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读后感(9篇)
管理的实践(珍藏版)》是第一部从实际执行层面立论的管理学书籍。第一部兼顾管理现有企业和创新未来企业的著作。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管理的实践》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1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仅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企业透过不断的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专业和科学,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一句目标业绩和职责进行的管理。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是业绩和成就。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仅有职责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于所承担的职责。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维度在于时间。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用心,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理解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透过职位建立地位,期望公平做事有好处;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我目标的工具。”所以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此刻和未来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一本优秀的著作哇不尽的宝藏,能够陪伴人的终生。有所得在于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于发现自我的误解与错误,在于能够明确自我未来道路的方向!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2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既管理企业,又管理管理者,同时也管理员工和工作的企业行为。在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我对管理管理者这一部分中被视为“管理哲学”的“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感受最深。德鲁克指出:“企业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唯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原则,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他还认为:“由于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可将企业的客观需求转变为个人的目标,所以能确保经营绩效。”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向组织目标。
目标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强制式的管理,管理者的工作动机不再是因为别人的命令或说服,而是因为他自身的任务必须到达这样的目标,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职责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及内驱力。管理者不再只是听命行事,而是自我决定必须这么做。我们在实际管理中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压力”和“危机”进行管理,短期内也许会收到必须的效果,但压力消失后往往又会回到原先的状态,压力不是完成目标的根本方法。在迎接集团的各类检查中,酒店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如若没有从根本上认同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和品牌文化,没有建立起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未能领悟到作为集团下属企业,各级管理者的工作任务理应到达集团标准要求等核心理念,那么迫于压力和危机的被动检查之后,必定又是老方一帖,工作无法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笔者认为在实现从目标管理到自我控制的转变中,构建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及共同愿景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宣贯力度。大家必须听过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显然,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第一个石匠“以一天的劳力换取合理的报酬”,但他不是管理者,也永远不会成为管理者;第二个石匠只关心自我的专业,强调和追求专业水准并把职能性工作本身当成目的,只关心自我的专业领域,没有根据部门对企业的贡献来评估自我的绩效,没有将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必然导致每个部门各自为政,致力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不能建立公司的事业。所以,我们必须教导我们的员工,让每个人在做“砌砖”工作时都认识到自我是在为共同的愿景——“建造一座大教堂”而努力。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的工作是要为整体绩效负责,每个人都应坚持不懈地将共同目标作为自我努力的方向。每位管理者都应当根据企业的整体目标来制定自我明确的目标,并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所管辖单位应当到达的绩效、贡献。德鲁克说道:“管理者的目标
是为整体绩效负责。”即使领导者也概莫能外。正如柳传志所言:“领导者是一条线,团队成员是珍珠,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要想成为线,你就要坚韧、耐磨、承压、因势而变,将荣光献给团队”。
我认为做好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有鉴于目前集团连锁化的快速发展现状,为了确保集团品牌文化的一致性,提议每年可在集团层面举办多期集团品牌文化推广资格认证班,下属企业选派培训经理参训,取得专项培训资格证书,并根据集团制定的品牌文化,推广统一教案和辅助音像图片资料进行常年性的培训宣传,确保集团的品牌文化和核心理念不走样,以此强化集团每位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对集团品牌文化及共同目标的认同,直至自动自发地贯彻执行;其次,每位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上级单位的目标需求有所贡献,以达成上级的目标,并据此计划和发展出自我的工作目标;其三,管理者对企业的职责。我们必须分析自我单位的任务,清楚界定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才能到达目标,结合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上下通力合作;其四,对于下属管理者应负的职责。帮忙下属了解上级的要求并明确工作目标,最终达成目标。这就涉及到上对下的关系,我想“协助”将是最贴切的字眼,成为下属的“助手”。上级的职责是尽一切力量,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思维,信任下属,帮忙他们达成目标。管理者要善于授权,充分信任下属,让他自动自主地开展工作,并勇于承担职责,管理者担当支持者、辅导员的主角。管理者的愿景不仅仅应
当向上看,视企业为整体,同样也应当向下负责,向他所领导的团队中的管理者负责;最终,管理者自我控制。从自我控制的角度来说,德鲁克提出了可经过测评工具、正确使用报告、程序和表格等方式,并坚持在最低简化限度,以此提高工作成效。自我控制除了应掌握一种有效的方法外,还必须紧紧围绕目标管理,培育自我强有力的执行本事。
20__年,上海浦西开元大酒店作为一家开业1年多的连锁酒店,为实行“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管理实践,全年度持续开展了“微笑礼仪,真情问候”活动。如何持续提高员工的服务热情度,让他们脸上始终能洋溢着热情笑的容,满怀工作活力,使客人能随时随地感受到全体员工“迎面而来”的真诚与热情,从而提高酒店核心竞争优势,是我对服务品质时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员工的微笑礼仪关乎客人的感受、评价及对酒店的第一印象,这些对一家新开的酒店尤为重要。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要求全体员工长期坚持实为不易。作为集团的一家连锁酒店,还必须让员工内心领悟“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的故事内涵,意识到自我是在为集团的共同愿景“建造一座大教堂”——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型连锁酒店集团,为弘扬开元集团“人性品质,真挚关爱”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开元优质服务品牌而努力。在具体操作上,首先,有鉴于“品牌有形,文化是魂”,我们重视各类培训,尤其在新员工培训中加强有关开元集团品牌文化的培训宣传力度,要求人人掌握;其次,酒店中高层人员深入各部门、各班组进行此次活动的目标管理、岗位现场情景再现培训;再次,开展宾客参与的“微笑大使”评选,营造共同参与的互动氛围;最终,我们还开展“笑脸迎宾”
活动,经过全员佩戴“笑脸牌”,加强员工现场工作服务时的自我心理暗示作用,进行服务气氛的宣染与营造。胸前佩戴的笑脸牌,时时提示员工要加强自我控制与管理,遇见客人应像笑脸牌展示的那样,嘴角上扬,微笑迎宾,令客愉悦;同时,同事间触目可视的笑脸牌也给大家带来欢乐工作的好心境,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此项活动举措得到了宾客们的一致好评,为打造浦西开元大酒店“亲情贴心”的服务特色,体现集团“开元关怀”的服务精神而增光添彩。20__年,酒店相继成为上海星空卫视台、浙江卫视台及东方卫台倾力打造的“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重大娱乐节目活动的指定接待酒店;近日,酒店在第五届中国会议经济与会议酒店发展大会上荣获“20__年度最贴心服务会议酒店“称号。我想这也许正是对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推动企业绩效提升这一管理实践的最好诠释。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的艺术”,拜读他的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我受益良多。我相信,行永远比知重要。如果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经过不断纠偏的管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地做,不断领悟,身体力行,我们必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3
自从拿到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后,一向没能系统地认真去看完,翻翻看看到此刻总算看了个大概,说实话这书对我本人来说是有点厚,所以看完后一时头脑还是混混沌沌,可是正如这本书所说的,管理学说到最终就是要付诸于实践,因为书上所说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说叫做大道理,有些还不是我所能实践到的,在于客观环境的各不相同,读完了这厚厚一本书,我也就大概了解一些就是管理其实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让企业各部分做最适合时机的事,以到达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结果。
管理的实践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各种环境下会遇见的管理问题,其管理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管理者把握住自我应负起的职责,正确平衡个人和组织的天平,准确找到公司发展的利益和员工发展的利益共同点。结合本人工作中感受颇深的是,务必让每一个公司基本员工都了解公司的意图,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与公司的目标持续一致。贯彻公司文化。虽然岗位的职责不一样,每一个人除了负担起当前职责外,还务必思考到公司整体的利益,否则你所做的部门努力就有可能对公司的整体利益产生损害。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我人生目标的工具,所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半在于自身的努力,一半在于对组织的认同,仅有在具备组织观念之后,才具有分工、程序、产品、服务、顾客等观念,应用到在平时的维护工作中才会正确地把握住事情的轻重缓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一个度、成就一个从容应对的心态。管理学的核心:职责。职责心大家都会有,但此刻有的并不代表将来还会有,如何将职责心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有个故事说明这一种状况。故事说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为天使的小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上帝给每一个想成为天使的小孩一个灯,要求就是这些人务必每一天擦拭这个灯,确保这个灯处于清洁状态。之后,上帝离开了这群小孩。开始时,大伙很是热情地对待这个灯。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上帝总是没有再次出现。大多数小孩逐渐放下了,并且不断地嘲弄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还坚持每一天擦拭他的灯。最终有一天,上帝出现了。除了小男孩的灯,所有其它的灯全是厚厚的灰尘。于是这个小男孩成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还是在那里唉声叹气:说早明白这个结果,我们也天天擦试自我的灯了。
试问:如果上帝再给这些小孩一次同样的机会,他们会怎样可能会有人坚持到底,但还会有人放下。职责,是一个很简单的.词汇。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在时间的慢慢流逝中实践下来我想很多人的工作潜力都很足够,不是事情难得让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自我对自我失去了信心、忘记了当初对上帝的承诺。
管理的实践对个人的影响:在管理管理者一节指出,每个人都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并不是谁都明白自我在做什么,三个石匠的寓言解释了什么是管理者,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统统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这个寓言也能够套用在我们代维工作中,有人问三个电联代维人员在做什么,第一个电联人回答:“我在做最好的维护人员“。第二个电联人回答:“我在为签约通信公司维护好它网络通畅“。第三个电联人回答:“我在为电联公司创造利益“。
我想我就应向第三个石匠学习,使自我的人生具有挑战性,更具有价值。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4
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如何管理好团队是每一位领导所面对的问题。SAGW质保的领导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如何打造一个不断进取、主动、协同、创新、高效的质保团队,为使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提供驱动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保驾护航。
今天,丁吉哲科与大家分享,他在读到《管理的实践》关于“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时的感悟。后续还将继续分享其他人的研读心得,请大家持续关注。
“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这是彼得德鲁克在书中阐述的重要观点。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质量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实践中才有真知,钻研中才有真相。
现阶段我们公司新能源总成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便是传统总成中不常见的缺陷,例如高振福,阶次噪音,啮合异响等。往往这类缺陷在齿轴类零件的精测报告上并无法直观的显示,但为了探求真相,我们组建了专题攻关小组,针对相关缺陷进行了装配互换试验。攻关团队在实践的拆装配对过程中慢慢理出了头绪,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遏制住了缺陷的蔓延。
分析质量问题犹如探案,侦探(管理者)必须带着自己的团队如法医(精测室)、技侦(台架工程师)、刑侦(现场质量工程师)等人员,在一线钻研探索,才能找到线索侦破案件。所以质量的管理必须务实,实践中才能真正找到质量缺陷的真相。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5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就应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经过改编完全能够应用于此刻的我们: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将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究竟就应是什么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能够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的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最终读完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仿佛自我游荡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企业中。这本书构筑了完整的“对人的管理”思想。如:1、人是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潜力的资源。德鲁克认为“人的资源――整个的人,是自然赋予的所有资源中最丰富、最有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这是因为在企业能够得到的所有资源中,认识“唯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亦即“人要贡献出什么务必由他自我决定”,只要他们愿意进行“有目标的、集中和联合的努力”,就能够“产生出真正完整的东西来”。2、务必对人进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潜力。德鲁克明确的提出“利润并不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利润不就应成为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据,他只是对企业是否起作用的一种测验”,他说道:“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所以,“经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资源――首先是人的资源中蕴含的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那么我认为,真正诠释管理的好处就要将人的机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员工的绩效,那就死定了!那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方式已经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员工的感受。同样的工作,在行政的约束下与在自动自发的工作结果
虽然是都完成任务了,但完成的综合效果完全不一样。只注重绩效的话,那会留不住优秀人才。所以,要想将公司管理的有声有色,务必关注职工的感受,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6
前一段时间读了《管理的实践》一书,让我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书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决定力,构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能够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构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建立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资料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思考,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状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用心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思考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
企业是社会的公民,服务于并丰富了社会的各种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以前经常听到推销员上非洲卖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个看到当地居民光脚行走而大呼鞋可卖的才具有经营企业的战略眼光)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透过他们产生经济成果,而企业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在成本的范畴内。
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成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务必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
德鲁克的书,与我从此一生相伴!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7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我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资料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景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职责,也是企业对自我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可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资料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所以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本事和才华供给的发挥空间,给予他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所以,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我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职责,所以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经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经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我主观本事的机会,并且让员工能够看得到自我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我的工作中能够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当有意识的为自我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我的工作进程,并以自我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我的本事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意义,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我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我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意义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我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我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8
开始拜读《管理的实践》是源于王老师的推荐和完成读书报告的目的,但读着读着,我越来越惊讶这本介绍管理学的书竟然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里面提到的好多管理的方式方法好像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本书是系统的介绍管理的书,不同于我们开得其他更加专攻某一项管理领域的课程,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书中的内容无所不包,同时又写得浅显易懂(翻译的也很好,不像《管理大未来》好多地方的翻译值得推敲),这也是我们读书是常常会产生思想共鸣的原因之一。正如译者在扉页上写的该书是“最棒的一本讲述’管理如何能够复制’的著作”。
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管理企业,德鲁克以西尔斯企业发展为例,介绍怎样去管理发展一个企业。使我们知道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而且我们不能单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或解释企业;管理管理者,以福特的衰败为例来说明企业缺乏管理者将是一灾难。因为管理者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也是企业最稀有、最昂贵、最脆弱的资源。
而管理管理者的要求是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要为管理者的职务建立适当的结构;管理员工和工作,分析IBM管理员工和工作的模式,采取合理的薪酬激励并。人力资源是在所有经济资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资源,也是最有希望提高经济效益的资源。
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确认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高管必须要尽一切努力从顾客那里获得答案,而不是试图猜测顾客的想法。
管理必须同时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
二是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
三是外在社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其次,如果想提高对管理的认识或提高管理水平,《管理的实践》现在仍然能很好的适用。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无论是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还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我们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最后,
1、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
2、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
3、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
4、如果没有适当的组织原则,管理层级只会不断增加。西方社会最古老、最庞大、也最成功的组织—天主教会,已经充分证明组织真正需要的层级可以减少到什么程度。在教皇和最底层的教区神父之间,其实只有一个层级—主教;
5、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
6。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
7、最徒劳无功的做法是为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
8、决策的先决条件是先剔除根本无法接受的行动方案。
时间关系,本次读书没能深入研读,但深感《管理的实践》是本好书,值得再读,三遍四遍亦不为多。当今管理成功的企业中到处可以看到书中提到的管理理念的影子,而书中提到的管理中的缺陷在当今企业中也不乏存在。正如德鲁克所说“管理绝不可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的确,管理不是数学公式、物理原理,它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何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对管理的准确拿捏的的确确是一门艺术。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9
该书自问世50余年来,一向颇受众多读者的追捧,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经理人和管理学者,不愧为一部“管理的圣经”,难怪有人说“如果只读一个管理作者,那就读德鲁克;如果只读一本管理著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
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半个世纪以前写的管理书籍还能有什么新意和深奥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的确,在这天看来它的资料并不深奥,但在50多年前,能够对管理有如此深刻理解和认知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一般的管理“大师”,大多专注于管理的某一领域,比如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而只有德鲁克先生视社会和企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系统、全面的来看待管理,能够说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真不愧为“管理的教父”、“大师中的大师”。正是《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使管理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当代仍在流行的许多管理思想和实践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比如: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
因篇幅所限,简单罗列一下自己感受较深的几点主要体会,与大家共享。
1、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和检验管理的唯一权威是绩效和成果。“企业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2、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职责上的差别。管理者除了完成其职责所务必拥有的职权外,没有任何别的权力。“如果一个企业未能取得应有的绩效,我们完全有理由去更换一名新的总裁,而不是去辞退员工。”
3、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因此我们务必以顾客为尊,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我们的顾客(包括潜在顾客)?”、“这些顾客在哪里?”、“他们如何购买产品和服务?”、“如何才能接触到这些顾客?”;其次,要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顾客购买的是什么?”、“顾客心目中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4、企业的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营销不仅仅仅是销售部和市场部的事情,所有部门甚至每一个员工都对营销负有职责。企业要带给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务必不断的创新。同样,创新发生在企业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和所有活动中。
5、目标管理: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务必在关键领域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务必在目标中列出应到达的可衡量的绩效,这些目标务必以到达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还要在经营成果与实现信念之间求取平衡、在当前与未来之间求取平衡。
6、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务必为企业的最终成果负责并有所贡献,因此他们的工作范围和职权应尽可能宽泛,凡是不能明确排除在外的事务都就应视为管理者的职责。
7、培养管理者:无论是培养管理者还是选拔人才,不应事先把目标盯在少数人身上,而应面向所有的人,也就是要“赛马”而不是“相马”。要尽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只有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另外,培养人是一个动态的工作,务必面向未来,为了到达企业明天的目标。
8、企业规模:企业不必须需要壮大,但务必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变得更好。规模太小肯定不行,但规模太大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9、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一般的资源只能被利用,而且不可再生;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只有“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惟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因此,管理者不要试图去“管”人,而是要设法鼓励、激励和引导人,使员工有成就感。当然,员工也务必有职责感,务必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方向。
10、员工激励: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激励员工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职责感,而非满意度。
11、领导力:领导力需要看个人资质,也需要看态度和品质。因为“管理者不只透过知识、潜力和技巧来领导员工,同时也透过愿景、勇气、职责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12、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好的文化务必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企业文化的目的,不在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透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13、企业的社会职责: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一个健康的企业不可能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务必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务必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职责。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
经典句子摘抄: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管理的本质就是自我管理”。
“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
“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
“没有目标的管理就好像飞行时只凭直觉碰运气一样,既缺乏地标、地图的引导,过去也没有飞过相同路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