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5篇
《我们仨》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都说细节和故事最打动人,这一点,杨绛做到了。这本书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例文,希望你喜欢。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精选篇1
人生的主题是孤独,能有这样的人携手才是应该心怀感恩,而不是遗憾已经走散。
几周前和别人谈起有关处对象的种种,我又突然灵感爆发,说两个人不应该太依赖,也不应该因为有了对象就变得很宅,否则一旦出现变动体系就会造成巨大的不稳定。这段话的灵感来自于最近开庭的一起谋杀案(凶手和他老婆都是很宅只一起打游戏看电影的人),两个人活成了两座毗邻的孤岛,当其中一座有所远离,另一座也变得动荡不安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造成很不良的社会 动荡。
可是转念一想,如果两个人都不是孤岛,一座的远离就能不影响另一座吗?不会的。读读三毛的《撒哈拉》,再读一下《万水千山走遍》,你就知道,一样的风景,一样很多的朋友,可是有的人变了,心情就再也不能一样了。
不过看了《我们仨》这本书,突然觉得可以为之前被我否定的宅辩护一下。作者说的那种吃饭时间太长耽误自己看书的心态我超级能理解。而他们都宅,也没因为生活的种种考验就出现什么动荡。当然了,也许我应该说,宅着,也有有趣的宅和无聊的宅。有趣的宅就不会有问题呢。我向往的打怪升级的爱情,多半也是一种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宅啦。
有关动荡,有关离开与离别,这里有个悖论——一个人孤独久了就会适应,但是偶尔也会幻想生命中能有个长久的陪伴。当你有了陪伴,觉得一切都settledown了,出现了有的变动,你可能又被会打入那个黑暗的孤独深渊,可是你却觉得不能泰然处之了。是应该期盼本来就不曾拥有任何东西,还是庆幸至少曾经拥有?杨绛告诉我是后者。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精选篇2
对杨绛先生的认知,仅限于前些日子偶然阅读了《杨绛传且优雅过一生》一书,深深被杨绛先生的优雅所吸引。恰逢在世界读书日来临前一天,去东风社区旁听“明德崇礼,书香溢东风”全民阅读活动,方知这里有一处溢满书香的图书馆。静心聆听欣赏阅
似梦非梦,杨绛先生梦中呈现的场景,让我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伤感。格物致知一词,是杨绛先生描写爱女钱媛和爱人钱锺书对不了解事物的推究。为了寻其梦境原理,在我通读完毕返回看目录时,发现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首页写着这样一小段不起眼的文字: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瞬间恍然大悟。《我们仨》一书,是杨绛先生在痛失至亲至爱两位亲人后撰写的,回忆是痛苦的,先生用梦境的方式回忆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平淡美好。
出国留学期间,尽管是苦日子也苦中作乐,从不敢用剪刀剪虾钳子怕虾疼痛抽抽到烹饪得心应手的平淡生活,在先生笔下是生动有趣;一家人外出吃饭,总能点到餐馆最好吃的菜,听到见到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趣事;非常年代,生活的艰苦、疾病的折磨,“我们仨”虽身不在一处,却心灵相通,相互担心,互相扶持,令人感动。
在爱女和爱人均住院情况下,已至暮年无法两头顾及的杨绛先生在梦境中“看到”女儿钱媛,在病床上依然乐观对待他人,忍着疼痛工作场景让人唏嘘;痛失爱女,依然坚强着,“代”女儿写信给父亲读给爱人钱锺书先生听,直至爱人身体好转才慢慢将实情一点点说出令人感动;钱锺书先生离世前的一句好好活着,支撑着先生对未来生的独自面对的坚强和勇气。
《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看不见的魔力,静心,让躁动不安的心静下来;《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看得见的美好,一家人有新鲜想法互相交换,即便意见不统一,也胡不强求。《我们仨》一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们仨对工作上的事情绝不含糊,对不懂的问题格物致知,直至疑惑解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犹如一泓清流缓缓流入心田。
与先生的遇见,让我知晓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即便走向暮年也依然不停止。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精选篇3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做了一个老人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泪哗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杨绛一家人温暖的故事)
这本书的第二部最感人,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爱人钱钟书大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钱钟书住院不久,她们心爱的唯一女儿因骨癌被迫住院,杨绛先生每天只能做梦回到女儿身边,静静的看着女儿身边发生的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
我们不能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杨绛先生是怎么忍住内心的痛苦才出版了这本书。
本书的第三部,从钱钟书公费去英国留学,杨绛先生作为家属也跟着去留学,不久之后,她们的爱女圆圆就出生了。我觉得那段留学英国的时间应该是他们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本书从那时候说起。
他们一家三口总是以相互搀扶的形象作为整体出现,书中有一句话看着非常感人“我们一家人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要3个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每天的散步当成“探险”,把去餐馆吃饭当成“看别人唱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每天的读书和工作没有断。
他们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经历过亡国、战争、解放、改革运动等等,她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励,一切并未改变她们,也未改变她们,也并没有打倒她们,她们就这样简单的做着她们最爱的学问。她说:“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
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夫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彼此赠诗。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精选篇4
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阿园却因病去世。
作者的梦不再轻灵,愈加沉重,在书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一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书,仿佛笼罩了双层的悲哀。读起来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冲眼眸,瞬间朦胧了视线……
不久,钱先生离开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怀念“我们仨”。怀念那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国外打拼,相对读书;和阿园一起坐火车,领略巴黎风光;和丈夫在图书馆一心攻读书籍……在整齐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忆之时,内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显得尤为开心。
只可惜家还在,但那没有阿园和钟书的家,还是家吗?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经消散了。其实,还有一个家勉强算“家”——客栈,古驿道上梦一般的客栈,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现在也早已化为梦了吧。
愿您还变为一个轻灵的梦,在天堂自由飞翔,还继续着“我们仨”的日子,杨绛女士。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精选篇5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炉旁打盹时,请翻开这本书”——《我们仨》。或许当初不能完全明白叶芝所作《当你年老时》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们仨》的最后一页,我明白了何做“当你老了”。
纵使老了,头发白了,翻开这本书,那是我们仨共同畅游在脑海里的回忆:幸福、充实、美满、和谐。
如今的杨绛只剩下只身一人,丈夫和女儿已离她远去。对于别人来说,或许他们是离开了,但对于杨绛来说,她一直在思念着“我们仨”,“我们仨”不过只是一时的别离。
我赞赏于杨绛夫妇间的相待如宾,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见,谁也不把谁的想法强加于人;我羡慕于杨绛夫妇对女儿的尊重,报考大学、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钱瑗个人的意愿;我向往于杨绛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钱瑗知道自己将离世时,也不忘叮嘱母亲照顾好身体。
而事实上,杨绛也的确做到了照顾好身体这一点。现已过百岁的杨绛依旧健康的独自生活着。我想,这与她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剩下一个人,她也曾感慨过自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她却认为她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充实,也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杨绛一家很朴素,朴素到让人羡慕不已。“我们仨”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夫妇共同面对,“困难就不复困难”;同时又有着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涩艰难的事似乎都可变得甜润。
杨绛一家何尝不是现如今各家各户的写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寻常的遇合。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眼前似乎又出现双鬓花白的杨绛正打开书回忆着“我们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