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

小龙0分享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你会写《论语》的读后感600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的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1)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背了《论语》。我们每天背一两个小段,边背边对照平常的.行为举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论语》象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每天给我们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迪。

在《论语》这部书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这段。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种情况要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想到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怎样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考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读到这句,我不觉有点脸红。平时我和爸爸妈妈交流讨论的时候,态度很差,经常说着说着就不耐烦起来,象一头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顾妈妈的感受。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对爸爸妈妈态度都要好一点,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学习中,我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有时候做事不认真,学习应付了事。美国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飞船失事,不是因为什么重大技术失误,只是因为有几个螺丝没有拧紧。有时候我做数学题错了,不是因为不会做,只是因为草稿太潦草,数位没对齐,算错了。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丝不苟。

以后,我还要经常温习《论语》,按里面传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3)

寒假期间,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论语”共有20章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们如何相处,如何努力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以及如何孝顺他们的父母。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学习,第一个朋友从远方来。在生活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一巴掌不响。单靠你自己的力量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想到了关仲和鲍叔雅的友谊故事。关仲和鲍叔雅小时候是好朋友。当关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很穷,所以他经常偷包叔雅的钱,但是包叔雅不仅不恨他,而且对关仲更友好。几十年后,关中差点杀了他的儿子小白,因为他为他的儿子争夺王位。

当儿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雅也成了总理。鲍叔雅不顾以前的怀疑和建议,关中可以看到鲍叔雅的心有多宽。另一个关于博雅和钟子的友谊故事是,当钢琴家的牙齿在荒山中弹奏钢琴时,伐木工的钟子可以听到高耸的山峦和海洋的野心。薄亚很高兴找到他的知己,但是当他死的时候,他再也找不到知己了,所以他掉下钢琴,发誓不再弹钢琴了。可以看出,在你的生活中,友谊是多么宝贵和重要。这些例子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东来到我家,一开始我们相处得很好,但几天后就结束了。我们经常为一件小事争吵。最后,我母亲告诉我们,为了做好一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告诉我们朋友们从远方来。几天后,我的朋友肖扬来到我家,我学会了和肖扬一起快乐地度过一天。生活中的友谊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友谊的价值。我从阅读“论语”中获益良多。它教会了我如何和我的朋友交往。我必须做得更好。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4)

论语是一本饱含了知识、品德和做人道理的一本好书,它的肚子——书本的纸里面藏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请你们快快拿起《论语》探索里面的知识吧!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它分为许多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一个简短而有用的知识。整本书合起来,就像是一片知识的海洋,知识就是大海中的鱼。如果你发现了里面的知识,那么就好比你钓到了一条鱼。如果你汲取并懂得了这些知识,那么知识就会像一条煮熟的鱼一样被你消化掉。那么,你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就可以向孔子一样,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了!

虽说这可以学到东西,但是,发生冲突事件的也是一个不计其数啊!请看事例。

孔子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先复习过旧的知识,记牢了之后,再学新的知识。可冲突偏偏就栽在了这一句话上。一次,我和我哥在看书学知识。我在偶然间发现,哥哥看完一本书就随手一丢,又看新的书去了。我提醒他:“温故而知新,复习一下!”“我的事关你什么事?你凭什么管我?”我反驳:“爸爸说过人人平等,我就可以管你!”就这样吵了好久,爸爸进来了,说:“你身为哥哥,要做弟弟的榜样,把你看过的书的知识都复习,一直到你忘不了为止!”哥哥垂头丧气的说:“Yes air。”就又翻开书,复习起来。就这样,一场矛盾被我爸轻轻松松的化解了。

这本论语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学知识、如何孝敬父母等等许许多多的有用的知识。它肚子里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它是我的另一位家庭老师,我要不断的从它的肚子里面探索、汲取新知识!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始,我对这句话疑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始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用心发言,专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现了崭新的知识,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

也就是:如果学了,然后再按必须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高兴吗?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开心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难道不也是正人君子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态度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6)

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语录,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或一些官员的对话,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篇7)

一直对中国文化中动辄扯出的“神圣”一词心存疑惑,甚至于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组一起使用的字词,而不加以辨析。

可当我看到于丹所说的“神于天,圣于地”时,我才恍然惊觉,这原来“神圣”可以这么理解:神是接近天空的,遥遥远望,缠绕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飘忽感和出尘感,像是遥远到天际的巴别塔传说,被口口相传,却从未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圣却是贴近土地的,带有一种泥土的朴实的质感,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氧气和水,你不用刻意的强调,因为它一直在。

中国古代的'文人,骨子里有种也许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可能会嗤之以鼻的神圣责任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者是“穷则独济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准则,都明明白白的体现了“天、地、人”的观念:头顶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希冀天下大同;脚踏一片现实主义的土地,勤劳务实肯干;一身铮铮傲骨,两袖清风,潇潇洒洒的活在这凡世尘嚣中。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每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此话我翻来覆去思索良久,确实如此。

我们的社会理想大抵都是希望最终求得封王觅侯,求得人生的意义,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不得不说,在这方面讲,社会理想的确是功利的。我们也许是为了名声、地位、生活质量而开始采取行动,以求得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天祥早在几百年前就道出了真相,无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罢了。

但是,有时候又难免会产生倦怠的情绪。觉得就这么得过且过,也没什么不好的。这就是我们自然人格理想的道家化。

于丹说:“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老话有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圣贤之所以被奉为后世的行为准则,大抵是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一套完整的行为体系。

这才是最应该镌刻在一个民族骨子里的东西。

    64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