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2019范文精选5篇

廷峰 1172分享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2019范文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2019范文精选5篇(一)

  初触及《道德经》,是在一座较偏僻的道观中。

  闲来无事,与家人出游,抱着躲开大都市的喧嚣,偷一处清净地的心情,四处游山玩水。一次偶然,进到了一座道观。门口小几上放着一些免费赠阅的经书小册。于是,我遇到了《道德经》。

  想起曾经,爸爸对我说过:阅读,不仅是阅读,而且要“悦”读。“悦”是一种好心情,阅读时,应该抱着愉悦的心情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以及展开新的思考。但由于当时我年纪太小无法明白,但这一次,当身处寺内,手捧一册道德经,鼻嗅幽幽檀香,我仿佛明白何为“悦”读……

  悦读道德经,让我从中品出了丝丝韵味;再细品,我的心思便被“致虚极,守静笃”所吸引。

  “致虚极,守静笃”,意为: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点,坚守住生活的清静。这应该是学习道家思想时,观察自己,善待他人,相处自然的必需心态。

  道家崇尚“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以及道家所独有的修真,意在回到生命最原始的“根”。

  而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样刻意地淡泊名利、隐居山林,而是先观察自己,坚守自己清静的生活,忍受孤寂。

  尼泊尔有灵修少年,独自闭目修行,不吃不喝六年,虽然受社会微言,但是并不影响他学习自己,与世无争。对自己的清静,才更加方便于心静,心静才能更容易看清世界。或者稍作比喻,将万物归为一个池塘,有水有鱼有泥沙。天,为水;人,为鱼;土地,为泥沙。若鱼上下窜游即人心不静,则万物混沌,无法分清水与土,容易被世俗所欺骗、蒙蔽;若鱼只是静静游动即心静如止水,则万物明晰,水中无泥,泥沉水底,一切孰轻孰重,都会豁然开朗。

  此为待己清静。

  当自己的心已静,能做到生活清静,则应该对他人平静。

  使心灵平静至极点时,待人则应该以宽厚容忍取代尖酸刻薄,处事则会以冷静取代急躁,遇到再急的事,也会有平静的心态。“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意为:凡事都是相对的,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这才是永恒不变的。用如今的话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若我们以德报怨,公平公正,对待敌人不针锋相对、落井下石;对待朋友真诚而不溜须拍马,时刻保持平静的心态,那么所谓人缘也会自然而来,我们自己也可在社会中占一席清静之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为何上善若水,就是因为水与最善的人一样,平静待人。此为待人平静。

  当自己已经能做到对待他人平静,则应该回到道家“修真”的本性,回到生命的原始——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宁静相处。

  古时候的人们,与大自然息息相生,时时都要看天生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仿佛对大自然的依赖越来越少,可以“温室种植”“人工降雨”甚至“转基因”提高产量……因此,我们对大自然越来越不重视,“捕鲨鱼”“伐树”“无数巨轮漏油”各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此为违反了道家的“顺其自然”。许多人误解:顺其自然就是屈服于命运,不做斗争。非也。顺其自然,是道家理论的基础,是指顺应自然的规律,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生不息,“夫物芸芸”的景象。若当我们真正寻回生命的本源,就会发现,被纪录片说得多彩缤纷的大自然其实是多么的宁静与和谐,看似弱肉强食的生物圈其实有着合理和谐的秩序。

  这时,我们就应该还给大自然一份宁静,我们更为简朴的生活能减少自然界的负担,我们更为清静的心灵会知道如何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我们更为平和无为的性情会帮助我们放弃不必要的杀戮和浪费,减少自然和社会中流动的戾气,代之以一份宁静。

  此为予自然宁静。

  “致虚极,守静笃”;待己清静,待人平静,予自然宁静。

  这是我悦读中的收获,“致虚极,守静笃”只是《道德经》中的众多名句中的一句,却道出为人处世的智慧心态,亦是道家入门的修行之路。落笔于此,不禁感叹,那么多人读过《道德经》,又有多少人能读懂这一种心态呢?转念一想,每人眼中都会看出一味与众不同智慧,这才是经典的魅力。

  闲时细品《道德经》,悟出的道理使人感受读之愉悦,读之清静,又使人品尝出静读人生之趣……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2019范文精选5篇(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 ..........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2019范文精选5篇(三)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2019范文精选5篇(四)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群笨偷——小蚂蚁不请自来,住进了我家新装修没多久的墙壁里,它们不仅偷吃我的蜂蜜,搬走我的白糖,还沾污我的餐具、红酒。不仅如此,当我们一家人就餐时,它竟然也爬上了餐桌,当我在房间里度步思考时,有时竟然也看到它在地上晃荡,面对此景,何止是火冒三丈啊。

  其实,这些小东西是很笨的,更谈不上思考了。比如当它们偷吃蜂蜜时,竟然不知道蜂蜜是液体会沉,以至我的蜂蜜罐里浸满了它们同类的尸体,当它们侵入我的白糖罐搬白糖时竟会迷失了方向,在那迷宫般的糖堆里打转。我就奇了怪了,这么笨的小东西是怎么在这充满了智慧的世界上生存下去的?

  不过要消灭它们却也有一定难度,由于它们住在墙壁里,要找出它们巢穴的准确位置比较难,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即使找到了,碍于装修好不足二年的墙壁和家俱,却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小时候玩的一个叫“诱蚂蚁”的游戏,小时候在农村,闲着没事时,我们一群小伙伴就用小动物(如蜻蜓、苍蝇之类)的尸体去引诱蚂蚁倾巢出动来搬,然后就用水或火来杀死,这是当时我和小伙伴们玩得最起劲的游戏之一。

  在一个星期天,我决定如法炮制。由于没有小动物的尸体,我决定提高档次,用它们最喜欢的冰糖,我从密封的罐里找出一小块冰糖,看准了一只正在找食物的蚂蚁,突然把冰糖放在它的面前。一开始时它还吓了一跳,以为突然来了一个什么大怪物,不一会,发现这怪物不会动,对它没有威胁,它就试着用触角去碰了碰,没反应,再进一步用嘴去添一添,发觉正是它喜欢的美味,它似乎一下了来了精神,它快速围着小冰糖块转了一圈多,然后又倒着转了转,又用嘴添了添,确认这正是它们的美食后,似乎更有点兴高采烈了。它快速地往回跑,从墙壁踢脚线和地钢砖间的一个小缝隙中钻了进去。我不竟暗自得意:小东西,连这么简单的引诱你都看不出来,我看你怎么活。

  不一会,原地又钻出二只小蚂蚁,快速来到冰糖处,绕着糖块正着反着转了几圈,其中一只还用触角去碰了碰,再用嘴去添了添,然后它们就分开了,其中一只留在原地,另一只则又快速返回巢穴,不一会,踢脚线和地钢砖间的小缝隙中又钻出蚂蚁来,一只、二只、三只……成群结队地出来了,直奔糖块处而去,这次它们也不再用触角去碰,就直接用嘴去啃了,它们有的站在地钢砖上吃,挤不下的、够不着的就直接爬上冰糖块,从上往下吃,把这块冰糖围得严严实实,而更多的蚂蚁正源源不断地赶来,路上形成一条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不一会有的开始往家里走了,似乎是吃饱了又似乎是去通知更多的蚂蚁来一起享用。奇怪的是这次它们只拼命地吃并没有要往家搬的意思,记得小时候蚂蚁是把小动物往家搬的,现在怎么不搬了?进化了还是习性改变了?

  这时我突然想,它们既然不往家里搬,那第一个发现冰糖的蚂蚁要是不回去告诉别的蚂蚁,那这块冰糖就是它一个的了,别的蚂蚁也不一定会刚好找到这里来呀,那就足够它躺在冰糖块上享用一二个月的了,它怎么还要傻乎乎的回去告诉其它蚂蚁呢?这时,我又突发奇想,现在要是有一个人类突然发现这么个宝藏(冰糖对于蚂蚁就好像宝藏之与人类),他(或她)会怎么办呢?他(或她)会去告诉同事吗?会去告诉小区的邻居吗?会去告诉他或她的国家吗?以现实情况看,我猜99.9%是不会的了,不仅不会,我估计他(或她)还会把它隐蔽起来或设置陷阱以防被其它人看到拿去。实际上,从现实社会的情况看,不要说这些意外的无主财物,有些已有主即已明确是别人家的财物,却还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挖空心思地想要把它占为己有,君不见,为了占有别人的财物,有杀人抢劫的、有偷窃的、有行骗的、有以权谋私的、有以次充好的、有不顾别人死活乱排污的等等;往细里说,比如各种各样的电话诈骗、短信诈骗以及地沟油、毒奶粉、毒淀粉、毒生姜、毒韭菜、毒豆芽、染色馒头、塑化剂、瘦肉精、苏丹红鸭蛋、老鼠肉做的羊肉……总之一句话为了抢占别人的财物而不顾别人的死活,什么事都干得出。

  老子曾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看看现实社会,奢侈品、富翁及排行榜都听得耳朵生茧,现在是污染环境越多、掠夺资源越多、挣的钱越多、得到的头衔和荣誉就越多,只要钱多其它的错误几乎可以不论,即使偶而有批评富翁或“富二代”、“官二代”生活奢靡的,可那口吻却分明是羡慕,巴不得那被批评者就是自己,活生生的一个笑贫不笑娼。在这样的社会里,道德还会在人的脑子里被想起吗?再看教育,现在强调的从小孩开始就要“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后整个社会向他(她)们灌输的就是竞争、排名、考试,可曾教育过要友爱、团结、互助?这样一来,本来应是亲如兄弟的同学活生生地成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为了排名可以不择手段。呜呼,这样的“智慧”又有多大意思呢?团结、友爱、亲情、道德这一切都已成了真正的奢侈品了……

  这时,我再回过头看了看在地上正吃得欢的一群没有“智慧”的小动物,不竟悲从中来:难道人类真的不应该拥有“智慧”吗?蚂蚁,蚂蚁,我怎么忍心杀你啊,我多么希望我是你的同类啊。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2019范文精选5篇(五)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98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