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

福萍21141分享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范文

从2017年推出第一季以来,《国家宝藏》收获了较高的关注度,如今,第三季的《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也与观众如约相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篇一

【信仰有力,敬畏无量】

在敦煌,时间既慷慨又奢侈。对穿越时光而来的莫高窟而言,千年只是一瞬,但对于守护它的人来说,要做成一件事,可能就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的传承。 在第三季的《国家宝藏》中,从“一个人的执着”传承开来的“一群人的坚守”,令人为之动容!

曾在第一季《国家宝藏》时,“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就曾讲述过父亲常书鸿先生痴守敦煌半个世纪的故事。1935年,因为偶然在巴黎街头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敦煌图录》,他备受震撼,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哪怕妻离子散,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离他而去,甚至被提醒守在莫高窟将是“无期徒刑”,常先生也从未停止对敦煌艺术的保护。

第三季的舞台上,辛柏青饰演的常书鸿眼神坚定:“虽然我没有信过佛,但我心中也有佛。我的佛就是莫高窟,我的至爱就是莫高窟,所以无论任何艰难险阻,我都会与它终生相伴。”

莫高窟九层楼檐下的铁马风铃,苍凉传响。与它遥遥对望的黄沙之下,是常书鸿永远的安息之所。在他身边,还长眠着众多为敦煌奉献的人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选择归根大漠,隐身于世,生死相守。 88岁的李云鹤老先生,在莫高窟做了64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他这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近4000平方米的壁画,500多身的塑像,在他的手下重获新生;儿子李波今年56岁,莫高窟第220窟是他看着父亲修复起来的,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回到大漠,干了父亲的老本行,一干就是30多年;31岁孙子李晓洋是在敦煌出生,在莫高窟第220窟边上长大的,如今也已从事了10年的壁画修复工作,他想象着自己的孩子未来也会虔诚地守在敦煌,把爷爷的手艺和理念传承下去……

爷孙三代守护敦煌壁画的故事,让观众从更加平凡的视角深切感悟了一次“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以守望,护希望,这份发自心底的挚爱、无畏和担当,值得更多的人知道。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篇二

致敬“守陵人”:以“实”为旨做最棒的工作

近日,随着《国家宝藏》第三季的热播,一位名叫赵震的摄影师的工作让我们熟知并为之感动。赵震是一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工作的文物摄影师,在节目中,他讲述自己拍摄兵马俑的经历时,情感真挚,言语朴实却震撼人心,尤其是当他谈及他发现了兵马俑嘴唇上的指纹时,更是激动到哽咽,这份赤子之心,也让观众为之潸然泪下。

“你和他站在一起,透过镜头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我觉得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这个很特别的分享正是源于赵震对于工作的热爱,他的这份匠心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学习。

心有信仰,诚心实意。赵震能踏入文物摄影师的行业,可以说他的家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从小趴在兵马俑一号坑,看着祖辈们在工作,他们对于工作的这份真挚和热爱便在他小小的心里扎根发芽,长大后,他成为了他们。可以说,赵震的信仰就是兵马俑,而我们党员的信仰就应该是党和国家,党员干部唯有心怀信仰,坚守岗位,把自己的真诚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去,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努力工作,去回报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期望。

脚踏实地,扎实进取。每天六个小时、八个小时的工作,一天走几万步,不停地站起、蹲下、跪下,一句“拍照”,一天要喊几千声,炎夏过去要瘦十几斤,寒冬却不敢穿臃肿的衣服。虽然环境艰苦,可他从未喊过一声苦,他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他耐得住寂寞,23年如一日地拍摄着他的“爷”,为了等一个合适的光线角度,一等就是一年。每天重复的工作并没有让他觉得腻,正是因为他不仅仅是在工作,更是在拍摄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发现工作的乐趣,哪怕是在重复相同的工作,也会在不断的重复中发现不同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匠心精神。

质朴笃实,奉献自我。当收到《国家宝藏》的邀请时,赵震一开始是推辞的,他说他是一名摄影师,一直在镜头背后,收到邀请时有些不知所措。他拍兵马俑,并非为名为利,仅仅是热爱,这份质朴和笃实促使他23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也促使他拍出更多更好看的照片,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了兵马俑坑中。他的这份质朴和奉献感动了我们,他的身上流着的是最朴实无华和最伟大的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一代的人榜样。

“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怀着这份热情和真挚,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正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应该坚持的品质。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篇三

兵马俑唇上的指纹——跨越千年的工匠之魂

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中,摄影师赵震分享的经历让人动容。在拍摄兵马俑的过程中,他偶然间抬头,竟在兵马俑的嘴唇上发现了一个清晰的指纹。这一刻,仿佛是一次跨越了2200余年的对话,而这指纹恍若是大秦工匠在陶俑上留存了两千年的工匠之魂。

工匠精神,是个老话常提的词汇,从日常家用的瓷碗陶盆,到切磋琢磨的珠宝玉器;从车床生产的螺丝螺帽,到电路板上一个个精密排列的二极管,处处需要工匠精神的细致入微和毫厘不差,都需要匠心、匠意和匠力。

工匠精神,需要秉持着赤诚的匠心。匠心,是心无旁骛之心,也是凝神止水之心,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需要在细微之处下好苦功夫。大国工匠李峰正是在上万次的加工中,找准了自己对事业的定位,那就是聚神专注、精益求精。27年来,经李峰加工后验收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标准、精确无误。工艺生产上细微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巨大变化。也正因如此,拥有一颗专注工艺本身,追求精益求精,不为外物所干扰的匠心,才能真正练就炉火纯青的本领,成为一名行业良匠。

工匠精神,需要有一股认真钻研的匠意。匠意,是钻研琢磨之意,也是沉思反省之意。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埋头苦干,努力错了方向,也只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匠意,就是要多反思,多注重细节,要抓住工作中的失误,找出问题的根源。同是大国工匠的张新停,在面对炮管膛线内部出现“划痕”的维修难题时,他认真分析炮管的结构和尺寸,仔细观察出现划痕的地方,利用力学原理,推算修磨膛线的角度,精选修磨材质,巧妙设计出了细长杆式的维修长炮管工装。沉思反省,仔细钻研问题的匠意,正是他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

工匠精神,需要有源源不竭的匠力。匠力,是无后顾之忧之力,也是全力以赴之力。有恒产者方有恒心,只有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工程师和一线工人们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工艺的钻研和技艺的琢磨中去。而这,正需要各级政府关注和政策上的持续扶持,要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土壤”。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昔日辉煌的秦帝国早已不见,而残存在一个个古朴的陶俑上的工匠之魂,却会一直流传下去,后之视今,如今之视昔,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物勒工名”的传统工匠精神,培育出真正的中国制造!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篇四

@组工干部 在工作中探寻“国家宝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随着央视最新一期《国家宝藏》的播出,文物“今生故事”的讲述人、摄影师赵震分享了他发现兵马俑脸上工匠指纹的故事。宝藏摄影师的这份踏实笃行的工匠精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同时也是一份真正的“国家宝藏”。其实仔细想来,组工干部也要勤“考古”,在工作岗位上“探秘寻宝”。

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匠心精益求精。鲜活的历史不乏生动的细节,缺的是发现,而每一次发现的背后,是耐心也是匠心。考古是件精细活,出土文物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慎之又慎,稍不留心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古人云:“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以追求极致的态度精益求精,方能成就匠心人生,这是工匠人的匠心精神,亦是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党员干部要力求在各项工作中做到“零偏差”,以“实”字为本,“精”字为要,从小事细节着手,盯紧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在专心专注专业的担当作为中成为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处理工作的业务精英,争做新时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能工巧匠”。

以“问渠哪得清如许”的好奇心寻根溯源。考古学家是沟通文物与历史时空的使者,不仅要跨越时空、探寻起源,让文物活起来,更要透过事物看本质,以史料物证证实人类曾有过的沧桑巨变和精妙绝伦。没有好奇心就没有调查研究的积极性,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工作的重要法宝,要坚持弄清“本质”,关掉调查研究的美颜滤镜,避免“走过场”“摆拍式”调研,坚持深入工作一线、基层一线、群众一线,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只有以“望闻问切”的专业技能找准问题本质、找出“病灶”所在,才能科学医治、对症下药,以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以“观史知今思进退”的会心鉴往知来。《诗经》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回望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它既是现实的前身,同时又是现实的延续。要善于“考古”党的奋斗史,从优秀党员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找准奋斗的方向。榜样,是民族屹立不倒的丰碑。回望过去,革命烈士刘胡兰、“两弹元勋”邓稼先、石油“铁人”王进喜、“扶贫之花”黄文秀……他们用生命践行着党员的责任担当。观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新时代党员干部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要时刻回顾历史,牢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为民的初心、为党的忠心,常寻来时之路,常问来时初心,鉴往知来,沿着先辈们的脚印,昂首挺胸,阔步前行。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篇五

兵马俑唇上的指纹——跨越千年的工匠之魂

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中,摄影师赵震分享的经历让人动容。在拍摄兵马俑的过程中,他偶然间抬头,竟在兵马俑的嘴唇上发现了一个清晰的指纹。这一刻,仿佛是一次跨越了2200余年的对话,而这指纹恍若是大秦工匠在陶俑上留存了两千年的工匠之魂。

工匠精神,是个老话常提的词汇,从日常家用的瓷碗陶盆,到切磋琢磨的珠宝玉器;从车床生产的螺丝螺帽,到电路板上一个个精密排列的二极管,处处需要工匠精神的细致入微和毫厘不差,都需要匠心、匠意和匠力。

工匠精神,需要秉持着赤诚的匠心。匠心,是心无旁骛之心,也是凝神止水之心,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需要在细微之处下好苦功夫。大国工匠李峰正是在上万次的加工中,找准了自己对事业的定位,那就是聚神专注、精益求精。27年来,经李峰加工后验收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标准、精确无误。工艺生产上细微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巨大变化。也正因如此,拥有一颗专注工艺本身,追求精益求精,不为外物所干扰的匠心,才能真正练就炉火纯青的本领,成为一名行业良匠。

工匠精神,需要有一股认真钻研的匠意。匠意,是钻研琢磨之意,也是沉思反省之意。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埋头苦干,努力错了方向,也只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匠意,就是要多反思,多注重细节,要抓住工作中的失误,找出问题的根源。同是大国工匠的张新停,在面对炮管膛线内部出现“划痕”的维修难题时,他认真分析炮管的结构和尺寸,仔细观察出现划痕的地方,利用力学原理,推算修磨膛线的角度,精选修磨材质,巧妙设计出了细长杆式的维修长炮管工装。沉思反省,仔细钻研问题的匠意,正是他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

工匠精神,需要有源源不竭的匠力。匠力,是无后顾之忧之力,也是全力以赴之力。有恒产者方有恒心,只有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工程师和一线工人们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工艺的钻研和技艺的琢磨中去。而这,正需要各级政府关注和政策上的持续扶持,要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土壤”。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昔日辉煌的秦帝国早已不见,而残存在一个个古朴的陶俑上的工匠之魂,却会一直流传下去,后之视今,如今之视昔,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物勒工名”的传统工匠精神,培育出真正的中国制造!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观后感题目700字相关文章: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900字

《国家宝藏》第三季观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最新范文900字

有关《国家宝藏》的观后感范文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600字

中小学生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五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500字范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三期观后感范文

主持人大赛观后感心得体会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观后感作文5篇

    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