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一年级读后感
我们仨一年级读后感5篇
《我们仨》作品充满了亲情的气息,书很短,但其中的脉脉温情,却能引人思躇良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一年级读后感例文,希望你喜欢。
我们仨一年级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一年级读后感篇2
昨晚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__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小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了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了。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__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了。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我们仨一年级读后感篇3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我们仨》。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却饱和着静默淡然。
第一次翻阅《我们仨》时,是在冬天的一个午后,此后每一天都会在这个时候读上几页,在清冷的灯下,或闲适中品谈,或紧绷中放松,欢心的时光总是由许多个这样的片段组成的。人生如一场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这本书在03年时出版,已是杨绛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们仨》的第一部分作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帷幕。第二部分写“梦”,杨绛先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我们仨”最后几年的时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驿道和古柳,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总是枯败的,垂落的,不见任何朝气。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条道路,有时候会迷失路途,有过彷徨和慌张,却从不见放弃和失落。我读完这部分时,一抬头已是泪眼婆娑,眼镜上泛开了数片泪花。杨绛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叶,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却也不是家,是客栈了。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杨绛一家的生活琐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学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离。
许是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飘飘落落,杨绛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十分恬淡,却富有张力。那些规范在框架中的方块字,仿佛组成一场场电影,拥有柔和的灯光和轻缓的配乐。钱钟书曾为杨绛作诗追忆初次见面:“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与雪无?”饱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杨绛的笔下开了花,三个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们,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怀念的。
做一个绵长的梦,追忆一个万里人生。
我们仨一年级读后感篇4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其实《我们仨》这本书我在很早以前就拿起来翻过,但是迷迷糊糊的看不明白讲的是什么,看不懂杨绛的寻寻觅觅的梦,于是就扔下了。
前两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又翻开了这卷万里长梦。《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的开始源自于一个梦,这个梦记述了这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相失。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读到书的第二部分时,我顺着这个没有逻辑的梦,跟随这作者来到了古驿道。不知道作者要讲的是什么,但是却莫名其妙地被一种力量牵引着,让我继续读下去。追溯着这个梦,我也渐渐走到了这个万里长梦的尽头,但是真正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这样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虽说是对于这个梦的回忆,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悲哀,而是在感情的波澜中,随着事情的快乐而快乐,随这事情的悲伤而悲伤。
这作者这种平淡但又洋溢着亲情的文章中,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这个梦,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每个读者都有一个自己脑海中的梦境。“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途中。”作者心中的这个家,永远是属于“我们仨”的。
我们仨一年级读后感篇5
通过《围城》,钱钟书成为我最为喜欢的作家之一。其实作家这个称呼放在钱钟书身上显得太没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讲述钱钟书一家三口的故事。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给你讲述一个普通、温情的故事一样,用毫不华丽的语言娓娓道来。就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杨绛和钱钟书夫妇。
钱钟书夫妇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视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
1、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情。
2、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作她的妻子。
3、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样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谐,让我用瘦狐狸的理论分析分析。
1、钱钟书、杨绛夫妇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杨绛说:“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夫妇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国语言,翻译众多文学著作,他们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得安心、专心的做做学问。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一致。他们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想成为同一类型的人。
2、两人互相包容对方
在生活中,两个人互相包容对方。钱钟书是一个学问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杨绛怀孕住院那段时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他每次到产院探望的时候,经常苦着脸和杨绛说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把台灯打翻了,也束手无策,书里面还有一段说1972年的(钱钟书当时应该62岁左右)是钱钟书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不知道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像杨绛那样如此包容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