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第9章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你们精心整理好的苏东坡传第9章读后感,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苏东坡传第9章读后感(篇1)
春节闲来无事,重温林语堂先生的大作《苏东坡传》。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自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东坡居士的一生多了几分认识和感悟。
苏东坡是我最爱的大文豪之一,出生在宋代,年仅二十即中进士,名次几列榜首,是当时京城最为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之一。他平生佳作不断,融儒、释、道三家精神于一身,文坛盟主欧阳修读过他的作品之后激赏数日,竟感叹应退而放其出头。但是,苏东坡一生却命途坎坷、穷达多变,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依旧未移达观豁达的性情,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传奇人物。
一读东坡正值大学时代,一口气读完,为他的才华所震撼。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苏东坡是一座高山绝对当之无愧,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他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当然,在他众多才能中最受人推崇的自然是诗文。苏东坡的诗才极高,文思精妙,诗文包罗万象,上可论经国大事,下可写日常琐碎,但凡兴之所至,皆可成文成诗。你看,他的诗文中有议论政事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高谈"赏疑从众、罚疑从去",其观点与现代法治思想从宽原则不谋而合;有描绘田园日常的"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虽只是雨过天晴的一件小事,读之却使人轻快愉悦,仿佛自己轻装简行漫步山间一般。不过,他也不总这么快乐,思念弟弟子由时,他说:"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悼念亡妻时,他吟:"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愤世嫉俗时,他叹:"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当然,他的诗文中公认作得最好,传颂最广的还是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开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读之,即使胸中有千般抑郁也可一扫而空。读苏东坡,就是这样。你会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再受自己的操控,而是随着他的起伏而起伏,随着他的波动而波动,而这就是东坡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二读东坡是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业务忙碌,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精神委顿。即使少有闲暇读书也是囫囵吞枣。这时重读《苏东坡传》,看他一会儿在渔船上喝酒羽化登仙,一会儿在西湖上作比西子,生活不是湖滨品茶,就是雪庐种地,每天写写诗,喝喝酒,参参禅,工作却半点没被耽搁,无论走到哪里都受百姓爱戴,哪里有我等焦头烂额的窘迫,不由得心驰神往。有时一恍惚,感觉他好像不只是活在书里,而是活脱脱站在眼前和你开开玩笑、聊聊天、吃吃东坡肉,不时还爽朗大笑。这样的东坡是有鼻子、有眼,有生活气息的一个普通人。他放浪形骸,一生结交甚广,不拘泥于世俗。黄州的妓女他为其作诗,杭州的山僧同他打坐参禅,泉州的刺史相偕秉烛夜游,岭南的农夫与他一起聊鬼故事…他的朋友中有京城的达官贵人,有山野的僧侣、樵夫,甚至还有浪迹江湖的妓女、乞丐。连他自己也曾笑谈,"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同是才华横溢的人,与李白相比,他多了几分可爱;与杜甫相比,他少了一点深沉;与柳永相比,他又是这般接地气。这平易近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就是我爱的东坡。
近来三读东坡,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前认为他有些傻气的地方现在看来似乎更傻了。且看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几近丧命,本发誓再不写诗惹祸。但好不容易逃出牢狱之灾,回家立刻"好了伤疤忘了疼"作诗庆贺,这不可谓不傻;面临政敌的打压,他但凡服个软,稍微与之虚与委蛇,即可免受多年贬谪之苦,但他却不愿曲意迎合,还愤恨地说出"倘若偶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的惊人之句,这还是傻;面对流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已到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的地步,却依旧不知悔意,反而想出"吞食阳光止饿"这样有趣的办法,这更是傻!但细细体味,他的这种傻,竟有几分憨厚,几分天真,让人忍俊不禁。傻虽还是傻,却蕴含了潇洒豁达的至情至性,率性而为的恣意洒脱,宁折不屈的刚烈脾性,这样想来竟是世间稀有的难得之举。
苏东坡从眉山走来,途径长安烟柳繁华地,再过黄州、海南,走过了宋元明清,走过了千百年,最后停留在我们的心里。他亦庄亦谐,亦儒亦佛,是至情至性的情人,是至诚至纯的佛教居士,是至刚至勇的国士。他的豪气,他的洒脱,他的淋漓铿锵,为我们诠释了智慧与才情兼具的东坡魅力。我时常在想,林语堂先生这本著作成书于936年前后,第一版于947年,正是中华民族战乱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写这样一位忧国忧民、可爱可亲的宋代高士,当是另有一番深意。
苏东坡传第9章读后感(篇2)
读了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不禁想起苏东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一生,饱经忧患,几经沉浮,但苏东坡人性更趋温和厚道,过得快乐,无所畏惧。苏东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万古不朽的伟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苏东坡传第9章读后感(篇3)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第9章读后感(篇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豪情万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闲情逸致;“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壮士暮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深情思念……可即便是众多精妙的诗词,也仅仅是苏东坡精彩一生的冰山一角。暑假里,带着对大文豪的景仰,我潜心阅读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饱受磨难。仁宗景祐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的一间房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便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轼。他成长于宋仁宗当政时期,其时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生活无忧无虑。从小苏轼在诗词方面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后来进京应试,成绩斐然,名动京城。青年时期的苏轼正遇上王安石变法,政见上的不同使他遭到贬谪。特别是在一向维护他的皇太后离世后,他遇到政敌的打击报复,被一贬再贬,直至流放到偏远地方,终了余生,享年六十三岁。
曾有人形容苏东坡为“乐天派”,对此我非常赞同。他喜欢开玩笑,开玩笑的对象不分敌友。在遭遇贬谪时,他对沿途乡野、高山、峡谷等美景醉心游赏。在岭南的时候,他过得非常快乐,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他发现甜美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写信给儿子说,别让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流放到海南,在古代无疑等同于死刑。海南气候炎热,土地荒蛮,易生疾病。但苏东坡仍然笑对逆境,在那里了解民风,学习方言,兴办学校,称赞那里没有岭南的瘴气,还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
纵观中国古代,没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不是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苏东坡也不例外。但他不同于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苦;不同于杜甫的颠沛流离之苦;不同于李清照的寂寞冷清之苦。苏东坡纵使历尽沧桑,依然苦中作乐。奸臣迫害,大可一笑而过;贬谪流放,仍可心如止水,乐天知命。在他的诗词中,我们未曾读出对世道、对他人的抱怨和指责,反而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品鉴,对世事人情的豁达。
苏轼的一生中,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通,道家、佛家与儒家之精华,已在他心中沉淀。他亲民和善的处世之道,乐观积极的生活之道,都将在中华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再多的不公与艰辛,依旧能在苦难之中,盛开一笑翩翩。
苏东坡传第9章读后感(篇5)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苏东坡传第9章读后感(篇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