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

福萍1141分享

《湿地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国政府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篇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开篇即以湿地起兴,在古人眼里,湿地充满了无限之美。保护湿地,我们一直在行动,守护“地球之肾”的健康,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让湿地成为“福地”。

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让湿地成为“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的宜居福地。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在涵养水源、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一直努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勇担保护湿地的使命,为构建美丽地球家园而努力。

开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绿色行动,让湿地成为“钱塘月,洞庭烟,沙湖水色竟如天”的宜游福地。

今年是中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30周年。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持续改善。中国是湿地保护的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从践行“两山”理念,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到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湿地保护不只是一项长期、任重而道远、关乎子孙万代的伟业,还是一个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共同课题,我们唯有团结合作、携手并进,让湿地成为人类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勾勒“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愿景,让湿地成为“霞光万道山映红,碧水青山是宝藏”的宜业福地。

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对保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更是息息相关。中国目前已建立901处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余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非一朝一夕之力,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要以此次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盛会为契机,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篇二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党员干部要悟出其中要义,以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出发点,不断做大、做强湿地保护篇章,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自我力量。

执“自然堪敬万物安”的“敬畏之笔”,书写珍爱湿地的“共识篇”。保护湿地功在当代,生态平衡惠在千秋。自古以来,湿地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关系,爱护湿地,才能让人类长久发展,与自然在和谐共生中成就美好。当下,破坏湿地的行为仍是屡见不鲜,这样的行为不仅为当下人类的诗意栖居造成了重大的伤害,更是为子孙后代埋下了隐患。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好湿地环境保护的“看护者”,广泛向群众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营造起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让保护自然环境的红利惠及子孙后代。

执“天不言而四时行”的“生态之笔”,书写多措并举的“制度篇”。“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护湿地当有扎实的举措和制度,才能在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中,扎实向着建设美好环境的目标前进,让更多的人共享自然的馈赠。相关部门要根据生态的现状,出台更多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制度文件,一方面对破坏环境者以严厉的打击,来树立起保护生态的强大共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治理的“良方”,让更多的福祉向保护湿地倾斜,来绘就“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篇章。党员干部要做制度的“宣传者”“落实者”“作为者”,执好制度之笔,来为生态保护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执“青山绿水共为邻”的“福祉之笔”,书写造福人民的“功能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取得,靓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发展,更能为群众造就更多福祉。党员干部要认真抓好生态保护这项工作,通过建立恢复生态保护的相关机制,在湿地抢救恢复的有条不紊工作中,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来为城市营造出更多美丽的生态景观,来达到美化群众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目的,在走好生态保护之路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员干部要执好生态保护之笔,在绘就山清水秀的动人篇章中,不断发挥自我的力量,做新时代环保的“接力者”。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篇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在新征程的奋进过程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努力__“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密码”。

解锁顺应规律的“敬畏”密码,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深知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不能脱离自然,更不能弃自然于不顾。因此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必须知古鉴今、心存敬畏,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避免无知者无畏的盲动和自我伤害,坚决反对“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做法,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同时,也要适当加以引导、调整和改造,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解锁生态环境的“保护”密码,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写出来的、说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硬碰硬干出来的。从河北塞罕坝到山西右玉,从内蒙古库布其到新疆柯柯牙……一长串绿色生态“成绩单”,见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奋进步伐。事实证明,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更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解锁持续发展的“绿色”密码,共享人与自然的“发展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重经济”到“重环境”……正是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也恰恰证明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同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篇四

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1月5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同步开幕。这是中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湿地公约》缔约方和相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在武汉主会场和日内瓦分会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会。线上激荡,线下奔腾,激荡的是“生命之歌”,奔腾的是“未来公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古人眼里,湿地更是充满了诗意浪漫之美。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当保护湿地的宣传员、指导员、战斗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绿色生态”之画卷、答“绿色治理”之考卷、书“绿色发展”之答卷,于“在水一方”间寻求珍爱湿地“最大公约数”。

争当“宣传员”,绘就“湿地贵在原生态”生态串联、彼此相依的“绿色生态”画卷。

众所周知,湿地之于地球,如肾脏之于人体。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对保护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更是息息相关。“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们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党员干部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当好珍爱湿地“宣传员”,全方位宣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湿地保护成就,持续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展现湿地之美,让更多的人民参与湿地保护行动、倍加珍爱湿地、全面保护湿地,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绿色生态”画卷。

争当“指导员”,答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向发力、同向偕行的“绿色治理”考卷。

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工业革命到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以来,见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路是行不通、走不动的。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要贯彻生态与绿色发展理念,做好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大文章。要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绝不可做为了经济发展而违逆自然的事,绝不能亲手毁坏大自然给予的“国家公园”。

争当“战斗员”,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地生根、掷地有声的“绿色发展”答卷。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湿地是地球上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全世界有40%的动植物在湿地生长,有超过10亿人依靠湿地为生。党的__报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我们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各地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势,在做好充分保护的基础上,与经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从身边人、身旁物、小事点滴中留住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美。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世间万物环环相扣、和谐共生,我们只有携手出发,同心协力,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湿地保护发展走深走实,树牢绿色理念、完善绿色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凝心聚力、躬身实践,才能书写好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的“在水一方”绿色画卷。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篇五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用一首清词《渔家傲》吟唱“湿地美景”,令人心驰神往。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是人类和动物栖息的家园。保护国家湿地,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吟“一首清词”,守“一方诗意”,唱响奋进新时代的“渔家傲”。

“水绿山青风日美,此时正惬幽人意”,脚下有泥土、宣讲有真情,唤起留住“水韵乡愁”之“民情”。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蜿蜒的河流、斑斓的湖泊、神秘的沼泽……湿地,让家园更灵动,也让人类的生活更富生机与活力。湿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民众、社会力量等形成合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当好湿地保护“宣传员”,通过政策宣讲、案例推介、成果展示等积极向群众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让湿地保护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凝聚广泛共识,下好湿地保护上下“一盘棋”,汇聚起湿地保护工作的全民合力,让湿地保护日益深入人心,营造湿地保护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以“小我”之力聚成“大我”之火。

“菡萏香浮几案上,芙蓉月落吟窗里”,责任挂心头、惩处有态度,根除破坏“水韵乡愁”之“症结”。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我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成绩来之不易。要想杜绝开垦、采砂、采矿、取土、排放废水污水、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破坏湿地的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重典治乱,猛药去疴”,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底线思维”,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敢于“较真碰硬”,精耕湿地保护“责任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带刺的牙齿”将国家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对破坏湿地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敢于及时“亮剑”,坚持“露头就打”,让湿地保护“高压线”全时段“通电不断电”,以形成强大震慑,不断巩固湿地保护成效。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探索新富路、保护原生态,坚定守护“水韵乡愁”之“信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目前我国已建立901处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余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门口的“诗与远方”已然照进现实。党的__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湿地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做好“退渔还湖”“水藻治理”“水质净化”及“观光旅游”等工程,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好风景”变为“好钱景”、陶冶“好心情”,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篇六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一幅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图景徐徐展开,越来越多的湿地正扮靓中国、润泽世界。迈上新征程,要进一步砥砺“三心”,保护湿地资源,守护我们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砥砺敬畏之心,让湿地保护意识更深入人心。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保护湿地资源,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切实强化湿地保护意识。“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敬畏是人类对世间万物的一种基本态度和情感,指引我们葆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与清醒。心中有畏方能自警、自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资源,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心中有畏方能自律、自控,时刻筑牢思想防线,守住湿地保护“红线”,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降低对湿地的污染负荷,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愿景一步步变成生动现实。

砥砺进取之心,让湿地保护措施更坚强有力。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__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在修复湿地生态、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出台《湿地保护法》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这一系列务实举措是中国湿地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前提,也是激励我们在生态保护道路上奋楫前行的强大动力。党的__报告明确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守护“湿”意栖居的家园,要以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湿地保护工作,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不断推进国土绿化,加强资源管理,完善治理体系,健全国际合作平台,为绘就绿色家园新画卷、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砥砺干事恒心,让湿地保护成效更上一层楼。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生态的保护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以矢志不渝的恒心筑牢绿色家园的保护屏障。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中国湿地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天蓝、水清、岸绿、鸟飞的“湿地新颜”让美丽中国的图景越绘越生动,越绘越亮眼。从荒漠戈壁到湿地绿洲,从“砍树人”变身“看树人”,“盈盈山水”在得到良好治理与修复的同时,更插上了“生态美”与“经济美”的双翼,绿色湿地既与乡村共美,也成为扮靓城市的“绿色宝石”。立足当下、放眼长远,要始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让“水绕山转风景美”的“湿”意生活既属于我们,也属于未来。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作文篇七

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部级高级别会议发布《武汉宣言》,多个湿地实地考察,近20场东道国活动……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一系列活动亮点纷呈,一系列成果全球瞩目,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保护湿地的坚定决心、扎实举措和辉煌成就,为全球湿地协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履约30年成果丰硕

眼前是光影变幻、水清岸绿的大美湿地,耳畔传来呦呦鹿鸣、百鸟鸣奏、稻浪声声;按压不同的“气味盒子”,菖蒲、莲花、薄荷、鱼腥草等湿地植物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把手伸进一个个“湿地盲盒”,可以感知粗粝的树皮、轻柔的苔藓等湿地生命的多样与丰富。

11月6日,记者走进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的展厅,前来参观的中外嘉宾仿佛置身于一个变幻莫测的湿地世界,感官被完全调动起来,沉浸式体验和感知湿地的独特风景和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了解湿地发展变迁的历史和现实。

“对许多人来说,湿地的概念是模糊的,布设互动体验区,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般近距离感知湿地,了解湿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进一步增强大家保护湿地的意识。”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说。

展厅中的一组组数据诠释着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

中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以占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

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同时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

中国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法》,28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

随着讲解员的引导,一幅中国湿地资源分布图在屏幕上徐徐展开。这些湿地不仅为沿海地区筑起生态安全屏障,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还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之城”魅力无限

11月5日,走进武汉东湖风景区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前来探访的记者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所吸引:一个个湖边塘清澈见底,水草摇曳,几只野鸭在浮水嬉戏;一座“彩虹桥”横跨水面,树影、桥影和桥上的人影清晰地倒映水中;一群小学生坐在水边的石凳上,正用手中的画笔描摹眼前迷人的湿地景色。

“我们把水景搭建和水质净化结合起来,打造集生态科普与环保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武汉华侨城总经理褚云宏介绍,这里原本是废弃的“田”状鱼塘,2016年以来采取水循环设计等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全园水质达到并维持在二类。

据悉,华侨城湿地公园每年从东湖泵入约87万立方米湖水,年降水量约14万立方米,每年全园净化水量达18万立方米。

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沉湖国际重要湿地,长江之畔的黄鹤楼、青山江滩……《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武汉向世界展现了“湿地之城”的魅力和风采,成为世界观察中国湿地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多年来,武汉积极参与国际履约,探索特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路径。”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蔡松介绍,武汉已有湿地自然保护区5个、湿地公园10个,已建和在建湖泊公园71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6个,是中国拥有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

“冬候鸟‘先头部队’已经来了,有豆雁、反嘴鹬……最多的时候,单小天鹅就达到4900多只,附近的村民称这里为‘天鹅湖’。”近日,在武汉市江夏区上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龙苏琦兴奋地说。

在上涉湖湿地,生长着503种植物,栖息着335种动物,许多珍稀鸟类频繁出现……湿地生物们“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武汉市近年来全面开展生态补偿、退渔还湿、植绿复绿等保护修复湿地努力的结果。

截至2022年10月,武汉市共发现并记录到447种野生鸟类,包括9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这些“湿地精灵”的到访和定居,也为“湿地之城”增添了更多魅力。

中国经验世界共享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完成各项议程,于11月13日闭幕,大会达成了《武汉宣言》《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等多项重要成果。

“很高兴看到《武汉宣言》的发布。”《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说,她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加强立法保护湿地方面的决心。

“中国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已由2021年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11月7日,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内瓦分会场举办的“面向2030/2050的全球红树林保护”边会上,中国保护红树林的经验备受国际社会瞩目。

本次大会上,中国湿地保护的丰硕成果以及为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国际合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好评和普遍认可。

“中国是全球拥有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表示,中国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投入来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对中国人民、也是对世界人民的贡献。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表示,中国从立法和行政管理角度给予湿地重要的保护地位,所实行的举措世界少有,是可以被其他国家借鉴的中国经验。

穆松达·蒙巴说,从中国过去30年取得的湿地保护成就、设立的目标和湿地管理方式来看,我们可以学习的有很多,不仅是科学方法,还包括空间布局方案和立法框架等,相关经验有助于促进全球形成合力。

    54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