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600字
目送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目送读后感6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1)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潮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3)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门,消失在火焰中。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4)
老实说,作为一个孩子,我可能还未曾亲自目送过其他人远去,毕竟年纪还小,就算有过,也不会有过多么复杂的情感,也不曾有过如此多的感概与思绪。
但是,被目送的经历,我有过多次,不知为何,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段始终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离别的每一点细节,清楚到每一句叮咛,一声离别的话语,还有那一双双眼睛,那一双双目送儿女们离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目送儿女远行的眼睛。
我总记得,每次稍远或稍长的分别,比如去军训、去夏令营等,只要有条件,都是父母双双一起为我送别的。每次与父母分别时,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从车上取下行李后便又会静静地回到车里,让母亲陪我走到大巴车上,而我与他的别离似乎也格外的简短,短到有时我甚至还来不及去再与他道一声“再见”,给他一个拥抱。可是我永远忘不了,那双最后望向我的写满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种鼓励、坚定与信念的眼睛。我当然知道其实他内心会有更多的担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间眼神的交错给了我足够安心,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后盾,让我明白,我不止一个人。
母亲每每也总会催促我早点上车,好找个靠窗的座位,别再晕车了,我也总会听话,一个人拿着包走上车,挑个靠近窗户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静静地多看几眼妈妈的身影。妈妈也会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样静静地看着我。
其实,我心中也清楚的很,在那平静的目光背后,又是怎样复杂的思绪,不舍、担心、紧张、期待、信任、鼓励,或许都有,或许还有更多。这天下的父母,又有几个不是心疼儿女的呢?每个人都是在这种自相矛盾中经历别离,逐渐成熟起来的。我冲窗外的妈妈摇了摇手,示意她快点走,毕竟她工作很忙,还要加班加点,她见了也点点头,却仍站在那里没有挪动半步,又朝我挥了挥手,让我别管她。看着目不转睛望向我的妈妈的眼睛,顿时,一股酸涩在心头无限蔓延,亲爱的妈妈,你可曾知道,我怎么舍得又怎么可能愿意离你远去呢?
车子最终还是发动了,然后缓缓地驶离了,望向窗外,是一直在朝我招手道别的母亲,哦,对,还有那角落里那辆一直未开动的车子,父亲还是没走。车子越行越远,母亲的身影从渐渐模糊到消失。可是,我却能感觉到母亲目光的追逐,我知道,纵使我在天涯海角,您的目光也从未离我远去,是吧,亲爱的妈妈?
机场上,我打开了书,翻到了这篇名为《目送》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妈妈,您们也如此吗?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吗?您们也会目送我长大然后离您们远去吗?您们也会舍不得吗?也会倔强地想我像小时候一样留在您们身边吗?我恍然明白,原来目送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我们总会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长大成人,然后目送我们的父母老去,目送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目送,我们目送时间的流转,目送岁月的远去,目送一天一天来了又去.......我们根本不必追,因为,追不到。
后来,我逐渐明白,我们的一生啊,便是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600字(篇5)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