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范文10篇,供大家参考。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待决囚徒维克多·弗兰克尔先生。他通过那段非人的经历,找出生命绝处逢生的意义,把炼狱般的痛苦谱写成爱与希望的乐章。不过200余页的小开本,是弗兰克尔生命的奉献,字字闪烁着人类大师的智慧,句句能够触动人类的灵魂。
一口气读完此书后便开始摘抄,抄写了近40页读书笔记仍不舍得搁笔,恨不得抄完整本书。真心觉得每个人都值得读读此书,可能你我的收获并不相同,但是,相信看完此书你一定会有收获,收获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力量。
在阅读此书前已经多次听说过弗兰克尔,我一直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能够在集中营里得以侥幸生存?
在集中营里生存下来的人是二十八分之一,不足4%!而存活下来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囚头,就是同为囚徒却被挑选负责看管囚徒的人,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狱前更好,而这些人的残忍甚至超过了看守。作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烧炉吞噬,很多人身染恶疾丧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无力支撑自己活下去,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能够生存下来,确实有太多侥幸。作者在回顾集中营生活时,也细数了哪些命悬一线的事情,读来印象特别深的有四次侥幸。
侥幸之一:挺直腰板救了他的命。在到达集中营后从火车上下来,囚犯们便被分成左右两路,在囚犯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党卫军凭感觉挑选相对年轻力壮的人,右侧一路去劳动,而左侧一路直接去了焚烧炉。因为怕党卫军查出自己身上藏匿的背包,作者使劲挺直了腰板,恰恰是这个动作救了他一命,之前正在犹豫的党卫军军官最终确定让他进入了右侧的队伍。
侥幸之二:倾听博得了囚头的好感。在去往工地干活的路途中,作者认真地倾听了大囚头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烦恼。作者以专业的视角对他的性格进行了诊断,并给与他基于精神疗法的建议,以此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博得了他的感激。在生活中得到了大囚头的不少关照,比如可以睡在前五排,可以逃过恐怖任务,甚至能够得到一碗有豌豆的汤,这都有助于作者保全自己的生命。可见有一技之长关键的时候能救命。
侥幸之三:顺其自然让其逃脱了死神。运送病号去休息营往往是去了焚尸炉,当作者被安排执行这样的任务后,担任主任医生的狱友要帮他换下来,这样做意味着有人替他送命。作者不希望这样做,希望一切都顺其自然,哪怕是赴死。他跟朋友们认真做了告别,给家人留下了遗言。但幸运的是,这次运送真的是去了休息营,而留在原集中营的狱友们却因为饥荒几乎全部丧生。
侥幸之四:解放的前一晚被死神遗忘。被解放的前一天,国际红十字会赶到集中营,囚犯们终于盼到了解放。党卫军一下子变得那么友好,还安排卡车要把他们送往瑞士交换战俘,犯人们开心地坐上了卡车,奔向自由。而作者和其他几个人却被遗忘,没能挤上离开的卡车,绝望的几个人在集中营度过了最后一夜。过后才知道,命运跟犯人们又开了个玩笑,坐上卡车的狱友全部被纳粹焚烧,作者再次侥幸与死神擦肩而过。
作者遭遇的侥幸是能够生存的必要和前提条件,但要想活下来,最重要的自身有爱、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义。
对妻子的爱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撑。不管经受身体的疼痛还是看守的折磨,不管是在清晨的霞光中,还是在漆黑的冬夜,作者始终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思想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想象中妻子会回应他的话,让他真切感悟到: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
艺术和幽默给生命注入了活力。在作者妻子24岁生日那天深夜,一曲小提琴奏出的舞曲,将昏睡中的作者唤醒,唤醒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他的灵魂。除此之外,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幽默能够减轻了磨难带来的伤害,使人漠视困苦,超脱于悲惨境遇。可能有人觉得在集中营还能有幽默?作者通过他的经历和视角,给我们呈现了有价值的幽默。作者与狱友约定,每天都要给对方编至少一个好笑的故事。比如,预测人们离开集中营后的一次聚餐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在女主人分汤的时候央求女主人能否“从锅底给舀一勺”。作者通过这些自编的幽默故事让自己保持了快乐起来的能力。
感恩冲淡了痛苦的浓度。在充满磨难的集中营有何恩可感?正因为生活中充满痛苦,所以一件很琐屑的小事也会给囚犯们带来快乐,甚至是人生极大的快乐。作者记录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转往另一个集中营的经历:在转往其它集中营的火车上,有人发现火车正在去往毛特豪斯集中营的桥上,这是个死亡集中营,但是火车并未停靠而是直奔达豪集中营,一个没有“炉子”的集中营,囚犯们因此在车厢里跳起欢乐的舞蹈。还有一个场面是人们在挂着冰柱的棚屋里捉虱子,因为灯还亮着,人们就感激不尽。
生命的意义给了他挑战的力量。作者在被关押期间,一直在思考如何从磨难中获得的意义,经常想象给学生们介绍囚犯心理学,也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救助过狱友。当他的《医生与灵魂:意义疗法导论》手稿被没收后,重写这本书的渴望帮其战胜了各种极限磨难。作者确信,在巴伐利亚集中营那漆黑的狱中重写那部被没收的书,帮他避免了伤寒热可能带来的心血管衰竭的危险。
作者并未过多着墨于磨难,但我们透过作者的片段回忆,依然能感受到磨难的触目惊心,而作者居然能够在这样的磨难中保留自己选择的权力,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要是将一定数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于饥饿状态,随着饥饿的加剧,他们所有的个人差别都会泯灭,取而代之的将是相同的饥饿表情。” 弗洛伊德没有亲身感受集中营的生活。他的主题都集中在维多利亚风格的松软沙发上,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亲身经历的奥斯维辛肮脏的集中营里回复个体的差别并没有泯灭,相反,人们的差异性变得更大。大家谁也不想掩饰什么,不管是猪猡还是圣人。
体会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悲剧三位一体的第三个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为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时刻都不会再重复。那么,生命的这种短暂性难道不是使我们尽量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吗?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个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最后,面对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这就是我想践行的全部意义和支点!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
本想起个合适的主标题,却没有找到。书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出版社把这本书的上架建议归为“心灵、励志”。
朋友送给我这本书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直到前些天才读它。不免觉得应该早点翻看,可现在依然不晚。这本书至今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达到1200万册。我读的这本已是国内20____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这些足以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写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荐给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个人都有黑暗时刻,愿我们都能在那时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亮。
书在开始的时候这样介绍作者——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学专业上的“意义疗法”,而第一部分的内容占了全书的70%页面。在我看来,那70%的经历本就是一种“心理治疗”,第二部分的“方法论”只是让此书锦上添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思考,苦与乐应该只是相对的。苦,是没有下限的。你感觉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为总有比我们还苦的人,我们自己也总会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极限的苦。书中第一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情景,受尽牢狱之灾的人们终获自由,可当有人问他们是否高兴的时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说,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这是一个痛苦的结束,与另一个痛苦的开始,尽管这个痛苦是在重获自由之后。而苦的对面,是乐。乐应该是有上限的,或者说,乐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平静。就像书中所说:对于回家的犯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们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与别人比较的心理,也经常看到别人身上的比较现象。如果把比较分为两种,一种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种是比谁更惨。向上的攀比多为让别人认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为获得别人的同情,后一种现象似乎更常见。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片段,为了进入华府当佣人比谁更惨。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是感觉自己更惨了,带着一种悲观情绪循环往复。如果真的需要比较的话,集中营的那种生活,不,那不应该被称为生活,那种状态应该是人类所经历的极端之一。而弗兰克尔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极端的恶劣处境中,“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将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没有平的,也没有直的。苦难与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过。书中集中营的经历,其实不过是一段人生缩影。对于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压倒。而这时——“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在最绝望的时候,告诉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由此想到,书中说,集中营有一条严格的规定,禁止抢救企图自杀的人……
书的第二部分讲述“意义疗法”。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最好的例证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义”那一小节的文章里做了标记。作者说,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一辈子很长,随时都是挑战,每种挑战都是一个意义,生命的意义实际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断颠覆。所以,作者的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书中继续阐述了“爱之意义”、“苦难之意义”、“超级意义”等内容,不再描述。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内容都对我们有用。而是某一章节,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话,能让你读到此处时眼前一亮!最后,还是想分享几句印象深刻的话语作为结束:
活出生命的意义里的名句摘抄:
1、“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2、“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3、“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4
很多东西是没有看懂的,这本书是需要不断的翻阅吧。不过有两点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负责任的,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为人父母的责任等等你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担当的和在各个角色所享受的乐趣,都应该是你活着的意义。但是,如果是一个智障人士或精神异常(天生或后天的),他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责任,难道他们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吗,还是说讨论的仅限于可以正常思维的人呢?
二是经历苦难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比如作者从集中营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义,就像跑步(当然这不能叫做苦难)当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双腿发酸时,脑袋里其实想的只有怎么坚持下去,怎样提高1秒的速度,怎样多100米,不断的坚持突破,你会发现大汗淋漓后的舒畅,突然发现原来跑步如此的快乐,慢慢的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喔,这就是跑步的意义,大概可能弗兰克尔就是这样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对于各类痛苦和不适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来越舒适的条件让更多的人忘记了苦难的模样,生命的意义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满足。So,活着的意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尔,以他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苦难与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提出了心理学上的“着眼于未来”的意义疗法。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育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面对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极,决定权在你手中,决定的不同,也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与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后不但活着逃出了魔掌,变不利为有利。“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它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气,会导致死亡”。环境对人有影响,但最终都是自主决策的结果。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就是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最重要的是:即使出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痛苦如果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这就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比如,失业不等于没用,没用不等于生活没有意义。冷漠、迟钝、对任何事物都不关心,囚徒的状况,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只能慢慢培养。”“存在之虚主要表现的是厌倦,这比焦虑带来的问题要来的多,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更加努力的去改变这种焦虑感,而厌倦就不同了,表现出来的是消极的情绪。”
珍惜并享受生活提供给你的各种际遇吧,Let it go free.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
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我们赋予他什么意义,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意义。由于个体的不同,我们无法定义某一种价值观就是最优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会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构成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
苦难我们无法选择,但如何面对苦难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我们面对疫情一样,疫情是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对疫情,是抱怨还是积极面对?选择权在我们手中,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创立了意义疗法,他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追求真善美或爱上某个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7
也许我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同样也问过自己。我有时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尤其在最痛苦的时候,感觉一切都似乎和我没多大关系。现实的残酷,理想的美好,反差之大让人难以承受。
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曾经看过的一部影片映入眼前《穿着条纹睡觉的男孩》。德国对犹太人的残害,让自己为他们这样的行为而感到愤恨。
这本书先从集中营的经历讲起。不可置疑的是:没有真正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是无法真正感受在集中营里的痛苦。每天吃不饱却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活,而他们却以还能继续从事着这样繁重的劳动而感到庆幸。那种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殴打,面临死亡的日子让人无法去想象,人的精神生活是多么倍受摧残,读后感《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他们面对遥遥无期的痛苦日子,有多少人能不绝望?
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意志坚定的人。维克多?弗兰克尔就是其中一个。他写的这本书激励了很多人,也可以说救了很多人。
当人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能勇敢地活下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美好,为何还有那么多轻生的人?也许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知道比自己痛苦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却仍然坚定不移地活着。为什么自己却不能做到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不断地赋予,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更多更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应该对生活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运算,而不是总在做减法算式。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成功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决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努力和坚持,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做一个始终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并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积极的工作,可能他感觉不到自己的意义所在,但他的意义确实存在,社会的美好是由各个层面的劳动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那只是一种感觉,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为社会贡献了一点力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8
最近一直在很认真的读书,因为觉得生活的很虚无,毫无意义,希望在书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看到推荐里有写到这本书可以帮助那些迷茫的人,于是就买了一本,用了三天总算把它读完啦。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会读书,总之是没有从这本书里得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一本好书,它一语中的的指出了现在人感觉生活毫无意义的缘由——存在之虚无。
由于传统的改变,现在没有可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于是就没有了方向, 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要怎样做,工作了一周之后,周末的无所事事,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要摆脱这种虚无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生命的意义。
而找到生命的意义的方式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努力达成吗?弗兰克尔认为显然不是,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动力,人类存在之本质是负责任。生命的意义没办法用一句话概括,也没有所谓的葵花宝典,它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而不同,就像下棋,你没办法说那一步是好的,在没开始之前可以说没有一步是好的,又像作者那样,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在毫无人性的条件下,下一刻都不知道自己将身在何处,是否还会活着,没有计划,没有方向和目标,可是弗兰克尔还是努力的活了下来,支撑他的就是他的责任:自己的家人和未竟的事业。
弗兰克尔说发现生命的意义可以用三种方式: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就是成就或者成功。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就是要爱莫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对于第一种应该很好理解,因为这是普遍所认同的生命的意义:取得的成功,不管是从财富上还是从名誉地位上。对于第二种完全是从个体角度来看,也许就因为有某个人的爱或者是爱着莫个人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第三种并不是鼓吹大家要找苦难去承受,那样叫自虐,相反而应该自动的创造条件远离苦难,只是很多时候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在面对困难时应该采取的为积极的态度,即悲剧的乐观主义,在苦难面前升华自己。
现在有太多人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全然归结为第一种,而取得自己预期效果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人取得了在外人眼里的成功,还是会有莫名的空虚与烦躁不安。
读完后在翻阅这本书,虽然自己似懂非懂,但是感觉是句句真言,只是自己的思想还没有到那个层次,还没办法理解其深层次的意思,后面有时间还会在读一遍,希望下次可以由更多的收货,虽然不相信读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相信读一本书可以点透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疑惑,以下几句摘自本书,
1、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和环境的限定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
2、自由是人的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的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3、人最终决定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4、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5、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9
活出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到:没有一个医生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每个人生命的任务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是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挂历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星期日神经官能症”----人们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内容,其内心的空虚感凸显出来。同时虚无还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伪装出现。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包括追求权力之最原始的形态即金钱)得到替补性代偿。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不光我们的经历,还有我们的行动和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苦难都不会消失。尽管它们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可以使它们存留在世上。“曾经是”也是一种“是”,甚至更为确定。
人在登山遇险的关键时刻,只会有一种感觉,即好奇。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
适合所有人的书,强烈推荐。
再现人类史上极端的一种经历和体验,让我们不但感受到纳粹的恶,也会体会到人类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有保持尊严的自由,哪怕活着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死,不会饿死或者累死病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满怀责任心去回答生命的问题,去实践和行动。瞬间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通过行动而固化下来。
我们应该听从书里的建议,对待每一天应该像第二次去选择,我们普通下棋的人,每落一个子,想到后面的N种情况,然后反过来决定该怎么落子。同样,我们应该不停的用80岁的自己,五十岁的自己,三年后的自己,三个月后的自己来观察当下,自己联想个上帝之眼出来,于是便可以从容应对,不虚无,不焦虑,不狭隘,不悔恨,不嫉妒,不贪婪,不沉沦,不鸡毛蒜皮,不得意忘形,不声色犀利,不萎靡不振。
我们会拥抱时间,从事业或者家庭责任中挑战自己的高度,从兴趣爱好中寻找大自然或者技能极限的美妙,从帮助他人中过去幸福快乐,从不可避免的疾病和苦难中检验自己意志力的坚强和内心的自由。
不喜欢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感觉更像消极,为了解释而解释。喜欢“高度心理学”或者因为我们阅读和婴儿期幸福的体验,让我成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生命有太多种可能性,哪有时间虚无呢?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