实神宗一直对他的品格怀疑都没有过。因为他知道,王安石是一个信理想比道德更重要人。王安石虽然得罪了一并同僚,但一直相信变法的重要性并且一直为此在做着努力。这也是神宗偏爱他的原因。
这也是我看到这本书后,对王安石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在一个以德治国的古代封建社会,为理想而不惜放弃一切的王安石本身就是一个奇葩。当然他能够居高位受到不衰的盛宠,也是因为他一定上有着那个时代缺少的理想觉悟和政治思维。他的变法超前科学却不符合那个时代现实,让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最终变法失败。那个从唐朝的繁荣延续下的宋朝,不论如何的变法,好像都氤氲着一丝凄凉之意,我不想把这样一个结果归结为是时代的悲剧,可却又不得不这么安慰自己。
其实从总的来看王安石的变法用现在的马哲毛中特思想,或许只是用一句脱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导致思想变法建议的假大空。可除了这样的归咎,我们现代的制度又能从哪些方面可以将王安石这类人的的理想真正变成现实?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现在的社会政治相较于某段时期的掖着藏着的政治时代,公开清明了许多。但是相较于北宋时期的政治氛围,我们更需要一批敢于为理想断舍离,敢发声,讲原则,敢辞职的社会干部。不论如何我都会相信,在稳中求繁荣的中国,未来的某一天一定能够再次看到如盛唐时期的繁荣的社会景象。
关于中学生《王安石变法》读书笔记实用范文5篇(二)
在苏东坡一生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说,讲不清王安石就讲不清苏东坡。
王安石与他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人们谈论王安石,主要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从结果上讲,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以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少苟延残喘了不下于五十年,也正因为此,对于王安石,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到了民国,梁启超先生也比不过为王安石开脱,在勇于革命。
然而,我认为王安石是个天才,不应当叫疯子。首先,王安石对于经济学,确实有一定研究,否则,他也无法让皇帝动心,排除万难,也要变法到底。其次,王安石骂名很多,却仍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虽说王安石的得宠同神宗老师韩维脱不了干系,但是其文采让富弼和文彦博赞评,甚至欧阳修也对他颇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虽不敌苏东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员。最后,王安石的创新与尝试,这一点,虽前有古人,但后来者已进入了近代史,确实王安石的变法是错的,确实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很烂,确实王安石的变法不算顶尖,但是那些史学家,那些对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评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以另一种方式变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后,战争、甲午战争了,才试着变法图存?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另外,我认为,尽管许多文人、史学家否认王安石,但许多时候,后人的评价带有成王败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夸大,失败者的失败被辱骂,对于勇于创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败了是疯子。
即便,王安石有极大可能是神经病,即便,王安石,固执一端不听劝告,即便,王安石疯狂,即便,王安石失败了,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声,“王安石,你是天才!”
关于中学生《王安石变法》读书笔记实用范文5篇(三)
北宋时期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已经散去,孰对孰错,孰善孰恶,留于后人评判。古语说:“榖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叹息,其云益乎?”是说事情的败坏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即使再努力,再惋惜,亦是无补于事的。北宋的积弊确实是到了一定的地步,不过历史又不能假设,我们也不敢设想王安石或彼时某个人的变法成功会如何,但是单就王安石变法过程来看,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今天我们再看这场惊心动魄的变法运动,其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今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变法,实为变人,变人心。法由人定,变法易,变人难,变人心更难。历代变法更制者,成功如商鞅、吴起,也终难逃身死名灭的命运,而在反对派如此众多而势力雄厚的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失败却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变法更制、革故鼎新的第一要义其实是人,“人和”是功业成败的第一要务。在法制草创时期,人的作用是要远远大于法,而在法制建立并稳定下来之后,人的作用便弱化,坚强而公正的法制能够承担大量的社会治理成本,无论贤愚,若依法制,定能将社会治理好,这便是法制的基本功效,也是变法的基本路径。但是王安石的变法首先忽略的就是这一点,其固执的性格和短浅的见识导致其将对变法持异议的大臣全部打成反对派,为自己增加了无数的敌人,而事实上这些敌人中的大多数恰恰本可以成为变法派最亲密的战友。而诸如吕惠卿、曾布之流却借变法之机谋求个人政治上的擢升,最终也令变法派内部矛盾重重,以致相互攻讦,终至分崩离析,变法失败。毛选第一卷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齤命的首要问题。”我们也可以借用来说,这是变法改革的首要问题。这是其一。第二个涉及到人的因素就是主持变法者并不是北宋的最高统治者,神宗仅仅是变法的支持者,在家天下的朝代,变法的风险却要神宗来承担。这就难怪神宗总是在变法的关键时刻犹犹豫豫,不能坚定,终至反对变法派得以贬黜而不失实权,对于变法形成依旧强劲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力量。因此如果变法改革者不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或者最高权力的执掌者对于变法改革没有迫切的希望,对于变法的风险没有明确的认识的话,变法事业的主持者与支持者之间就有隙可乘,变法集团内部的分裂会导致变法的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张居正的改革也是。
反对派批评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烈,他们认为北宋“积弊不可遁除”,这首先是一个变法的方式问题,是变法的速度快慢问题,是暴风骤雨式的改革,还是渐进式的改革?毫无疑问,王安石选择了前者。各项法度在仅仅几年之内便颁布施行,虽采用先试点然后推广的方式,但是推广后发现的大量问题在试点时并未发现并得到更正。新法在实施过程出所产生的大量问题被反对派借以作为阻碍变法、攻击王安石的证据,这一方面使新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正和完善的政治环境丧失,导致新法日益僵化,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使变法派集中于对反对派的斗争,彼是我即非,彼非我即是,意气用事,忽略了对新法本身问题的发现和及时更正,降低了新法的生命力。
另一问题也属变法的方式问题,即变法纯属从上而下的主动变革,既缺少自下而上的动力,也缺少上下的互动。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无为而又无往而不胜,他说的是一个身先和身后的问题。在变法的问题上,很多新法确实是来源于基层的经验,但是主张强力推广的却是中央的变法派,这样就把新法的责任主体全部集中到中央的变法派上来,目标明确,一旦有任何问题,所有的斗争矛头便全部对准中央变法派,所谓“有的放矢”,不败是不可能的。设想一下,如果王安石能够多思变通,做好政策与思想的引导,舆论的宣传,氛围的制造,做变法的强力支持者,充分发挥地方变革和创新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当变法的排头兵,而中央变法派仅仅是居于幕后、运筹帷幄之中,做好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工作,做好变法人才的选拔工作和培育工作,并且做好长久变法的打算。或许变法大业不会在十几年间艰难建立而又一朝遭变而轰然倒塌,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此之谓也。
温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引用过这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未必全是王安石的话,但是展现了王安石这类变法者的精神,积极进取而又充满自信。我们说莫以成败论英雄,王安石的功业在当下的时代或许仅仅是在争议中存在着,但是在中国通过不间断的改革过程中,在广大人民对公正幸福生活的期盼和无数利益既得者对改革推进百般阻挠的博弈中,明智的政治家会重新选择王安石的变革精神,保证中国这架庞然大车向着历史和未来的最深最远处隆隆而又稳稳地驶去。
斯人已去,其神长存!
关于中学生《王安石变法》读书笔记实用范文5篇(四)
历史就是后人对前人的猜忌,中国的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男人的历史,皇家的历史,而对于记录时代的人,当朝人给皇帝办事,很少有人敢直言不讳的去评价历史,拍马屁赞美之词居多;后来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只能是根据一些史诗典籍来进行推断、猜忌,旁敲侧击的去赞美去批判,其间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恐作者自己也是难以辨析。
抛开我的个人偏见去说内容,本书开篇就说国库紧张,养官养兵养囚徒,不变朝代会坏;变则有可能转好,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成王败寇。而唐宋两朝又是极其注重言官,国泰民安时言官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但若已经剑走偏锋,就需要做一些补救措施,需要行动者而不是空谈者。恰巧一群人想着维护祖宗之法,只有宋神宗和王安石想着变革,然后朝堂之上一堆高等知识分子互骂互损,拳拳爱国之心竟然只停留在口头。
王安石性格有问题,固执己见,自己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可出发的本意不坏,只是情商太低,让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不去吸纳建议,不去反思自己,否则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片骂名;范仲淹等人德才兼备,可是不懂配合,不懂去做一些措施,不懂去配合皇帝办事,不懂去突破自己的思维逻辑,不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王安石固执己见,范仲淹又何尝不是?
好多事情其实不过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时事造人,我们看历史觉得可笑,可若梦回千年,我们谁又能保证自己足够清醒?或许百年之后,后人看我们也是阵阵发笑。我赞成王安石变法,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做法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况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历史的失败就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如此去做,如果说王安石变法推动了宋朝的灭亡,那十年还让中国科技好几十年不发展大量文化遗迹被破坏呢!对于历史,不过是通过一纸空文和一些似有似无的文学记载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思想去穿越千年,和那些名人“对话”,其间真假又有几人能知?对此,只能徒留一声叹息,留他人去继续研究继续考察,渴望我们能在将来的某一天,看到真正的不带个人偏见没有各种猜忌的历史。
关于中学生《王安石变法》读书笔记实用范文5篇(五)
前有商鞅变法死后被五马分尸,后有张居正死后被全盘否定治罪抄家,可见自古改革就是要突破板结化的社会,要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那些锐意改革变法的人就必然要做出牺牲。对比王安石和张居正,有件很巧合的事:中国历史上唯一用“神”作为谥号的两位皇帝(宋神宗和明神宗),恰恰是王安石和张居正侍奉的两位皇帝。神这个称呼从尚书中可以找到,并且是对于古代圣明帝王尧的称号。神,尊者,万万人之上。从这个角度分析,两个历史时期极其相似,都是社会经济制度板结化严重时期,上下不通,血脉不畅。而两位帝王都算是英明之主,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都想利用变法,消除原来制度所产生的弊端,打破僵化的板结,明确皇权的至高无上。变法初期自然得到他们不遗余力的支持,一旦改革动摇了皇权根本,就会万劫不复,主张变法之人就会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再对比商鞅和王安石,商鞅要幸运的多,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商鞅虽死,死后的理想得以延续,变法不改;王安石死后,变法彻底取消,来回折腾使本已羸弱的北宋更加动荡,愈来愈弱,仅仅30年后就发生靖康之耻。从改革本身分析,宋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村不抑兼并,城市不设宵禁,帝国政府藏富于民,民间资本活跃。王安石反其道而行,变相压抑资本萌芽,这剂变法猛药,使得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受到沉重打击。他的变法推行也可谓“简单粗暴”:对于反对变法的人,即使忠良也一律打压;支持变法的人,僭妄小人也一律纳入朋友圈,毫无节操可言。所以,改革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度,更要考虑道德底线。如果是在社会基础被撕裂,国民反对下推进的改革,就会让代价极其高昂。
相关文章
-
08-30|《笑猫日记》读书笔记中学生参考作文10篇
> -
07-15|中学生关于2019《常识》读书笔记实用范文精选五篇
> -
06-15|《马克思传》中学生读书笔记精选五篇范文
> -
09-15|《西游记》读书笔记中学生700字范文10篇
> -
06-04|关于《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
> -
06-04|《浮士德》中学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
> -
06-04|《晚清七十年》中学生的五篇精选读书笔记2019
> -
06-04|《苏菲的世界》中学生读书笔记精选5篇2019
> -
05-30|《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中学生优秀范文10篇
> -
02-07|中学生关于2019《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5篇1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