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关于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逍遥游》范文五篇

廷峰 1172分享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关于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逍遥游》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关于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逍遥游》范文五篇(一)

  之所以不能将对于庄子的心得写成一篇凝练的文章原因有二,其一就是,庄子我只读完了半部,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读通读懂,不敢乱作感想;其二是因为庄子其中老庄的思想精妙,在我已读完的部分中,对逍遥游的理解更深刻些,所以只写些对逍遥游的感想。

  在我的认识中,老庄的思想一直是逍遥无为,其中蕴含的是超脱与释然。前段时间,佛系青年,儒系青年与道系青年的概念悄悄地在互联网上火了起来,有人将佛系青年的处事态度概括为,“都行、可以、没关系”,儒系青年的处事态度是,“稍等,抱歉,对不起”而道系青年的处事态度则被人概括为“闭嘴,滚蛋,你大爷”,刚刚读完《论语》的我对儒系青年的处事态度报以会心一笑,那中庸平和,谦逊退让的态度不正是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吗?而对于道系三连其中道家的意味在我粗浅的读了《逍遥游》之后,也有了一些了解。

  在读逍遥游时,我总有种感觉,我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荒上,有一只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它的双翼实在是太大了,难以举起来,所以它抟扶摇,然后举翼展翅,风斯在下,每一缕气流都是它起飞的推力,它就这样起飞,翅膀的每一次挥动都是一次力与美的结合,而我则以一个第三人的角度,看着它九万里而南为。

  在逍遥游的世界里,莫名的我总能有种作为蝼蚁,被俯瞰的感觉。因为有很多事,很多物它们庞大恢弘,或许是鲲,或许是鹏,或许是似野马奔腾的云卷云舒,可是在逍遥游中,它们恢弘,却不再庞大。庄子在逍遥游中以一种格局更大的审视目光,海纳百川的包容了一切的庞大,在读逍遥游的过程中,读者可以被带到一个上帝的视角,世间万物的悲欢离合只在眼底上演,可是这种感觉并不持久,在脱离了逍遥游的奇幻世界之后,一种天地何其大,我何其渺小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无论是从物质的维度上还是从时间的维度上,除去我自己本身,在我之外的东西都太大,大到我难以掌握,大到我会为自己的渺小而自惭形秽。

  其实,庄子之中的每一个字里行间所流露的都不是要谁会因为万物宇宙之宽广而产生任何自惭形秽的感觉,相反,庄子中超脱的意味让我明白了,没有必要为外界的一切太影响自己的本心,正如所谓小年不过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所谓大年也不过是冥灵与大椿,但是现在彭祖以久特闻,如何比较呢?是比较不来的。

  所以再次想起所谓网上对道系青年的处事态度,也有了几分理解:我是这世间万物之一,我也脱离了世间万物,万物与我何干,甚至我自己与我何干,都是外物罢了。

  2019关于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逍遥游》范文五篇(二)

  所谓逍遥者,于心无物,逍遥于物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思考:以鲲鹏而喻逍遥,何也?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至适。鲲化鹏,鱼化鸟,由小而变大,只是虚幻。水虿者,生于水、长于水,水之生物也;待其成年,化为蜻蜓,飞于天、游于天,此由“鱼”化“鸟”之真也。《庄子·则阳》提到:国家利益之争,犹如蜗牛头部触角的小利益,诚知所争者,若为此之小利,则天下无争矣。文学上,以小喻大、以大喻小,皆为夸饰。明此理,则知文学源于生活,文学源于生活的升华与想象。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思考:水之积而成厚水,风之积而成厚风,此皆自然而成,非大舟、大鹏之力,时运也。王勃之作《滕王阁序》,明时运之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不知时运,空见大舟、大翼之才,亦无法飞上九霄;才能如大鹏之人,亦有待于厚水、厚风之时运。大舟待厚水,大鹏待厚风,皆有所待,岂能逍遥于水、风乎?虽至大之物,有所待亦难逍遥;虽大才之人,有所欲亦难逍遥。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思考:学鸠不知鹏之志向,故嘲笑;常人如我,不知圣人之志,亦笑之。故神人、圣人、至人之志,难为常人所知。即使听说佛圣之理,亦会大笑不止,不笑不足以为道也,皆因受制于环境和自身。所谓逍遥者,不为所困,无所待也。故井蛙不可语海,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束于教也。此皆有所困,困于时、困于地,困于所学也。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思考:鸠雀不知大鹏志向,故难逍遥于枝头;以齐物来看,鸠雀飞向枝头,鲲鹏飞向南天,皆因天性,各有存在的道理,并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故齐物的道理,比逍遥的层次更深刻。逍遥在于己,不待于物;齐物在于同,不别于物。苟有乎大小,则同为累物耳;齐死生者,无生无死也。养生主、人间世,物性不同,各有素分,循而直往,因而任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思考:以智、行、德而自得于一方,如雀鸟自得于蓬蒿之内也,皆自鸣得意。乘风遨游,则有待于风,未能无所不乘;若无所不乘,则无待而逍遥也。故知无所待,而非无所依,不谈名利。御六气之辩,则为可以驾驭风雨、水火等自然所有外物,而不待外物,以游无穷者。如从造物主眼观看,掌控整个自然,亦独立于自然,则无所待;或者,顺应外物之变,因任外物之性,又无所待。人非造物主,仅可化顺外物,顺其自然,无待于外。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言“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 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不为名实所困,不受名利束缚,必不待于名利,逍遥于名利。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食五谷之人,有待于五谷,故受五谷之所困,难于理解不食五谷之人。神人不食五谷,则不受五谷所困,逍遥于五谷。“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即肩吾闻“大道之言”,无法理解;犹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不懂至理名言,反而怀疑而惊恐。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有人认为,《老子》是《庄子》的总结和提炼,庄子先于老子。

  2019关于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逍遥游》范文五篇(三)

  我一直喜欢庄子,喜欢庄子的美学中的那种别的流派所无法达到的磅礴大气的感觉,同时也喜欢庄子美学中那种逍遥快活的态度。

  而几乎一直都没有考虑过,如果庄子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那么会是什么样子的。而如果一个普通人,他如果去学庄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庄子的学说中,很少触及到的一个方面就是,逍遥和金钱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很穷,穷到连自己的肚子都喂不饱,那么他能否做到所谓的逍遥。

  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是做不到的。当我肚子饿到了极点的时候,估计自己就像《欢乐英雄》里面的人物一样,看到雪,第一个反应是如果在雪上面撒一些胡椒面,那么就可以煮一碗热汤面了吧。那么那个时候梅妻鹤子那种高雅的境界还会不会存在?

  这个里面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纯粹的精神享受到底存在么?

  一个人如果吃不饱饭的时候,能不能真的去领略精神上的境界呢?

  我不知道答案,作者也无法推论出当初的庄子面对这个问题时会怎么做。

  这本书,是一本探究式的作品,作者将问题一层一层的抛出来,然后自己不紧不慢的一层一层的推理,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问题书中也是无解。

  或许说不能够完全满足人的只求一个答案的心里,但是怎么说呢,书中能够很好的展示出来作者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带动我们思考很多我们原来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让我第一次从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庄子的学说。难道庄子真的只能在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以一种心灵鸡汤的形式出现么?

  2019关于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逍遥游》范文五篇(四)

  《逍遥游》,这是庄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无比,展翅高飞,由北到南的大鹏,在国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对这只大鸟,一般取其志向高远、无拘无束的形象,但是细细深入阅读,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学鸠、斥鴳高而已,仍然没有摆脱外物的限制。这样的大鸟,想要高飞到九天,就必须依靠海运,既然依靠海运,它就受限于海运,它就没有达到庄子所说的绝对的自由。鸟类世界如此,人类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学鸠、斥鴳,而摆脱了名誉是非的宋荣子、列子则如同大鹏,而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对象,他们顺任自然,无所求,自由自在。

  在阐释自由思想的同时,作者顺便论证了认识的局限性。蜩、学鸠、斥鴳,认识不到大鹏南飞的目的意义,它们甚至瞧不起大鹏。生命短暂的只有一个早晨的菌类,自然无法理解一个月,能活几个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众人只能向往长寿的彭祖,却不知道有千年寿龄的冥灵,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舆所说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芦做飘,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芦当船,用大樗树来乘自由之凉。这就是知识上的“聋盲”。这一论点在《齐物论》《养生主》又有换样的论述。

  作者还阐释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个杯子一杯水是不够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粮,周边游需要一两天的干粮,长途游则需要更多的干粮。工具有助于实现目的,反过来说,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实现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实现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无意义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样,不关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当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实现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们的生命也就会被利用,进而丧失自由、丧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们就要无用,于世俗于他人无用,于自己无求。

  按照个人的理解重新梳理《逍遥游》的思路就是,认识具有局限性,因为这一局限性,我们看不到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自然无法理解人一旦有所求就会对生命有所损。理解了这一逻辑,我们要想颐养天年,保持生命的大自由,我们就要剔除所有的一切人生预设。

  努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时,我必定要付出代价,可是我如果像庄子那样无所求,我这副皮囊又有何意义呢!我已被社会价值感教育成功洗脑。可是,现在的我也,既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获得庄子的自由感,那么我的意义何在呢?

  如何看待《逍遥游》,境遇不同,理解自然不同。不过,顺境逆境,得意失意,都不防读读《逍遥游》:顺境得意时,清醒一下;逆境失意时,清高一番:精神的自我救赎。

  2019关于中小学生读书笔记 《逍遥游》范文五篇(五)

  作为一个自认还算洒脱的人,从曾经读过的只字片句里,我非常喜欢庄子。读完了熊逸这本略带批判的书,我要说,自己依然还是此情若初的。

  熊逸是一个思想非常深刻的作者,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并且非常有说服力,我也承认,纵览全书,庄子的思想的确是大而无当,所谓乱世之书、过激之言,不近人情、大有径庭,——一点也不假。然而,我们可不可以像西方的思想界那样,不要本着经世致用的角度去看它,而是仅仅用精神去感受它,就像欣赏一幅名画那样?

  《庄子》之于我,不提供方法论,仅提供世界观。而庄大人的世界观豁达随性地正得我心。读它的思想犹如遨游太空,放眼开阔无边,而他的文字又是如此瑰丽堂皇,直令人心旷神怡。

  我喜欢他的“水击三千里,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胞有重阆 ,心有天游”,“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至人用心若镜”,“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虽然的确玄而又玄,却是如此甚得我心~

  没错,我就当庄子是个艺术家,就喜欢断章取义,当它是一本心灵鸡汤^^

  接下来准备真真正正去读读《庄子》原著。

  有点跑题,其实这本书非常不错,比较客观,相当值得一读,而我的感想只是针对《庄子》而已。

    99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