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初中读后感
狼图腾初中读后感(精选5篇)
额仑草原是一个战场,又是一个圣地。这是一个狼性冲天的地方,《狼图腾》用蒙古人最洁净,最豪放的语言,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千年迷雾,描述了一个北部的草原圣地……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小编收集整理了狼图腾初中读后感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
狼图腾初中读后感(精选篇1)
读罢《狼图腾》这本书,深深地被作者描写的蒙古草原及蒙古狼所震憾。
这本书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年轻的汉族知青——陈阵和他的北京同伴在内蒙古的额仑草原,跟随睿智、崇尚腾格里和狼图腾的毕利格老人及友善的蒙古牧民,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生活、劳动,从憎恨杀死牛羊的狼到逐渐了解,崇拜狼图腾的故事。
作者姜戎在《狼图腾》中运用“狼性”和“羊性”等两面对立的民族性格划分方式解释了中国历史兴衰王朝更替的内在逻辑,虽蕴含一定的合理性,但未免存在简单化的问题,有失偏颇。但是他对蒙古狼以及草原的描写也让我从中得到一些深刻的感悟。
一、团队精神
草原上,狼是最团结的群体,它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保持实力,麻痹对手,并出其不易,置对手于死地。它们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富有牺牲精神。它们为了保护群体不被猎人全歼,会有两只狼作为诱饵把猎人引开,丧子的母狼为了突破对手的防线,可以有自杀式的攻击。
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舍弃小我,成全大我。在行动上,要中心明确,一切行动听指挥,发挥团队的的最大优势。
二、生态平衡的意义
作为草原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看到蒙古的自然价值。草原上动物和人的命是小命,而草的命是大命。狼是捕杀黄羊、旱獭、老鼠以及牧民养殖的马、牛、羊的杀手,但是客观上它保护了草原上最珍贵的草资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狼食腐尸,即清洁了草原,也预防了病菌的传播,水源的污染。草原有草,才能有牛羊的食物。草原有草,才能抵卸风沙,涵养水土,防止荒漠化。在草原上,狼杀黄羊不杀绝,狼杀旱獭专杀大不杀小,蒙古人打狼、打旱獭、打黄羊更是不赶尽杀绝,这是草原的规矩,更是朴素的保持生态平衡观念。
而反观我们,作为农耕民族的我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及那个年代之后的若干年中,我们作了什么?我们杀光了草原上的狼、旱獭,开荒种地,致使草原荒漠化,沙尘遮天,污染严重。
而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才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于民生未来的大计。
狼图腾初中读后感(精选篇2)
自然,当人类改造它时,人们表现的越精明,相反,也就暴露了自己有多愚蠢……因为他们永远也拔不出深深扎在心中由极度欲望滋养的那根毒刺。
看完《狼图腾》,很欣赏狼那种独立崖端,冷观万物,蓄势待发的架势,用生命坚守自我,坚守尊严。它只向广袤的天空低头,碧蓝高远,纯洁无暇。其实,这也就是它们的理想,赋予生命纯洁的尊严,绝不沾染一丝凡尘。
我的理解,在所有物种中,狼是最纯粹的动物,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品格,是与生俱来还是环境使然。它们非常清楚自己该如何去生存。由此反思我们自己,相比之下,人类活得倒有些不伦不类。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勾勒自己的人生?我们应该坚守什么?应该放弃什么?现实的世界,似乎很少人去想这些问题。出生,学习,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不要求顺序完全一致,依个人能力而定),一条平凡的人生轨迹,就像程序员设计的一段生硬的代码,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不停地24小时运行着。我们朝九晚五,疲于奔命,驱动着生命的程序不停向前运行,奔向终结。我们小心翼翼,维系着这条轨迹,似乎少了中间的某个环节便会运行不下去了。现时如此,我无法改变什么,这或许就是狼的庆幸,人的可悲。
历史车轮永不停歇,向前转动,时间湮灭了一切,茫茫宇宙注视着人类的发展,似乎觉得旧事物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心有不甘,于是便创造了一个叫做“记忆”的东西,让人们能够记住过去,留住过往,从中学会取舍,学会坚守,学会放弃。
可惜的是,在这个物质丰盈,精神稍显匮乏的时代,这种品质的发扬倒显得有些艰难。从前,人们的意识尚未物质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生存状态相对简单,在享受这份单纯幸福的同时还在抱怨现实的路太窄,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铺展人生;但当科技的进步使物质条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所需,现实的路不断变宽,而且还不止一条的时候,面临诸多选择,我们反倒有些“拔剑四顾心茫然”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从狼身上得到启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面临诸多选择,诸多诱惑,我们能够心有所属,找到自己应该坚守的东西,并不惜用此生去诠释,如此走出来的旅程,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人生。
狼图腾初中读后感(精选篇3)
狼,凶恶狡诈,在人的脑海里是个狠角色。 “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词语足见狼的“坏”。在《狼图腾》里却截然相反,贪婪、奸诈没有了踪影,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聪明、神奇的草原精灵。
一拿到书,我就被书封面上的那双幽幽的眼睛深深地震撼住了:那是一双冰冷的眼睛,绿莹莹的,目光如利剑一样夺眶而出,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透过它的眼睛,仿佛看到了草原深处的秘密,黑色的封面更增添神秘色彩,让人感到一种压迫感……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年轻的知青——陈阵来到蒙古的额仑草原,跟随睿智、崇尚狼图腾的毕利格老人,在这个山美水美的地方,渐渐地崇拜上了狼图腾。见识了群狼狩猎、挖狼洞、养狼崽、面临了狼灾……埋藏在陈阵传统意识中的狼的形象发生了转变,智慧、勇敢、顽强、忍耐、谨慎取代了先前的奸诈与贪婪。让他着迷,促使他不停地探索狼的奥妙。
当看见身经百战的狼王带领狼群围捕猎物时,他被狼群的智慧所吸引,也被狼群种种奇怪举动所迷惑;当他看见狼群陷入一个个艰难的窘境,却丝毫不胆怯、不退缩,反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困难,他又为狼群非凡的智慧而赞叹。狼是一种多么神秘的动物!它的智慧无人能比,它的组织能力超于寻常,它的军事天赋与身俱来!并非人类所想的那么坏,其实,在蒙古人的眼里,它是毅力、智慧、团结的代名词。
陈阵模模糊糊地感受到了“狼图腾”是一个神秘、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图腾,它能在冥冥之中影响着一个人的信仰,让狼的精神走进人的内心深处 。世上曾有一个未解之谜:成吉思汗只有区区几万大军,却能够横扫东亚,建立一个强大而神秘的帝国?许多蒙古族人都毋庸置疑地认为: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是草原人,他学会与狼打交道到,不知不觉中,狼的智慧已融入了他的思维中。无论是狼训练的方式,还是狼打仗的计谋都将给成吉思汗带来无穷的威力。
虽然狼偷食人类的牲畜,对人类来说是一大危害,但是狼也捕食草原上的鼠类,使草原的鼠灾得到大大的缓解。与人类相比,它运筹帷幄,坚强现实,不做白日梦,只为目标而奋斗,比起这一点,我们人类逊色了很多。但人类不肯正确的面对狼的优点和缺点,只是死拽着狼的缺点不放,一次次举起了屠刀……疯狂地消灭狼,恐怕,不久的不久,也将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了。
在这本书的结尾,讲述了一个如噩梦般的悲惨结局:由于狼遭到了大量的捕杀,曾经美丽的额仑草原已经是一个山不再绿,水不再清,草不再肥,生灵不再丰富,鼠灾严重的地方。再度来到这里的陈阵,心里充满了无法发泄的悲痛和失望。
读完这本书,我心也很沉重,很沉重……世界这么大,怎么就容不下狼的存在呢?如果《喜羊羊与灰太狼》里没有了灰太狼,还有那个孩子愿意看呢?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了狼,让它永远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我们这个世界也将黯然失色许多。醒醒吧——人类,少一点杀戮,多留一点精彩,让地球上的生命永葆青春。
狼图腾初中读后感(精选篇4)
有人说,这是一本任谁读完了都会想写点什么的书。在这本书还是畅销书的年代,怀着农业社会的偏见,并没有阅读的欲望。在读藏地密码时,虽然也有很多关于狼群智慧的描写,但总觉得那本小说夸大虚幻的成分过多。
自从那年看国家地理的内蒙古特刊,却震撼于草原人的游牧逻辑。追逐水草而居的春、夏、秋、冬牧场,安排的那么合理。而农业文明愚蠢的定牧定居,又是令草场沙化、退化的罪魁祸首,确还是由了人祸。自然规律是违背不得的吧。儿时记忆里飞沙走石的沙尘暴,因此而成。再后来自以为是的西北防护林减弱了沙尘暴却带来了霾。细细追寻,还是狭隘的农耕文明作茧自缚了。
记得还看过一篇关于“努图克沁”老牧民的文章,“努图克沁”是传统游牧民族的掌舵人的称谓。毕力格老人就是“努图克沁”吧,那么智慧那么仁慈的老人,他是额仑草原上最后天葬的老人,是他的幸也是草原人的不幸。
那年去看电影,纯粹是冲着让·雅克·阿诺去的。现在回想起来,电影远没有把小说的精神表现出来。小狼被放走本就违背了狼图腾的信仰。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撞也是顺从的劣根性和狼性的对抗。草原就是一个大循环,腾格里就是自然规律。草养活了牛、羊、马、人和食草动物,狼也在控制着他们的数量。违背自然规律的牧场农业,中原文明支配下愚昧的灭狼行动,破坏了薄弱的土壤,打破了动物的平衡。狼没了,黄羊、草原鼠、獭子就多了,草退化了,连大气循环也变了。我们梦想中的风吹草低景象,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弯弯流长的河曲,也已不是从前的样子。
心中的那个草原梦不知实现的那一天会是个什么样。也许真的要把丝绸之路继续看完了,好想对为什么总是所谓的野蛮民族出现,击败所谓的文明社会有进一步了解。
读书的时候也时常想起孩子。本来就是绵羊一样的性子,又在浓烈的小农意识教育与过度保护下长大,不知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绵羊在被狼吃的时候是吓得不敢发声的,多么悲哀。没有自由,没有野性。反而是草原狼,在自然、人、动物的残酷竞争下,优胜劣汰,勇敢、聪明、倔强。有感于家庭关于教育的矛盾就如牧民与农民间是否该灭狼的矛盾一样,无法说服对方,又为彼此惋惜。貌似在短时间内一方取得了胜利,但长远的影响却无法想象。
轻松点吧,为了草原做点贡献,少吃些内蒙古的牛羊肉也好。是不是以后也应该每个月吃一周素啊。
狼图腾初中读后感(精选篇5)
知青陈阵与杨克自从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之后,所接触到的狼文化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并吸引他们就此钻研下去。最终他们发现狼文化才是真正的生生不息、适应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人+兽性=西洋人……自然不必再说这兽性不见于中国人的脸上,是本来没有的呢,还是现在已经消除。如果是后来消除的,那么,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了驯顺。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是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人不过是人,不再夹杂着别的东西,当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
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一直是尊华攘夷,总是盲目而自负地认为只有华夏人民才是文明的,其他的夷族全都是野蛮的,低人一等的,甚至在西洋的铁甲巨舰都已经开进了国门,洋枪洋炮肆虐着大刀长矛时,还在顽固不化的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对于自己之外的民族,则一味地诋毁。而这,正是他们身上“羊”性的显现:愚昧、麻木、胆小,目光短浅,自命不凡。
其实,成功者往往就是那些有一点“兽性”的人。怪不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会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比如一直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的两位开创者唐太宗和康熙帝,一个有鲜卑血统,一个则是满族人。而“蛮族”人,也并不是像传统儒生所说的那样野蛮、粗俗没有文化。恰恰相反,李白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篇被后世人们千古传诵,但李白的家乡却是在西域碎叶国。正是他身上的突厥血统和他家乡的民风民俗,塑造了他豪迈奔放、藐视权贵的性格与诗风。除了他,哪个汉族儒生敢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呢?我甚至还认为,荷兰因为海盗的横行霸道,才造就了荷兰足球全攻全守的三剑客,而似乎沉浸在蹴鞠游戏中的中国足球,崇尚优雅却缺少太多的底蕴,追求博胜又没有那种杀红眼的血性,只能一次次的徘徊在大赛的门槛之外。
纯粹是人自然是再好不过,但若迫不得已的话,带兽性的人或许比带家畜性的人还是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