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10篇

翠翠0分享

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篇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愿变成一条小鱼,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暑假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喜欢的是《故宫里的博物学》这套书。

这是一套彩印精装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它里面的图文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的眼睛一分钟都舍不得离开,以至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这套书分为三本,第一本是关于“兽”的。这一本书分成三个篇章,里面讲了很多我看也没看到过甚至听也没听说过的动物,有麒麟、白泽、罴……我拿着字典,一边看书一边查字典,因而也认识了很多的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麒麟。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它?因为它长得像鹿,头上有一只角,脚上有马蹄,还有一条像扫把的尾巴。它还是四灵之兽。你知道什么是四灵吗?就是麒麟、龙、凤、龟。我想,它能当上四灵之首一定非常厉害,而且它是吉祥的象征。

第二本书是关于“海错”的。这一本分为七个篇章。里面讲了很多我不认识的海错,有印鱼、河豚、人鱼、跳鱼……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神龙。神龙我们又叫它龙,是四灵中的老二。龙的样子非常奇怪,头像骆驼,角像鹿,眼像兔子,耳朵像牛,颈像蛇,腹像蜃,鳞片像鲤鱼,爪像鹰,掌像虎。我喜欢它的的原因是:我属龙。而且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没想到我的生肖是这么厉害的。我想,我一定要刻苦学习,练好本领,成为一条真正的“龙”。

第三本是关于“鸟”的。这本书分为六个篇章。我在里面认识了很多鸟,有白鹇、洋鸡、北翠、白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锦鸡。公锦鸡的羽毛非常鲜艳,有红、黄、蓝、绿、棕、黑六种颜色。但是母锦鸡不太美,只有灰白两色。告诉你们一个秘密,锦鸡又叫凤凰,是四灵的老三。

我非常喜欢这套书,因为它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愿我这条小鱼继续吸取知识海洋里的养分,变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鱼。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篇2

提起“海错”这个词,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海错”是中国古代对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与海产品的简称。当初看到《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这本书时,一下子就被封面上的图案吸引了,有肚子鼓鼓的河豚,有长着“翅膀”的鹅毛鱼,有长得像小雨伞一样的?鱼……翻开书本,里面的内容也是精彩绝伦。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画师聂璜先生。聂璜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还能够细致观察,实地亲测,推敲辨析,再加上画技娴熟,因此,他所绘制的《清宫海错图》能在当时脱颖而出。

《清宫海错图》所描绘的生物物种有三百余种,既有百姓常见、易见的生物,也有进贡用于御膳的珍贵种类,还有难见或是神话传说中的奇鱼、异鱼。对每一海洋生物的介绍,不仅具有科普的一方面,而且更注重人文知识的浸润。

古人爱吃鲈鱼,还留下了不少传世诗篇。鲈鱼此篇就引用了诗人李白《秋下荆门》一诗中的后一句:“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此地无银三百两,想吃鲈鱼的心思显露无疑。相比之下,范仲淹直截了当地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我们再来瞧瞧平时常见的墨鱼在聂璜大师的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吧。“乌贼身有墨囊,形如算袋,有两触腕极长。遇风则‘下碇’。遇险境,喷出墨汁,逃之夭夭。”哇!这描绘得可真传神呀,把墨囊比作算袋,古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据说,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呢!乌贼又叫墨鱼,相传,秦始皇巡游到东海之滨时,看到河清海晏的盛景,一时兴起,大手一挥,一不小心把装有墨、砚的算袋抛入了海里。谁料,这些算袋入海后竟化成了乌贼。算袋化作乌贼后,其形未变,所以有一些渔民把乌贼叫做“墨斗鱼”。除了乌贼这些常见的物种,那些十分罕见的物种,或是在神话里的奇物,在《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都有详细的记载哦!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以标本式构图,尽可能地展现了海洋世界的丰富多彩,聂璜先生笔下的“海错”或憨萌可爱,或张扬凶恶,或丑陋夸张,无不让人印象深刻,他还用简洁、诙谐的语言,将画中生物的来龙去脉做了说明,既有说赞,又有考辨,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在了解海洋生物故事的同时,又有助于阅读和学习古文,还可以从博物学视角,从历史、民俗、动物、神话等方面,了解背后的神话传说、文化渊源、历史演变、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性等。希望这本图书能成为我们打开博物学这扇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伴随我们上天、入地、探海,带我们走进妙趣横生的博物学世界。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这本书拥有不少精美的图片,还有从原稿上拍摄下的图片,我非常喜欢。

书里面记载了不少现实存在的和古人想象的海洋生物。我认为其中最厉害的是被古人称作为“潜龙鲨”的中华鲟了。中华鲟是一种洄游型鱼类,它们世代都生于长江,长于大海,一辈子不到十年能游数千公里。我爸爸的车五年才开一万公里呢,这可真让我为之佩服。我认为我应该向它们学习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

提到了中华鲟,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古人想象出得一种动物—“鹿鱼化鹿”了。据说“鹿鱼化鹿”的原型“鹿鲨”会在大雾弥漫的时候跃出海面,变成鹿。我很想知道古人为什么会蹦出这么奇怪的想法,难道“鹿鲨”真的存在过吗?这还是个迷。

我认为这本书特别有趣,希望你也能读一读。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篇4

故宫里的博物学的作者是小海,书名又为清宫《海错图》,讲述了在古人眼中那些奇怪生物的样子。

在书中有着许许多多样子古怪,并且满口尖牙,而且性子极其凶的生物,就比如说书中的一种湾鳄,这种生物不仅仅是体型巨大,尖牙利齿,性情极其的凶狠残暴,还能够捕食鹿类等大型动物。

然而还有一种最为奇特的是一种叫鹅毛鱼的海洋生物,也叫飞鱼,它们体型狭长,背青腹白,两个胸鳍像张开的翅膀一样,所以又被称为文鳐,根据《山海经》中记载,文鳐鱼身鸟翼,苍纹白首,以夜飞,文鳐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庄稼会大丰收。

并且在书中还有两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分别是江豚和海豚,这两种动物还经常的会被人搞混,让人傻傻分不清,海逐有着长吻,身上有背鳍,但江豚却没有,脑袋是钝圆的。

江豚露出水面时总是嘴角仿佛含笑,憨厚可爱,在古人看来,江豚能够欲知风暴。由于风暴要来,气压会变低,江豚就会频繁地露出水面,就像是在迎风祷拜,渔民们称之为“拜风”。

并还有传说,说江豚是由懒妇所化,又称懒妇鱼,听说江豚油脂所做的灯油点燃后会忽明忽暗。在古人看来,如果是吃喝玩乐,那灯火灿烂明亮,如果学习劳作,纺纱织布时的灯火会昏暗不明,但这都是古人的心理作用。

书中有一种我们熟悉的动物,但是又奇怪动物,那就是鹿鲨,并且每当鹿鲨现身时,天气会说变就变,刚刚还风和日丽,随即刮起大风,海上会翻棋起几米高的大浪,出海的小渔船就如同牵线的木偶,任凭风浪摆弄,每到春夏交替之时,鹿鲨会选在大雾弥漫的清晨,逆着潮水游到海岸边,然后奋力跃出水面,企图跳到岸上,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极其凶险,因为海边竖立着大大小小的礁石,稍不留意就会遍体鳞伤,甚至会搭上性命。

鹿鲨化鹿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他们选择大雾弥漫的天气,到人迹罕至的海岸边登陆,据说,鹿鲨所化成的鹿会成群结队地在大海中穿行,长角的鹿的头上,顶着青草作为群鹿的口粮。

故宫里的博学是一本启蒙书,也是乾隆皇帝的枕边书,《海错图》画页钤有“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石渠宝笈”等玺,可见其价值。

还有着《清宫兽谱》和《清宫鸟谱》两本,都为故宫出版,让人们也能了解这神奇的大千世界,赏尽天下的奇珍异兽。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篇5

《故宫里的博物学》一书又名《清宫海错图》,是明末清初的画家聂璜绘制而成,后被收入清宫造办处。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及海产品。故宫内的清宫画工笔精细令人赞叹不已,今天,我便走入了故宫出版的《清宫海错图》这本书里,去了解作家笔下神奇的海洋生物!

书中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海洋生物与海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鳞部,介部,兽部。三大版块介绍海洋中的各种奇鱼异鱼。有平时我们生活中,餐桌上常常可以见到吃到的海鲜;也有难得一见或者极其珍贵的海洋鱼类;更有一些传说中的海洋生物。作者对所绘制的鱼图还进行了注解和说明,再配上相关鱼类的真实照片,名称等,使读者能更加清楚明白书本说介绍的鱼类。

这本书十分好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聂璜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了。譬如他笔下的蛟。虽然古人们的画都是用毛笔画出来的,但聂璜的笔触与色彩的运用也不亚于现代的画家们。碧绿的发须,流线型的身体线条,背上那精细的小圆鳞甲,那栩栩如生的表情,简直令我着迷。怪不得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张劲硕副馆长说:“故宫所藏的清宫画,工笔精巧,妙穷毫厘,呼之欲出,让人不禁赞叹不已。”

书中介绍的许许多多鱼类,海产等,可以说是清宫里的一本“海鲜”图了。其中介绍了许多品种的海产品,如鲳鱼、墨鱼子、海蜇、牡蛎等等。这些都是上等的美食,有趣的作者还写下了一些关于美食的小故事。比如墨鱼子在清末时还属于皇室贡品。一次慈禧太后感冒,什么也吃不下,多亏墨鱼子令其食欲大增。

这本书让我欣赏到了美丽的画作,了解了我们伟大祖国丰富的海洋物产,知道了与它们有关的神话故事,文化渊源等等。本书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的大门,更是启发我们青少年学习科学的一把钥匙。令我们了解许许多多海洋的知识,更激发我们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继续发扬与传承。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篇6

你一定知道乾隆皇帝吧。你觉得乾隆皇帝见过大海吗?有人说他是皇帝,一定见过;有人说也不一定,那时候海离古人很遥远。皇帝虽执掌万里江山,却不一定能事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也渴望了解这神奇的大千世界,赏尽天下的奇珍异兽。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谁也不知道。但不管乾隆皇帝有没有真的见过大海,他对海洋可是了解很多呢!答案就在清代皇家珍藏的“海底总动员”——《海错图》。

“海错图”是什么呢?“海错”源自《尚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其实是古时候鱼类和水产的统称,《海错图》则是记载着海错的图谱,也是聂璜唯一存世的作品。我最近读的《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就是在《海错图》基础上重新编著的。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便深深地被它吸引。读完以后,我更是爱不释手。这本书图文精美,简单易读,字里行间还洋溢着古色古香,难怪《海错图》被誉为乾隆皇帝的枕边书。乾隆皇帝还经常把这本书念给他的孩子们听,希望孩子们能学到更多自然知识,它也深受皇子皇孙的喜爱。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从《海错图》中甄选了四十种动物,有可以在水面滑翔的鹅毛鱼,有成双成对的比目鱼,还有闻名天下的神兽龙。有晶莹剔透的海月,有背着坚硬外壳的玳瑁,还有三尾八足的大神龟……除了这些海产品,我一看,还有好多奇特的海洋生物,别说有没有见过它们了,我连字都不认识!什么鲻鱼、鳓鱼、鼍、鼋……一窍不通,字典都快要翻破了!实在怀疑自己没文化。好在除了原图,书中还配了说明文字。

整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物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不仅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更蕴含了古人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以及融合神话传说事的丰富想象力。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海市蜃楼》。刚看到题目时,我想,这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吗?为什么是海错呢?看了文章后,我明白了。古代人认为海市蜃楼是一种名为蜃的大蛤吐出的雾气所化而成。这真是奇妙的想象,我可真佩服那些脑洞大开的古人啊!

美人鱼是真实存在的吗?书中介绍的人鱼是一种形似人的鱼,它长着四只脚,叫声如婴儿啼哭。不禁让我想起了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鱼。后来我才明白海里并没有美人鱼,我们说的美人鱼其实是儒艮。它们前肢鳍状,后肢退化,尾巴是扁平鳍状。时常用前肢拥抱幼仔,就像人抱着婴儿。

书中的《鹿与化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介绍了海中生活的一种能兴风作浪的鱼-鹿鲨。在春夏交替之际,鹿鲨会跳上岸边变身成鹿。鱼能变鹿?鲨能变虎?

在《海错图》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待证实。原来是作者凭古书记载、实物写生和渔民口述来交叉印证,虽然和现代的真实情况有出入,但是在当时来说已经很牛了,仿佛为大家打开新世界大门,为人们鲜活的记录了时人对这些海洋生物的看法。

“一个一个梦飞出了天窗,一次一次想穿梭旧时光……带着光,跟我飞翔,感受风的速度在耳边呼啸远方……”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从盘古开天地到后羿射日,从精卫填海到嫦娥奔月,从砖木取火到神农尝百草,人类因为有了好奇心,所以才有了梦想。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才有了科技的快速飞跃。因为有了时代的飞跃,才有了我们如今的便捷生活。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从灯泡到扫地机器人,从微信到人脸识别,人类,为了社会进步和生活,总是不断扩大活动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一切事物。

这本书就像打开博物学这扇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伴随着我们上天、入地、探海,带着我们走进妙趣横生的博物学世界,保持我们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刺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好奇心。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篇7

乍一眼看到“海错图”字样,我以为是古人画错了的海洋图。其实,“海错”是中国古人对海底生物的统称。《清宫海错图》是古代名副其实的海洋动物档案,它记载着或奇形怪状、或家喻户晓的各种鱼类和一些古人想象出来的海洋动物。

这本书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充分表达了古人对海洋世界的向往。这本书画风夸张、用色大胆,放大了每种动物的特点,让其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让我们一起跟着《清宫海错图》开始一场有趣而神奇的大冒险吧。

海错图中有些动物是人们奇思妙想的产物。比如说龙,它是许多动物的结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它代表着皇权,所以皇帝的生活用品上基本都有龙的图案,因此也赋予了龙高贵神圣的形象。海错图中还有些动物是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河豚,比如说“但爱鲈鱼美”里的鲈鱼,还有带鱼、鲳鱼、鳄鱼、比目鱼……

海错图中有些动物是含有深刻寓意的。看那边,好家伙,眼睛冒着红光,背着一个墨绿色的形如簸箕的壳,有一米多长,最奇特的是竟有八足三尾。猜猜它是什么呢?那是三尾八足神龟。再看这边,来了一个“海和尚”。它顶着个光头,驼着背,黑黢黢的,四足布满深深的皱纹,人首鳖身,怎么看都觉得怪。这就是海错图中记载的棱皮龟,体型最大的海龟。因为龟可以长命百岁,象征着长寿,人们常将龟与鹤齐称,如“龟鹤延年”“龟鹤齐龄”,以此寄托对长寿的向往。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各种海洋生物,还介绍了许多神话动物,记录了古人对海底世界的理解。虽然有些来自民间,但最主要是给皇帝看的。以前,连皇帝都不能详细准确地认识海洋生物,而现在,我们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博物馆、各种书籍了解海洋生物的科学知识。科技是多么神奇的力量啊!让我们一起去更广阔的世界遨游吧!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篇8

《故宫里的博物学之兽谱》,讲了各种各样神奇的兽。兽分三种,第一种:神兽;第二种:普通兽;第三种:异国兽。但这么多的兽,却有一半都不是真的,而是传说。可是我却从中获得了很多真实的历史知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可怕的,是戎宣王尸,它的下半身是白马的样子,上半身没有头,想想就可怕。上面记载说它是死而复生的,看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不过怕归怕,好奇心还是驱使我去看去了解神奇的兽世界。

在这本书里,也有最好笑的,那就是猩猩,就是现在在动物园里吃水果的猩猩。在古人眼里,猩猩是个爱喝酒、爱穿鞋子,味道鲜美的食物,所以,古人们就会把鞋子绑在一起,再准备几坛酒,等猩猩上钩。但是,猩猩也不傻,知道这是圈套,所以,会把那人连同祖先都骂一遍再走,但好像又放不下,最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跑了过去,上钩了。看得我哈哈大笑。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不是光看外表的,比如:窫窳,是一个长着马身子和一个猴头的动物,看起来很温顺,但实际是个吃人的危险动物,还好那只是个传说。

看了这些神兽,让我想起了京杭大运河拱宸桥下的那四只神兽——趴蝮。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趴在拱宸桥上往下看桥下的趴蝮。那时候还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的样子像龙。后来慢慢长大,我去查了资料,才知道它叫趴蝮。传说,趴蝮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因为趴蝮的祖先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运河1000年。获得自由后,人们为了纪念它,所以用石头造了一只趴蝮,防止洪水侵袭。以后,人们就把它当作守护桥梁的吉祥物,寓意四方平安。

看了《故宫里的博物学之兽谱》这本书,我不由得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智慧,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是祖国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颗星星。

故宫里的博物学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海底两万里的优秀学生读后感10篇

海底两万里的小学读后感10篇

瓦尔登湖优秀学生读后感10篇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10篇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10篇

《坐井观天》读后感和启示100字10篇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10篇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四年级读后感10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10篇

    3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