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想5篇

宇洋0分享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下面给您带来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想,供大家借鉴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想5篇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

我可不是说王小波先生脸丑,是他自己说的。他对李银河女士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1997年4月11日去世,我买了纪念版的《我的精神世界》,想一窥大师的精神世界,怀着敬畏之心。1997年3月20日,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地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知道王小波,始于初中语文阅读题中的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对文中的猪很是敬佩,那是一只有个性的猪。

王小波定义的成功里谈到有趣,我们都喜欢有趣的人,什么是有趣?怎样才能有趣,前不久读到晴妈也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我们想采访一系列有趣的人,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而自我抉择的人。他们倒不一定是从传统路径上含着金钥匙成长的人,但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让自己成为自我推动的人。他们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也有能力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行进。

《好好说话》中说,有趣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才会产生兴趣。但真正的成长和学习不光是靠兴趣支撑的,哪个钢琴大师不是把枯燥的乐谱一遍一遍地练?哪个语言大师不是把经典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背?

老师一般都有这个技能:不管离题几万里,都能回到主题,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学生。我再回到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这是一本杂文自选集,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大块内容,最后是书信,两封是写给新年的,其余是写给爱人李银河的,大部分都在另一本他俩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里出现过。

语言直率幽默。在音乐学院的小礼堂里看到外国老太太唱歌的时候把假牙吐出来了,他说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打开这本书吧,看王小波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2

真要说起为什么读王小波先生的作品,那是因为看了李银河女士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书中的王小波那么浪漫又富有才情,让我不禁想要拜读他的高作。

可是,当真的拿到了《我的精神家园》,我初读的感觉却不是很好。书中一板一眼的论述方式,辛辣的鞭笞,实打实、一是一二是二地讲自己的思维逻辑,然后还带点__时语言的味道,一谈人物就是某某先生,真让我觉得“难以消化”。 但是读到前半段偏中间的时候,我就已经完全变了态度,并且不自主地喜欢上了他这质朴真诚并略带调侃幽默的语言方式,而且这文字的背后还会带着内在的严肃,在嬉笑之后来上一句总结,让人不觉冥思片刻,回味无穷,也让人再次回望这例子,再次冥想这些话语。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先生的作品,作为其批判文学最为经典的著作,这样一本杂文集在文化、艺术和社会不同其实又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意在剖露或者更为引导一种“真实”的思维形态,从而能够让读者在他的精神家园里有所认知,有所感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3

有句流行语叫做“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还没读过周国平的书所以没有对比,为什么流行这句话我不清楚。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较细腻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较机智幽默,所以女生会比较喜欢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较喜欢王的文章,也有说“男人要学习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学习周国平的理智。”曾经认识一个男生的网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王小波,他大概说王小波的文章比较潇洒有趣。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下王小波经典之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百度了下《黄金时代》开始看电子书,看了开头几章觉得真是太无聊了,写的都是什么呀。于是从此不再读了。

再次对王小波感兴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动中,由于没带书所以找同事借书看,同事带了一本杂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语“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他说他是第二次读王小波这本书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书开始读起来,发现越读越来劲。《我的精神家园》杂文类的文章比他的小说好看多了,书中他也提到说,有读者给他打电话叫他别写小说了,应该写杂文,因为他的小说不够正经。看来不止我一个读者这么觉得。我之所以觉得《我的精神家园》好看,是因为作者的杂文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现象或者一些观点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觉得挺认同挺有启发的。而且他在讨论观点的时候,运用正推反推、举例说明等形式,字里行间有趣且深刻,应该是有受理科生的影响吧,很多地方引用伟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对问题进行逻辑解读,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有一章写他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苹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现象,事情总是遵循着本来该有的方向发展,这当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数人做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容易发展的那个方向去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逆着方向做选择,例如他举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险又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件事,总有人要冒险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国有些人冒着被联邦调查局调查的风险支摊卖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书;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来当时他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倒贴一些,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写作。类似这些现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的现象。他表示理解这些人的选择,这些人的选择没办法解释,毕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顺流而下,最后总会在低洼的地方汇集,拥挤一起。他还举了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位教授的女儿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一般大学的法律专业,后来法律挣钱比人类学家挣得多,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势,受小害而避大害。这章内容说的问题能让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选择时有时候需要逆向思维,因为人本能是趋利避害的,随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维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突然觉得和投资上很像,顺势而为、物极必反。当然逆向思维是否正确还得看一个人的能力和眼光。

书中还有一章写有关贫穷的问题。书中提到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穷人不单缺钱,就算给他钱了也富不起来。“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书中的这些话挺有启示作用的`。就像《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说的类似,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所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说“读书无用论“,读书的实际用处是在于开拓人的思维。

其实最近写公众号,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写公众号?比如为什么选择去学习跳舞?在有些人看来好像都是吃力不讨好,没什么实际用处,一不能带来钱财,二费钱费时费力。而自己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下次再写写原因吧。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4

最近读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其中大部分是和别人“对着干”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话讲——他是个愤青。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我也是个愤世嫉俗的主,因此,与他产生很多的共鸣。

王小波1997年去世,在1992-1997这五年间,他写了很多有名的杂文,这本书将它们都囊括其中,所幸离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并不很远,除了他为“250块在中关村买到一个8MB的内存条”感到兴奋不已之外,大部分生活情景和环境,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应到我现在的生活,并由己及人地联想。

愤怒之作我读过不少,可能正是人以群分之故。这些作品或油腔滑调、或热血喷涌、或彻头彻尾的偏激之论,总而言之,没有人做到王小波这样,可以延伸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可见知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他学过逻辑学,懂英文,明白一点概率论和社会学,这些知识帮助他分析问题,生成高一个层次的判断,虽然不能说完全、绝对客观,但有了学术理论的支持,就是理性得多。

王小波承认自己文章“格调不高”,我则认为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情绪不分等,忧伤、愤怒、高兴等等,统统可以成文。而每种情绪却分层次,譬如愤怒,我曾写了一篇《有关应试教育》的文章,痛陈中国应试教育之劣,我拿它去比较王小波的文章,只能说我看到什么便说出什么,指着对方的鼻子骂,这不巧妙,也难得深刻,就连高中退学的韩寒也比不过。而王小波,一个“知识愤青”,不仅能够从社会和人文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而且能够反过身来提出一点解决意见,换而言之,他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办”。他的骂便是深层次的骂,连着对方老祖宗也骂,语毕还能微笑着劝人改造自己的基因,以免遗祸后代,这种狠毒当然比一般人有力度得多。他看问题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宽度,而我们的可悲在于,总是久久矫情地纠缠在一个点上。谁能说他“格调低”?热血固然是重要的,但内涵更重要。

初中尚未念完,我当然不敢妄称自己有知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某支愤怒的笔将失去书写的权利,谁都有否定过去的过程。王小波和王朔都嘲笑年轻时候的自己,就连钱钟书都说四十年前的自己有一个“不甚朴素的人生观”。如果问题久久压抑,我一定不是积郁,而是将它们呈于纸上。经历了成长这个必然的过程,我或许会站在一个高一些的位置上,用入流的方式重新诠释入流的愤怒。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5

自从跟着集体忙活着让全国人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经很久没读书,也没写什么东西了。安古人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老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我想读读《金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老的《资本论》,否则老想着找自己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小波杂文“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一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几个城市的人照样跟踪操控。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一本随手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女友无边无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一篇小杂文的名字而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小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一部分杂文是讲电影的,一部分杂文是讲他在国外的一些片段,一部分杂文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喜欢王小波的原因是他一点也不“文艺腔”,全是俏皮话,你一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手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大概是这样的观点:

1、美国有好的文艺片。

2、美国电影人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一个路数拍烂。就像《镜花缘》里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几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一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食客。

我原来读小波的小说,一直觉得他最喜欢的作品应该是奥威尔的《1984》。实际上他热爱的是王道乾等翻译家的语言,他喜欢现代文学,无比推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还有图尼埃。他对小说创作的很多感受跟我这样的普通人很相近,你看过现代文学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语言每一句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华,一辈子也就能出一两个。

他还很推崇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对新千年文学做过演讲,他想写8个讲稿,完成5个就死了。现在剩下轻、快、精确、形象、繁复,恰好我的老师最近也在看卡尔维诺的这些讲稿,她现在对精确十分着迷,并迫使我也要精确。我下一本要读的书估计就是这个。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想5篇相关文章: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我的精神家园有感范文400字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白洋淀纪事后感600字范文5篇

王阳明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最新范文1000字5篇

《文学大全》读书心得初一范文800字

写在人生边上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25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