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精选11篇)

黄家0分享

余华在小说《兄弟》中为读者展示了江南小镇的景象,刘镇的电影院、刘镇的街道等各个场地都在上演着滑稽闹剧,像民间的狂欢节庆典一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1

因为你的竭力推荐,我找到了余华作品集。

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福贵》,这部电视剧前两年播放的时候倒是全看过了,但福贵及家珍的命运及最后的结局,让我感到世事无常和压抑,感到活着的悲哀与无奈;但富贵无论穷困与富裕时的乐观心态却最适让我难忘和感动,当经历过穷与富,乐与悲,人生到最后还剩下什么?

一见面就不停提起的,故事梗概看完后依然是同样的的压抑,你与这两部小说的精神契合点究竟在哪?如此压抑又悲凉的人生,难道这也是你最新心境的写照吗?内心真的有点排斥了,我不太喜欢给孩子看这种题材的书籍,也许是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过去或者人生苦难的深深抵触吧!

网络上评判还好的短篇《世事如烟》更是看得一头雾水,那种如呓语般的情景一直让我云里雾里,感觉就像回到鲁迅时代的笔下,全然进入到鲁迅《人血馒头》的情景中去,那种压抑更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想,这种小说也是我所讨厌的,我又会如何将这些东西买给自己的孩子看呢?

但他对余华的念念不忘,还是让我硬起头皮找到四部长篇的第三部《兄弟》,也许多看几部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文字的真正内涵,真正能理解他为何如此钟情于余华的作品甚至要将其全集买给女儿的想法吧!

打开《兄弟》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从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上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到现在也意犹未尽!这部小说真正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快速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的观念想法整个社会的道德观甚至于人性的最原始善良忠厚在这种背景的下的冲撞与变迁,而我们这一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多数人接受了如同宋刚那样的正统教育,却一样摆脱不了自己悲剧的命运;反而不按规则行事,不照牌理出牌的李光头,曾经被人看不起的混混,最后却成了时代的宠儿。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许教育更应该是解放时代套在成人及孩子身上的枷锁,而不是给她套上更多圈套甚至是模子,让他或者她在社会的变迁中无法很好的适应而不得又成就一起时代的悲剧!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西西弗,我们只是我们自己,只为自己这么短暂的一生服务!而不是背负着太多的枷锁前行!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2

偶然间读到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余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当代作家,作品获得过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的文学奖。这《兄弟》确也吸引人,本想着消遣着慢慢看吧,结果看着看着就欲罢不能,五十多万字,三天看完。之前刚看了好些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暗自发誓:长篇小说暂休矣,否则,有损健康,一拿起来就放不下,非得一气呵完,搞得眼也花了,脖也僵了,腰也酸了,长此以往,岂不废了;没记性啊,抓起个《兄弟》就将那暗誓抛去了九霄云外。

话休饶舌,分享一下这部作品的特色吧:那笔法甚是不同寻常,除了着重描写暴力、血腥、丑陋这些人类现实的阴暗面,竟然还有肮脏,而且是极度的肮脏,比如:像雪花点密集的苍蝇,臭气冲天的大粪坑。

作者毫不惜笔墨地细致描写渲染营造这样的情景,看得我特么阵阵作呕,简直是挑战我的心理极限。好在磕磕碰碰地闯关后,感受到的仍是作品的魅力—透过阴暗反衬出阳光的温暖,透过非常态、非理性反衬出智慧、理性的可贵;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深刻反映着剧烈动荡时代中人性的美与丑。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3

看完了余华的《兄弟》,很多人呢都有这样一个共鸣,是时代错了还是我们错了?这个问题很难说,对与错在与我们个人怎么看待,也许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绝望,关键是看我们有个什么样的心态,用一个什么观念去看,李光头和宋钢小时候的兄弟之情表现的更为真切和感人。下一部是他们都长大了两个人相依为命,如果没有林红的出现,他们也许会一直好下去。在他们兄弟两人和林红之间体现了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是他们在最后的结局中至少也是醒悟了,也许最终所要表达的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留给我们读者的就是无限的思考和感慨,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不是妥协就是胜利。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4

在上个月,我因为无书可读,在脑海中回忆自己看的最意犹未尽的一本书,想来想去,只有《兄弟》这本书了。上次我读兄弟实在一年前,当时,我对__时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就着重读了__时期人们遭受的迫害,对于主人公的结局,我没有细想,只是不解。

《兄弟》这本书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李光头,一个是宋刚,李光头非常的卑鄙,对钱的欲望远超一切,他喜欢的人喜欢他继父的儿子,于是他就强迫他放弃;宋刚是一个浑身正气的人,他一辈子正直,为了自己的家人,不惜糟蹋自己的身体去远方打工,在李光头最困难的时候宁愿自己不吃饭、受苦,也要帮助他。

可最后,李光头成了世界驰名的企业界,拥有上亿的资产,可宋刚却落得一身疾病,妻子爱上了李光头而卧轨自杀。

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正直,坚强的男儿最终失去了人生中的一切;而为什么一个无赖竟然能获得一切的财富、荣誉?是运气,还是他有特殊的能力?是时代。

李光头是在1980年代开始发家致富的,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每个人都很谨慎,而李光头运用了他无耻的技巧,成功的获得了投资,赚来了钱,而他的继父的儿子宋刚则一直保守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直到1990年左右中国下岗潮开始,宋刚失业,只好去干苦力,最后失去一切。

这个时代是疯狂的,之前人们对于财富的欲望在一刻暴发,有些人一身正气,努力工作,可在最后却被时代淘汰;有些人无耻,投机取巧,在最后获得财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个时代是疯狂的,有道德的人反而会因为没有投机取巧而屈服于这个时代的疯狂。

这似乎有些黑色幽默和残酷,可是,时代就是这样,社会上的一个巨大的改变必将会把社会这摊清水掀起巨浪,湖底的.泥沙也会浮上来,使这水显得浑浊不堪,可在最后,这潭水又会变得清澈无比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而刚刚提到的疯狂,也是必由之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已经成为人之常情,祖国,也因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而更加强大!可道德呢?

的确,中国很强大,可中国人的不文明、财大气粗已经被全世界有所耳闻,这不是什么好事,大部分的中国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现在的中国在逐渐地向文明发展,人们的文化内涵正在提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现在中国大部分人的价值观。

刚刚提到的疯狂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小阶段,是为了让中国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的一个阶梯,这阶梯很高,跨过这个阶梯牺牲了很多的东西,可是中国跨上了这个阶梯;现在,中国在重整衣冠,继续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跨进!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5

几乎是刚开始红的时候就买了余华的《兄弟》,可是一直没机会看。趁着暑假,终于从头到尾看完了《兄弟》上下部。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更没有看过余华的作品,甚至没有看过张艺谋根据余华小说拍的同名电影《活着》。只是看过一些报道说,这次《兄弟》跟以往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既然我没有看过余华以前的作品,自然感受不到这种变化,所以就谈谈我读完《兄弟》之后的一点肤浅感受。

小说一开始就有点令我反感。小小的李光头,躲进厕所偷看女人的屁股让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的父亲因为偷看女人屁股而掉进厕所淹死更是无稽之谈!我甚至有点怀疑这部《兄弟》是如何取得如此高的知名度的。看到后面,李光头见了什么都要“爱”上一番更让我觉得这部小说是不是应该“少儿不宜”。上部感觉还是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下部就有些让人觉得是天方夜谭。虽然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但是也不像小说里那样无厘头。李光头辞去福利厂厂长之后,就想自己去“创业”,然后到处借钱,这里有两点非常不合理:首先是李光头的品牌意识,改革开放初期,举国上下不是梅花牌就是上海牌,或者是熊猫牌长城牌,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凭李光头一个小城的福利厂厂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品牌意识的;还有就是李光头的专卖店思路,众所周知,国内服装企业大多数走的都是批发市场的道路,只有在近些年,一些实力比较强的才走专卖店遍地开花,改革开放初期的李光头也是不太可能想得到的。不去说李光头是如何发迹的,就举办处美人大赛这点也非常不妥。虽然说他是一个十足的农民企业家,但也不可能俗到这份上。小说最后也发挥了想象,李光头带着兄弟宋钢的骨灰上了太空。

这是我读完《兄弟》之后最初的感受,这小说很粗糙。可是细细品味,还别有一番滋味。上部的__写得出神入化,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大白兔奶糖确实是一种十分稀罕的东西。记得小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到奶糖,而且还是假冒的“小白兔”,宋李之间的兄弟情谊也就从这些描写中变得活灵活现了。下部写到李光头的发家史,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的缩影。再细细品味,小说中的那些丑陋的东西,还真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影子。偷看屁股:不是有那么多人到处偷、拍,然后传到网络吗?处美人大赛:超女、好男儿不也这么俗吗?要是余华今年夏天之后才写下部,肯定会加上“童子男大赛”的。

细细品味,也就知道这部小说之所以这么红的原因了。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6

从开始读余华的活着我就知道这个世界上能把一个词汇写到极致的也就是余华了,读完余华的活着,我就没再质疑过还有比活着更糟糕的事情。同样,读完余华的兄弟,能把亲情做到那个份上的也就是兄弟了。

读余华的文章,总是让人觉得用词过于随意,甚至会有一些污秽不堪的词句映入眼帘,然而,慢慢回味,才发现这才是那个时代应该有的韵味,只有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里,时代感才能真正的被写活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能够更鲜明。这就是余华,这就是余华的文章,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只要能够写到你心里去,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兄弟这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宋刚和李光头原本只是村里两个不相干的小屁孩,连玩伴都不是,然而命运却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李光头的妈妈李兰在丈夫死去后,嫁给了宋刚的爸爸宋凡平,就是这个男人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捞起掉进粪坑的李兰丈夫,背着这个满身污秽的男人走过了刘镇的长街,一直背到李兰家里。他的善良给了李兰生的希望,也就注定了宋刚和李光头从此解不开的命运。

余华的小说总是给你一刹那的幸福,一闪即逝的希望,原本老天爷给了李兰一个馈赠,却又一种更残忍的方式收了回去,当宋凡平惨死在苏妈的点心店前,当好心人陶青拉着板车将惨死的宋凡平拖回家中,刘镇的长街又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仍旧是群众异样的眼光,两个孩子跌跌撞撞的跟在板车后面,想哭二不敢哭的可怜样子让读者的心无数次跟着他们走着的脚步揪起来,而此时在上海看病的李兰,还在焦急的等着她的丈夫接她回家。她永远也不会想到,长途站一别却成了夫妻俩的最后一别。

宋凡平死后,宋刚回到了爷爷那里,开始了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似乎命运在悄悄的分开两个孩子,然而,李兰的病逝,爷爷的离开,又将他们两个绑在了一起,当李光头拖着板车载着离去的李兰走在刘镇长街上,后面跟着低着头的宋刚。两个人像两个幽灵一样,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怀着悲痛的心情,但是一滴泪却没有流。从此兄弟两个惺惺相惜,相依为命。

到后来林红的出现,李光头的发迹,兄弟俩的反目,宋刚的自杀,短短四十年,兄弟两个却经历了__和改革开放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__中父亲的惨死,母亲的病逝,兄弟两个悲戚的童年,再到改革开放两个人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原本一切都该是幸福的结局,头脑灵活的李光头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大富豪,忠厚老实的宋刚,在一家国有企业也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林红地出现却注定了两个人的悲剧。

当宋刚的尸体被两个曾经的工友用板车拖着走在刘镇的长街上,刘镇已经不是当年的刘镇了,然而刘镇的人民还是一脸异样的眼光,不禁让人心里发毛。

“板车”,“刘镇的长街”,“异样的眼光”,三个词句反反复复出现了多次,每次的组合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凄惨的场景,时代在变,人情冷暖依旧如故,我并不清楚作者余华心里的情怀到底是怎样的,只是深刻的感觉到,每次执笔写到三个词句的时候,那种颤栗不是一句悲伤可以体会到的。

读余华的书,背景感和时代感很强,置身于无数的镜头场景中,很容易就被代入,这就是一部著作带给人的震撼。如果一个故事,即使用凄惨两个字也不足以表达它的悲壮,那还有什么可以呢?这是这本书留给我们的思索。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7

看了余华的《兄弟》,看到他们在苦难生活的忍受与挣扎,我屏住呼吸,泪水不住盈满眼眶……心里在叹息,人怎么会这么残忍,仿佛看到两个小男孩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脏脏的小脸,面对生活,无奈,无助,和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相依相靠,觉得这种感情再也不会分开,为相依一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逝者再也不会相伴,两人也长大,感情依然深厚,可是在面对自己感情的时候,两人有了分岐,因为是兄弟,相互并不忌恨,可是,宋钢因为和林红走在了一起,就要和那时连吃饭也没有着落的李光头一刀两断,并说出了很绝情的话,说,他们的父母不同,并且他们都已经死了,他们就不是兄弟了,难道他忘了自己在监死的李兰面前许下的诺言,只因为爱情的出现?可是为什么必须失去一样呢,两者是不矛盾的啊!

小说前半部分的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他可能善于写那个年代的故事,写的宋凡平和李兰身上都有许多传统的,人性的美德,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乐观,举手投足,每个微笑,都在塑造人物形象,他们是困境下有着完美体现的人。

可是宋钢——宋凡平的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不应该仅仅是相貌,还应有性格吧,宋钢虽然善良,可是懦弱,没有原则。

他答应李兰的话,要照顾李光头一辈子,可是他为了林红背弃了,林红是漂亮,可是找妻子的标准不应只是漂亮吧,他喜欢林红什么呢,林红说喜欢他,踏实可靠,值得信任,可是爱他就要接受他,包括他共同患的兄弟,她不明白,宋钢和李光头过去的事情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种感情,太难隔断了,即使李光头在追求她的过程给了她伤害,可是他是自己丈夫的兄弟就要换一种态度去对他了。

在后来的生活中,李光头发达了,比较有戏剧性地成功了,和人物性格有关,笔墨不多,只是情节,他成功了,他太忙了忽略了他的兄弟,可是在他心里,宋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心里从没有背弃他的兄弟。

小说情节安排了李光头的发达,宋钢的潦倒,和李光头对兄弟情的惦念,李光头的发达和性格和自己的机遇有关,可是成功也是需要经营的,作者归许多因素于李光头适应这个社会,如鱼得水,我不喜欢的是,宋钢应该是个儒雅的人,怎么会为了钱去做那种骗人的不体面的营生,他可以没有许多钱,平平淡淡,也不至于那么残吧。

作者怎么安排自己的小说,都有一定的用意,他可能想反映什么,从来悲剧结尾的小说比喜剧小说更多一些,更容易打动人,可是我自己觉得,从苦难中走来的兄弟两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一辈子不会变的。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8

《兄弟》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兄弟讲述的是两个江南小弟不同的命运历程,在“”中重新组合家庭的艰苦过程。

李光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这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上李光头是一个好男人,他对母亲负责,拉她去上坟,在事业失败后不气不馁,挨饿挨骂也要去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开拓新领域,够义气,有恩必报,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最后他富甲一方,成为人们学习的好榜样。宋钢是一位老师的儿子,跟一位漂亮的女子结为夫妇,注重承诺,对妻子无怨无悔,甘心付出,具有传统的好男人形象。婚后对兄弟还是不抛弃不放弃,面对生活还是存在消极的因素。

在那时候的生活中,能对兄弟如此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生活会把你逼到墙角哭,这是对于个人意志力的强烈考验,对兄弟情义的磨炼。这也是在向我们展示不同男人的形象,一个人不仅仅看他的表面,想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深层次的交流的,忘记一个人只需要不交流就好了,这说明了交流的重要性,情感来自于真情的流露,来自于心与心的交集,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互不打扰,互相牵挂。两个时代的相互交集,两个时代的翻天覆地,两个时代的相互碰撞与恩怨交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也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当时的故事的,每一个时代发生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他们必将经历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去面对它,直面困难,直到战胜自己为止。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9

品完了余华的《兄弟》,没有震撼,只剩悲凉与无奈。《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__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__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中世纪的欧洲。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兄弟》的开头多少有些恶俗,这也许是这部小说遭受批评的一大原因。套用何所依先生的话就是“实在太烂了”。光“太烂了”还不够,前边还加了个“实在”两字。但越往下看,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就越来越多,看的也越来越深。同学和我同一天开始读这本书,却早我几天看完。她说:“你怎么还没看完啊!”我说:“你那是看书,我这是品书。价值观不同。”她戏说:“余华的文字很浅显,不用品就能懂。”我冷笑,不以为然。终于,当“本书完”这几个大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笑了。合上书,闭上眼,我开始从头回想: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很明显,余华想写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令人反感的“少儿不宜”镜头,可我一时间又找不到些合适的词句来断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个人感觉,余华更多地是以这所谓兄弟俩的不同命运来诠释在社会变化的大潮中,人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来按部就班,早晚会遇见天理人欲的冲突。这本书写的还有人性的冲突,包括固守和变革,选择与放弃,精神与物质生活。而__至今的华夏,也不过是最好的人性试炼场。

作者刻画那原本贪婪好色到后来不懈奋斗,让我从闻之作呕到萌生敬意的这么一个人,目的何在?是为了批判__时期的丧尽天良并且反映当时腐败社会的现实吗?宋刚憨厚老实,憨厚老实到了有点“傻”的程度。他的生活中心一直在别人身上,换句话说,他生命中的主角从来都是别人,自己只是在某一瞬间当过瞬间的主角!这么一个人,是否被__封杀了自我,因__泯灭了思想?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书城的一幕。当时爸爸带着我,给我选了几本书,其中有余华的《活着》。准备离开书城的时候,看见一旁有一群人围着,最前面放着一摞一摞的《兄弟》,记不清是签售还是什么了。喜欢凑热闹的我挤进人群准备瞧瞧这余华的另一本书写的是什么。可是还没等我拿起书,工作人员就走到了我面前,说:“小朋友,这本书不适合你看。”当时的我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现在想起来,对那个工作人员,我不知该作怎样评价。虽然书中穿插了种。种所谓的“少儿不宜”,可是金子始终是金子,仍会发光。那个工作人员实不应侵占我阅读的权利。只要撇开次要,看到主要,以清透的头脑来品析即可。李光头,宋刚??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不是妥协就是胜利。

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一部感动到自己落泪的小说。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无法承受。或者说,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后悔永远是上天对于放纵的惩罚。我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10

上部主要描写了兄弟两个悲惨的童年,他们所经历的苦楚,真是一部辛酸血泪史~~~最欣赏宋凡平,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名中学教师,尤其爱好体育,曾经的一记扣篮被那时的人们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世一击。其实这些只是他的一部分,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永远是一个乐观的人,无论生活给予他多少的苦难,他始终昂着他骄傲的自信的头颅,即便受到非人的殴打,非人的孽带,他也一样傲视一切,他永远是儿子们心中的英雄,永远的父亲~~~~~~

还有他的妻子,一个充满韧性的女人,以前的丈夫给他带来的是屈辱,是愤恨,而宋凡平给他带来的却是一生的爱,尽管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一年零两个月,而且他连丈夫的最后一面也没有看到,在他住院的时间里,丈夫一直用幻想的幸福来安慰他,让他放心,安心,而此时的丈夫却受着摧残,丈夫用超乎常人的意志支撑着他的心,为了接她出院,丈夫逃跑了,结果被惨无人道的红卫兵活活打死,从此离开了他所真心爱恋的妻子,儿子~~~当李兰回到刘镇,迎接他 的是丈夫的尸骨,在丈夫惨死的地方,她一点点的将染有丈夫鲜血的泥土捧回家,在路上她一声也不哭,回到家里看见丈夫的尸首,沾满血迹,甚至爬满苍蝇,这个坚强的女人心疼的昏死过去,她为他洗涮,为他换衣,要知道宋凡平一米八多的大个,体重将近200斤,天知道这个瘦弱的女人是怎么为他擦洗,换衣,为他梳洗?这就是爱的力量吧,收拾停当,她靠着丈夫的胸前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走时热情洋溢,回来时却已阴阳相隔,人鬼殊途,这种生死离别是何等的残忍?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却催不跨坚强的女人,他给丈夫送终,遇见了那些造反派,他还依然坦然的承认她就是那个地主婆,尽管那些人教训他,侮辱他,他却不改初衷,依然昂然的面对那些残忍的人,甚至带着鄙视的微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呀,送行的路上他没掉一滴眼泪,他不想被别人笑话,及至墓地,他才痛哭起来,把这许多日子以来的悲痛统统哭了出来,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哭泣~~~~~~

七年之后他也离开了人世,在这七年里,他没有洗过一次头,刘镇有这样的风俗:亲人走后几个月不洗头,感情越深坚持的时间越长,而我们 的李兰,从丈夫走后他一直没有洗过头,不知道他对丈夫的爱究竟有多深?她不但不洗头,还每次把头发弄的又黑又亮,因为他忘不了宋凡平为他洗 头,为他梳头,那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如今这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爱,也是永远的痛~~~生命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后事都安排好了,因为孩子们太小了,他就这样带着对丈夫的爱,对儿子的不舍,离开了这个带给他欢乐,带给他痛苦的人世,永远的和丈夫依偎在一起了~~~~~~

余华作品兄弟读后感篇11

这本书,悲凉得淋漓尽致,讽刺得风情露骨。

上半部的宋凡平几乎拥有着偶像剧般的完美人格,外表刚毅,温暖善良,愿意出手去救一个看女人屁股而淹死的老无赖,不怕周围的目光在篮球场拥抱自己的妻子……

这样的人,却生错了时代。

没有经历过那场风暴的我,仅凭纸张的回忆只是略能知晓持续十年的黑暗糟践了几辈子的文化积累,这次通过这本书的讲述,才真正看清了那个血肉模糊的年代。宋凡平这样一个人最后的结果是让人在车站活活打死,死得面目全非,他的两个孩子都认不清楚他的模样。更别提他死前遭受折磨了,该多么暴戾凶恶。可以说,上部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愤怒,作呕和悲伤交织着,甚至读书的过程都有些难熬,好像那个魔鬼在脑内叫嚣着要毁灭世间的真理,每个读者都想挽救宋凡平,都想唾弃那个时代,我想这可能就是目的,余华老师用了一个带着光芒的男主角来展现一段故事,就让整个上部充满了鲜明的对比感,也让观者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什么叫无能为力的悲伤。

下半部主要在写宋钢和李光头长大的故事。

宋钢老实敦厚,却有些木讷死板,李光头流氓顽劣,却精明灵活,长大后的他们又撞上了一个奇诡的时代。不同于上个时代的封闭残忍,这个时代虚伪而膨胀。两人的性格也在这个时代里操纵他们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宋钢的规矩让他被经济大潮抛弃,最后沦落到四处做推销,听闻李光头和妻子林红的绯闻后卧轨自杀。而本书的主人公小流氓李光头,却抓住了商机,从捡垃圾入手,一跃成为超级巨富。而后出现的李光头的处美人大赛,好多个女人把李光头告上法庭,说有了他的孩子这种情节,都有些夸张离奇的意味,但想想,在那样的时代里,这种夸张无疑不在侧写着当时社会的风气,利益赶走了贫穷,物欲带来浮夸和思想上的腐化,在社会的文化高度还未达到与经济匹配的程度时,金钱的冲击就已经击垮了几十年来人们贫瘠的内心,狂热和疯癫的基因都在此刻释放,看似繁华绚丽,实则不伦不类,面目全非。

时代的改变是否能撬动人心,答案是不确定的,必然有从朴实变得市侩的嘴脸,但也有宋钢这样的,一腔赤诚,对妻子,对兄弟,始终没放弃过最初的情感,也必然有人顺着时代的杆子改邪归正,但也有李光头这样的,除了对宋钢,依然自私狭隘,却理所当然的走上人生巅峰。而使兄弟两个出现分歧的林红,她也有变化,却也可以说没有变化,最终却成了李光头的情妇,做了老鸨,却终究也不能算是祸水,她只是年轮的牺牲品,历史的逐流者,像每个对于美好生活趋之若鹜的人一样在社会的洪流下做了最保险的选择。谁都没有错,错的是温情打不过残酷的时代。

这本书不知是哀伤的爱情故事,还是讽刺的黑色喜剧,很多情节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怪诞讽刺却也有发生的理由,一代人的感情纠葛,命运起伏折射了两个虚无的年代,而这两个年代,作弄着千千万的人心。

    52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