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范文
傅雷家书》这是一部充满了父爱与谆谆教诲的教育的书信集,不知你们读完傅雷家书后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范文,欢迎参阅。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1
“傅雷夫妇不愧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究竟是哪一股力量推动傅雷写下万字家书?我想是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吧。不错,如果没有他的苦心指点,对大儿子的应材施教,那也就不会有如今让中国引以自豪的钢琴巨星。
子承父业是中国旧社会有史以来的规矩,傅雷明明可以逼迫傅聪做翻译,然而他不仅没有让傅聪继承他业,反而对儿子的音乐前途甚为重视。在他留学波兰,英国时,他不管自己身体的衰竭,同样废寝忘食的写信指点傅聪去拜访某一位音乐家,以及去参观博物馆。
甚至连傅聪欣赏的每一个音乐会,他都会从钢琴家到曲子做一番详细的评论,就连演奏家的小小动作,他都会为此引出相当于一封信的篇幅的讨论。傅雷不仅是儿子的良师益友,更是以一个令人啧啧称赞的好父亲的形象留在世人心中的。
在傅聪出国的十二年间,他一共写就了两百三十五封信,平均十八天就写一封,其频率也算高的。更令人敬佩的是,傅雷在书中精选的一百三十二封信中,每一封信对自己以及家中的事都是草草了之,而对傅聪及家庭却无微不至,特别是对待傅聪的健康问题,几乎有十来封信中提到让傅聪出去多接近大自然,简直不厌其烦,我想这也就是父爱的力量吧。
在傅雷身上,不仅能看到伟大的父爱。在1957至1958年间,傅雷被划上了右派分子,且已被捕入狱。为了不影响傅聪留学时的心情,傅雷夫妇始终不告诉儿子实情。单单从这一件事中就不难发现傅雷还具有强烈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精神。
如果他告诉傅聪事实,那么傅聪的心情一定会有波动,也就不能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学习,如此将来甚至可能会影响事业,辜负国人的期望。在傅聪看来,父亲说的这些话只是唠叨,乃至当成耳旁风。
俗话说得好“__者迷旁观者清”在我看来,傅雷说的句句是真言。比如他建议的理财方法:把每一天的开销记录下,月底统计对账,到年底在对账,然后制定出一个新的预算。这种方案不只可以减少比必要的开支,更能提高对未来的规划能力。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2
看了《傅雷家书》后,我的感慨颇多。也许很多人会为:只是一篇书信而已,有什么好看的?现在,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这是一部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的家书,给予现代家长很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家长就是家长,却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3
读到《傅雷家书》一九六〇年(二)篇,感触很深。
“亲爱的孩子: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你应该明白我两年来没有跟勃隆斯丹太太通信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沉默很容易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永远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能受道德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我觉得,傅雷教育孩子并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指责和批评孩子,更趋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对孩子感同身受的出发点去向傅聪提出建议,进而结合作为长者的智慧与忠告来使他更深刻的理解傅雷所教的用意。如果作为家长,虽然明白道理,拥有更多的阅历,却只是将做人之道强行灌输给孩子,棍棒教育只会让孩子对其产生“不要做”的畏惧,而非理解“应该做”的依据,他在你不监管他时还会“明知故犯”的。“知”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有可能“犯”。傅雷的育子之道,好在它贴近孩子,也不离根本。
上篇书摘中,极好得阐述了当代青年人不善社交的问题,并非不懂道理,而是碍于表达。语言的表达虽然不如物质上赠礼的直截了当,却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亲身负责,不把其转移的最好方法。语言的表达也是最真挚,最不可替代的。即使有些时候向人道谢有碍于面子,难以说出口,却能换来交心的温暖。当我们因为惰性将一件事一拖再拖,就会拖到它渐渐淡化了。学会懂得感恩,更要学会表达感恩。不是你觉得你对一个人有感激之情,别人就理所当然的会领到你的情了。藏匿自己的情感,也就没有人看得到了。这也印证了最后一句话,傅雷教育傅聪的人生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从大层面到小层面,从概到细。做好大的方向,守自己的准则,才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达到最终的目标。正如学习,先学会做人之本,后学会知识。
结:自己写的把《傅雷家书》的学到的教育人的方法和书中片段的思考做了总结,感觉有些笼统,更像是在讲大道理,可能会难以理解。不过,若想更加详细具体,记忆深刻,感同身受的理解的话,请看原书。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4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5
暑假有机会读了《傅雷家书》,感受颇深。
书中有不尽的作为长者的教诲,也有作为晚辈的烦恼。书中的谈艺术部分,则将我们带入名家的人生,让我领悟真谛!
本书的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长者,更是一位好父亲。从这本书的一字一句中可以感受到父爱的深情无时无刻不在涌现。
在一封封家书中,我是完完全全能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爱和成功的教育。他希望儿子拥有与自己斗争的勇气,或者是把自己的事做的妥帖稳当。但更多的是对儿子数不尽的千叮咛万嘱咐的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傅雷竟然在一封家书中向儿子道歉,由于他曾严厉的打骂过儿子,或者是说了什么刺激的话伤害到了儿子,虽然是教育孩子中大人都会做的事,傅雷仍然真诚的给儿子道歉。
在信中,傅雷曾多次提到对儿子的想念,即使分开,他对儿子的生活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能从这里深切的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之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并不在意,或者说根本不会去想这些付出。但傅雷用真情实感,用心中的笔写下的家书,却让人明白了父爱如山。
《傅雷家书》中励志的道理固然可贵,却比不上人生哲理。对书中所写的,儿子走后,母亲的痛哭流涕,父亲满心的感慨,正恰恰见证了亲情的可贵。
一个圣洁、高尚的灵魂,会将自己的血脉和精神传给下一代。无论风再大,雨还在下,这样的精神仍旧长存。
人间情意,最浓不过亲情。每个人的生命里千纠万缠,割不断亲情之链。成就人生,更要有亲情保驾护航。就像书中所写,沉淀着记忆里深沉的爱!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6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资料,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经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努力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能够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个人读后感700字7
其实,当我一开始看《傅雷家书》时,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大男人的文笔,特别是第一篇中傅聪的离别时的情景,看上去竟像是生离死别。但在这其中,我也发现,傅雷是一个让我震惊的父亲:他爱孩子,但不惯;他疼孩子,但不过。
他曾在书信中批评儿子太冲动,做出要去苏联进修钢琴的决定。他忍着腰痛,写下长信,理性而清晰地写下了波兰和苏联老师的比较,他说:“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地称过。”细细读来,让人感觉,这好像是一位长者在细心而仔细地教导后辈为人处世的经验,告诉他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这其中我又看到了一个谦虚而恭敬的父亲,他为儿子进行教导后,并没有直接命令儿子:你必须听我的!而是幽默地说:“假如你还不以为我顽固落伍,而愿意把我的意见加以考虑的话,那对我真是莫大的‘荣幸’了。”严肃而不失幽默,理性而不失温情。
也正是如此,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也许是世间总是巧合不断,我与傅聪一样,常年与父亲相隔两地的。但每当相见时,他总会用他那双饱含深情的眼睛看向我,那双满是老茧的大手仅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用他的大拇指轻轻摩挲着……我似乎在他心里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我父亲有一个恼人的“毛病”:老是给我打电话,没事也打,有事也打。常常是周五时,还没有到家,电话已经“叮铃铃”地响了好几次了。有时电话铃一响,奶奶看到那串137开头的熟悉号码,就会条件反射的叫我接电话。我老会想:是不是每个父亲都会像我父亲一样,在看到子女时,即使上一秒有再大的火气,下一秒也会立即调整好情绪,眼神温柔的看着孩子,亲切地说:“怎么了?”
在傅雷的书信中,我看见了我父亲的身影,想起那一记记的“温柔杀”那种父爱的伟大就油然而生了。
也许,父亲就是如此,总在孩子不注意时流露出那种伟大而深沉的爱。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那双在背后默默注视着你的温柔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