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2022《温暖帮扶路》节目观后感(精选)
推荐文章
一般来说,观后感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央视《温暖帮扶路》节目观后感,欢迎阅读!
央视《温暖帮扶路》节目观后感1
阳春三月,大别山到处山花烂漫,春意盎然。而地处深山里的岳西县青天乡三槐村却是乍暖还寒,寒气袭人。
3月17日,根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部署,我和局机关10多名职工,新年后又一次来到青天乡三槐村,深入到各自结对贫困户家中开展"二清楚二明确"活动,即弄清楚家庭状况、弄清楚致贫原因,明确脱贫路子、明确脱贫时间。
上午10点,我们一行刚到三槐村部,就和等候在这里的村干部与结对户热情地打招呼,相互问长问短,村部顿时热闹起来,一股暖流流淌在大家的心中。
接着,我们在村会议室召开了简短的见面会,简要地总结与通报了去年来的结对帮扶情况。会上,乡党委书记说,三槐村在县人社局的帮扶下,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都有显著提升;各帮扶干部对贫困户的脱贫、发展一直倾力支持。我代表局党组向结对帮扶贫困户讲述了20x年所做的帮扶工作,并简要地介绍了20年的计划安排,把我们所做的和准备做的事情,明确告诉大家,让大家清楚明白。这次走访送温暖活动中,我们每个结对干部个人捐资700元,由村两委统一准备了米、油等生活用品,向结对户送上一点心意。
随后,我们在各自结对贫困户的引导下,深入到他们家中走访慰问。虽然山中坡陡路滑、崎岖难行,但大家精神饱满,亲自背着大米、拎着食用油,步行数公里的山路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实地了解致贫情况,商议具体的帮扶措施。
三槐村掌形组王贻海户是我的结对户,全家3口人,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他做建筑砌匠的一点工资和一点茶桑收入,收入微薄。他家致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上大学,入不敷出,开支较大,家庭很贫困。我和乡党委王书记步行4里多山路来到他家,看到我们来后,王贻海同志热情地接待我们坐下。我向他详细询问了家里情况,认真听听他们有什么具体要求。我很高兴地听说孩子学习很上进,家里目前虽然较困难,但孩子毕业后,就会负担减轻。看到他家空闲地较多,我建议他们今年多养几头黑猪,多种点土产品,我帮助销售,一起共同渡过眼前的困难。王贻海告诉我,今年他准备搞种养业,养殖3头有机黑猪,利用猪粪养泥鳅;准备开挖一口渔塘。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感觉到他家致富很有希望。我当即表示,帮他一起联系项目,让他好好谋划清楚报到村里,叮嘱他保重身体,有什么要求及时和我联系,我会尽力提供帮助的。不知不觉已到中午,老王热情地留我们吃饭,看到他们忙前忙后,不忍多打扰,就告辞返回了村部。回来的路上,踏着新铺的泥土,吃力地爬上山坡,我看到老王家房顶上飘出袅袅炊烟,心里感到暖暖的,心想:春天已经来了,收获硕果的金秋还会远吗?
央视《温暖帮扶路》节目观后感2
遇见温暖,原来这么简单。
那个傍晚,天空昏沉沉的没有一丝光亮。肆虐的寒风夹杂着寒冷的雨丝吹打在我的脸上,如刀片般刮得我生疼。我朝双手不断哈着气,心急地等待着能送我归家的公交车。
真冷啊!我忍不住喊出一句。我拼命地哆嗦着,来回搓着手掌,用舌头舔了舔冻得僵硬的双唇。只见对面那昏黄的路灯把行人的影子都拉长了,风在耳边呼啸着。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每个行人都行色匆匆,透着冷漠的表情,想要遇见温暖,该有多难!这样想着,一股香甜的气味突然窜入我的鼻腔,我张开鼻翼,想要拼命吸入这暖和而甜腻的香气,肚子也随之咕咕作响,无法抵挡这气味的诱惑。于是,我想要寻找这气味的来源。我到处张望,发现了一个卖烤地瓜的摊档,而那浓郁醇厚的香气正是源自那烤炉上摆放整齐的、金黄诱人的地瓜!
顿时,烤地瓜的热气冲破了周围阴冷孤清的气氛,也让我的心底涌起了一丝别样的温暖。
只见摊主是一个年近中年的妇女,她精心梳理的头发被寒风吹起,现出了其中的几缕银丝。她敏捷地整理着炉子上的地瓜,对每个前来光顾的人都报以真诚友善的微笑。凭借着这个亲切的微笑,我暗暗猜测,她一定是一位善良的母亲。
也许是感觉到了我的注视,她转过头来,对我露出会心一笑,招手示意我过去。我先是呆住了,继而木讷地点了点头,朝她走去。在这样寒冷的大冬天里,这样温暖的微笑又有谁能拒绝呢?当我走到摊子边,还未等我开口,她便拢了拢额头上的刘海,微笑道:“小同学,放学回家吗?肚子很饿了吧?来,阿姨请你吃个地瓜。”
“这……怎么好意思啊?”我的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怀疑——“万一她是坏人怎么办?”“这世界上哪有无缘无故的温暖?”“事情哪有可能这么简单?”……类似的提醒不断在我的脑里冒出来。
她却仿佛看不出我的迟疑,只是笑吟吟地说:“我女儿也是和你一样大,每次放学回家都说肚子饿,我忙着挣钱哪能顾上她。但咱家邻居也特别善良,经常请我女儿吃东西,我呀,也希望你能像我女儿一样,在这大冬天里能得到温暖。”
听到这话,我不禁肃然起敬,微笑着接过地瓜,不住道谢。
那个金黄色的地瓜温暖着我的双手,同时也温暖了我的心灵。要传递暖意,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善举罢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遇见温暖、传递温暖,原来这么简单。
央视《温暖帮扶路》节目观后感3
花开花落,有多少温暖的故事在其中上演;细水长流有多少温暖的故事随机遥远。在这充满了活力的每一天,你又在被多少人所悄悄温暖?温暖好似一束阳光,可以把人的内心照得暖烘烘的温暖,好似一面神奇的镜子,照出了人们的美好品质,温暖好似你的小跟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出现。
小学时我总是不长脑子,思品书,不是今天忘带,就是明天忘,我,早已对这件事感到习惯了,直到她坐了我的同桌为止。
黑压压的乌云赶走了明媚的太阳,可就是赶走不了我忘带妇科书的老毛病,下节课又是思品课,有些同学一下课就从书包里掏出四本书,然后做作业,我不抱有太多的希望,看下我书包,又开始翻看自己的书包,好像在翻翻找找知识,我的思品书就会冒出来一样,我那细心观察的新同桌望着我说。没有带思品书吗?他说话的语速极快,似乎在为我感到着急,我含糊的,嗯,没关系的,可是同桌并没有不在意这事,他说没带思品书,多麻烦啊,你快去其他班借一本吧,我的内心顿时感到很紧张,去其他班借吗?我是真的没有这个胆量呀,一想到其他班的人用异样的眼光望着我,我的内心就会感到局促不安和无尽的尴尬。
她似乎知道我内心的想法,拉起我的手说没什么不好意思啊,我陪你说完就朝其他班走去,我心中暗暗欣赏她的直爽和大胆,又是那么的细心,来到其他班的门口,我又望而却步,仿佛其他班是一个大狼群,要吃了我这只小绵羊。叮铃铃最好的铃声敲打着我的心,他并没有催促我快点借书或是丢下一句,你快借吧,我先走了之后径直离开,他毫无怨意的看了看,我迅速的问坐在第一个同学借了一本思品书,随后定了给我,他笑着说借的回去吧,我含糊答应了一声,他因为我而上课迟到,我感到十分愧疚,不敢面对他来到教室,老师问我们去干什么了,她抢先回答说,我忘带书了,胆子小,让他陪我借,这怨我,不怨她。
下课铃响了,我下了好大的决心才跟他说出了一句我憋在心中的话,你愿我吗?她愣了一下,过了许久才微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胆小的时候怎么能怨你呢?我觉得他的微笑是如此灿烂,照亮了我们内心欢快悦耳的上课铃响起来了,我的心也随之跳动起来,暖洋洋的。
温暖是一种良剂,是一种人间最美的风采。其实只要我们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温暖在我身边,温暖在你身边,温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让我们感受温暖的同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把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甚至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央视《温暖帮扶路》节目观后感4
一股暖流从我心里流出,流向这片暖暖的冬天,让我猛然醒悟,原来,寒冬也是温暖人心的。
初次看到他是在冬日的街上。他是一名拾荒者,身旁装满瓶瓶罐罐的蛇皮袋一如既往地彰显着他的身份。破旧单薄的衣物遮住了他瘦小的身躯,却抵挡不住寒流的来袭。寒风侵蚀着他的身体,瑟缩用在此刻的他恰如其分。他显得有些落寞,我有种莫名的难过。
或许寒风已从外表冻住了他的血液,他只能无助的在街道旁无奈地踱步,用残余的体温存住他心中的热量。但我知道,狰狞的寒冷并不是这种小范围的运动便可抵御。寒冷,依旧存在,刺骨感并未消失。
刚想离开这条街,却被一位服务员的举动给骤然停止。她向那位拾荒者招了招手,用意不言而喻,让他到店里暂避寒冷。也许被服务员这种突如其来的好意给吓住了,他显得犹豫不决。但在服务员的一再招手下,将信将疑的他终究还是迈着缓慢的步伐走了进去。
刚进店中的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服务员及其热情地招待他坐下,并且给他倒了一杯水,轻轻地说道:“您先在这呆一会,如若没事等身体暖和了再走也不迟。”说罢,她转身离去,继续照顾她的生意。拾荒者什么也没说,可他的脸上却充斥着不可思议的惊讶,一双眼睛直盯着手中的水杯,热气迷住了他的视线。他的手有些轻微颤抖,惊讶感迟迟没有消散,当这惊讶的背后却掩盖着他感激的心。激动,已经不能准确的形容。
他的表情使我一目了然。我断定,那杯热气腾腾却又平淡无味的热水正一点点温暖着他的心灵,解封着他冰冻的血液。等到血液重回心中,暖意,在两人心中同时升起。
寒风,依旧吹着。当再也无法吹进我的心中。那股暖流不知何时在我心里摇曳,浸润着我的血液,温暖着我的心灵。温暖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位服务员散发着暖意的热情,正在一点一点氤氲在空中,随风而去,把这份温暖传向远方。我想,或许那位拾荒者也有这不约而同的感受吧。抬头望天,阳光从密布之云中穿透,洒下熠熠光辉,照耀大地,与温暖一般,无限传递。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会永远埋藏这份温暖,铭记这次久违的暖冬与我生命之永恒。
央视《温暖帮扶路》节目观后感5
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唯一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如果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央视2022《温暖帮扶路》节目观后感(精选)相关文章:
★ 奋斗新征程2022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