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2022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

2022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

福萍21141分享

2022内蒙古开展全区教育系统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范文10篇

民族团结是祖国发展的扬帆之风、划行之桨,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那2021内蒙古开展全区教育系统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内蒙古开展全区教育系统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2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一

民族团结守卫伟大复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70年前,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70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要继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以各民族群众为主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不是一个民族、多个民族或是人数多的民族的,而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就没有实现伟大复兴的可能,只有搞好民族团结,各民族才有凝聚力,才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梦想。各级党组织要凝心聚力提振民族团结进步的信心,用实际行动做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不断增进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把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团结是最大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提高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创新民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以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民族地区彻底告别一穷二白的面貌,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就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堡垒。引领各族人民在紧紧凝聚、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中,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从而克服前行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焕发出无比磅礴的伟大力量,迎来灿烂宽广的光明前景。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二

内蒙古满洲里:“五提升”点亮高校党建品牌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俄语职业学院党委强力打造“五个一”党建特色品牌,推动高校党建与教育教学同频共振,形成了围绕育人育才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立德树人的良好局面。

一套“党建工作机制”提升组织力。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保障党委决策的科学、规范和有效落实。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党支部工作的通知》,规范支部组织生活、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管理、党员教育培训等工作。制定学院《最强党支部考核评价指标》,明确目标要求和创建标准,坚持党支部工作评价与教育教学、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向各支部选派组工干部作为党建指导员,扎实推进“最强党支部”创建工作。

一个“党建微信公众号”提升凝聚力。开通“满院先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院党建工作动态、党的政策和党务工作知识,加强广大师生党员互动交流和学习。创新“党建+网络共建”项目,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打造网上党建共同体。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党支部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行政管理系党支部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结对共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学习中开展了线上主题党日活动。学院行管系党支部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本科生联合党支部、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开展线上交流活动,促进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和特色化发展。举办党建微视频、微党课和情景式党课评比活动,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党组织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一个“大学生党建活动阵地”提升创造力。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改建大学生多功能党建活动室,成为学院和各支部开展活动的阵地,展示学院党建工作的“窗口”。各支部围绕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开展形式新颖、师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研讨,主题班会、迎新晚会、知识竞答、诗歌朗诵、红歌传唱等内容丰富的党日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共鸣。创新“党建+思政教育”模式,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支部书记培训,与满洲里国门党建学院签署《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以党建引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青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支“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队伍”提升向心力。优化支部班子结构,开展把“学术带头人培养成党建带头人”和把“党建带头人培养成学术带头人”双向培养工作,通过届中改选,选派党委班子成员下沉系部党支部结对帮扶等方式,使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配备率达到100%。面对新冠疫情,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各支部广大党员干部、师生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组织党员干部捐款、开展防控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中践行“初心使命”。

一个“大学生党务人才团队”提升战斗力。注重加强对优秀大学生、辅导员党务人才和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加强教育引导,加大高知群体教师和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注重培养选树身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典型,用身边人和事教育身边人。开启“党建+扶贫”校企合作新模式,促成学院与内蒙古何文公益基金会合作,为生活困难的20名在校大学生提供资助,并在最强党支部建设、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让贫困学子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三

以古鉴今育新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人用人是关系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选人用人,在执政队伍建设方面留下了很多丰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非常注重借鉴古代选人用人管人智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汲取古代用人智慧,从“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到“育材造士,为国之本”,再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无一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宏阔的战略格局。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站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更要“知古鉴今,以史资政”,以胸怀全局的高远站位、放眼时代的战略眼光、引领未来的前瞻思维,系统谋划、深度思考、扎实推进,不断健全完善年轻干部“选育管用”链条,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以“伯乐识马”的慧眼选干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着眼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炼就伯乐的慧眼,源源不断发现优秀年轻干部。拓宽选拔视野,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充分发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干部“蓄水池”功能,既不求全责备,也不降格以求,将口碑好、实绩突出、考评优秀的干部挑选出来。精准识别干部,建立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的知事识人体系,通过专题调研、年度考核、谈话了解等方式,深入了解履职表现、优势特长和短板不足,透彻分析综合素质、品行操守和发展潜力。保持动态更新,对有培养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重点关注、重点培养;把存在问题、相形见绌的调整出去,及时补充新的人选,确保年轻干部队伍源源不断、量足质优、良性循环。

以“定庵怜梅”的理念育干部。龚自珍,号定庵,所著《病梅馆记》批判了养梅者以错误的审美标准植梅、养梅、曲梅的行为。年轻干部处于“拔尖孕穗、打底塑形”的关键时期,在年轻干部培养上必须吸取“病梅”教训,突破人为干扰,创造优良环境,科学培育、精心管理、“吸能养笋”,为其节节壮、步步高打好基础。要突出一个“早”字,坚持早发现、早培养,超前谋划、提早部署,科学制定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年轻干部培养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精心呵护、大胆培育,让他们在组织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要坚持一个“准”字,年轻干部个性特点、专业经历、优势特长各有不同,不能以同一种“模板”、同一个标准培养,要遵循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因才施教、顺势而为、耐心教育,帮助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要抓住一个“实”字,突出党性教育和理论学习,引导年轻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强化实践历练,对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重担、交任务,敢于拿出最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在吃劲担沉的大事中成长历练,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大显身手。

以“管仲赏罚”的思维管干部。管仲在齐国为相时,以“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的理念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这是最早将“宽严相济”用于治国理政的典型。“宽严相济”是我们党管干部的鲜明主张,要辩证把握“严管”与“厚爱”的关系。在方向原则上严管,加强党纪法规和警示教育,引导年轻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永葆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细枝末节上做实,针对年轻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勤于修枝剪叶、咬耳扯袖,绝不能放任自流,以免“小管涌”变成“大塌方”;对于热衷搭天线、跑关系,搞自我设计、走捷径的,提早警示、及时疏堵,教育引导他们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在关心关爱上用心,及时了解掌握年轻干部所思所想所盼,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帮助答疑解惑、缓解压力,合理调适心理预期,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年轻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

以“田忌赛马”的智慧用干部。孙膑突破思维定式,调整资源布局,协助田忌赢得赛马比赛,这是盘活资源的成功范例。“举一反三”使用年轻干部,既要盘活现有干部资源,更要用足用活用好干部政策,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选人用人的政治智慧,以科学的方法用好优秀年轻干部。敢于打破常规,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思想顾虑,打破隐性台阶、跳出“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大胆使用,让年轻干部冒头露尖、脱颖而出。用足用好政策,深入研究干部工作政策,在有限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充分运用推荐提拔、职务职级并行等政策,给年轻干部成长找出新路径、蹚出新路子。公平公正用人,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做好选人用人工作的生命线。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着力打造一支富有激情、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四

走向新时代 书写民族复兴的和平新篇

紫金山上,草木含悲;秦淮河水,声声泣诉。12月13日,第6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将再次“以国之名”,悼念死难同胞,捍卫历史记忆;亿万中华人民将共溯“民族苦难”,缅怀英雄先烈,守护和平时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事实,更是警示和启示。1937年12月13日,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82年来,我们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设立国家公祭日,以“国家之名”祀我国殇,凝聚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唤醒最真挚、最澎湃的记忆。我们从悲壮的历史中汲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前行力量,在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坚强姿态,用历史的笔触不断书写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光明新篇章。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书写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和平篇章。国泰民安、太平盛世,是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人民长期奋斗的理想。向往和平,所以珍视和平,捍卫和平。那段山河破碎的血泪过往,犹如中华门城墙上留下的弹孔,深深印刻在每一位中国人民心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儿女从来不是悲观主义者,痛定思痛、凝心聚力,激荡起磅礴的爱国主义豪情壮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国家公祭日,我们要在铭记国殇、深切缅怀中传递和平发展信念、坚定和平发展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爱国伟力,赋能国家和平治理。

从苦难走向辉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和平篇章。各民族安定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82年前,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增进了中华民族和平的共识,燃起了中华民族奋进的壮志。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成为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粘着剂”“催化剂”,迸发出追求团结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国家公祭日,勿忘来时路,积淀民族记忆,记取灾难教训,用心守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扛起矢志复兴、捍卫和平的永续责任和使命。

从星光走向薪火,书写世界和平发展、共享美好的和平篇章。自古以来,和平是人类永恒的期盼。巴黎和平墙、美国9-11遗址纪念碑、联合国总部“打结的枪”……世界各地的战争纪念碑与和平雕塑,如同星罗棋布的和平之光,闪耀着全球人民“反对暴力、勿忘和平”的最大心声。南京,作为全球第169座,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国际和平城市,透过国家公祭日,让世界感知和平基因,向全球传递“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中国声音。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共建“一带一路”、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中国力量拾柴世界和平的薪火。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不断壮大守护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坚决捍卫世界和平的队伍,努力构建起经济、能源、文明、生态等共同繁荣发展的人类和平命运共同体。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万羽和平鸽在天安门广场展翅高飞,翱翔在新时代的和平蓝天,见证着伟大祖国日益昌盛。一年一度的国行公祭,我们要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砥砺奋进,让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让正义的力量永驻人间。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五

选调“时间表”绘出成长状态“图”

如何将学历转化为工作能力并成为能力提升的原动力,必须从工作实践中找答案。一名选调生,在基层工作即将满三年的时间点,应该有一个言简意赅的总结。

选调第一年,迈出“懵”的怪圈,适应了环境。刚到这个远离家乡的镇政府工作,是在2018年秋天,我穿过金黄的玉米田,许下了希望自己快速成长的心愿。初期接触乡镇工作,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只能用一个“懵”字来形容,那时我很渴望自己能学会做一件小事,这样,我才有机会与别人产生联系。最初的我属实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简单的表格制作、系统输入、文本打印,每做一件都像是在“过五关斩六将”,使出了自己浑身的力量。万事开头难,艰难总是记得格外清楚。我的第一关就是从“懵”到“醒”,在笨手笨脚的加班加点中,整理完10个行政村30714户籍人口和16412户常住人口统计台账,6次核准录入1481户精准扶贫户系统数据。日常对接10个行政村扶贫村表、户表填写方法。这一年,我迈出了“懵”的怪圈,与镇、村干部熟悉起来,适应了基层的工作环境。

选调第二年,迈出“急”的怪圈,提升了素质。适应环境后,镇里农牧林水、环境卫生、宣传、纪检、党建、扶贫等各大分管领导开始陆陆续续安排我做各类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针”的工作特征就是“难度小,强度大”。我开始在电脑上贴便签纸,把一件件工作记录下来,一件件完成,一件件勾掉。工作基本以撰写材料和整理档案为主要内容,同时,拍照、撰写简报、剪辑视频也是“重头戏”。事情多,人就会急躁,我的第二关便是从“急”到“稳”,工作再多、再杂也不愿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拒绝“随便搞搞”“应付了事”的作风。在组织部参加岗前培训后,组工干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方法更进一步地教育和影响了我,回到镇里以后,我便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填表格、拍摄、对接村干部、联络咨询的事放在白天去做,把写材料、写信息、剪辑视频的“精细活”放在晚上安静的时候去做,哪怕日日伴着星空下班,也要孜孜不倦地把事情做好。争取尽自己所能,拿出选调生做事的样子。这一年,我迈出“急”的怪圈,学会以扎实的态度提升工作质量。

选调第三年,迈出“烦”的怪圈,扛起了责任。刚参加工作时,有前辈说,工作分阶段,往往从“不会干”到“会干”,从“想干”到“不想干”。当我们工作较为熟练以后,便会因为事务杂、繁、简单重复等原因出现“厌烦”的情绪。有的时候也会因为缺乏针对性指导、缺乏学习机会遇到能力提升“天花板”。我的第三关便是从“厌烦”到“容纳”,学会承担责任、调节情绪,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维高度。通过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历史、治国理政方略,从理论指引中思考做工作的方法,在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比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一步步撰写活动方案、细化工作要求,引导全镇各个党支部用学习研讨的形式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通过与领导请教咨询,6次细化村“两委”换届工作方案,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换届动员培训,帮助村“两委”干部从学习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中思考“一肩挑”、“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村“两委”换届政策对当下农村工作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座谈交流+业务培训的形式,与村党务工作者共同探讨新时代发展党员如何严把“入口关”“程序关”,为村党支部增添活力。这一年,我迈出“烦”的怪圈,学着扛起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责任和使命。

选调生是一个队伍,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作为选调生中的一员,我希望能珍惜基层工作平台,把握每一个工作机会,跳出一个又一个成长的怪圈,一年比一年进步。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六

三张截屏 三段故事 见证中华民族万众一心

这是三张普普通通的手机截屏图片,来源于笔者手机微信群,点点滴滴、默默无声地述说着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彰显了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光芒和底色。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坚定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我们的疫情防控措施已严格落实到了最基层。正月初三,二十三点二十二分,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正连夜在本村各交通路口张贴《告知书》《公开信》以及《疫情防控知识》等宣传资料,以便人民群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疫情的危害和防治常识。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关键时刻看党员干部”,广大共产党员日以继夜地奋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们以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不惧生死、不怕严寒、不畏艰难,始终保持听党指挥、坚守岗位,走村入户、进居民楼栋开展拉网式宣传、排查,做好防疫知识普及和引导,消除人民群众对疫情的恐惧,增强对疫情的预防能力,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全民大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彰显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群众齐心协力充满了战胜疫情的自信。这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些段子,“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N95口罩”“2020年最时髦的年货——口罩”,这些虽然只是笑话,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口罩的稀缺。因为春节期间,口罩生产企业放假,面对市场巨大需求,暂时供不应求。而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身边依然有这样一些瞬间,这是小区里一个普通居民在居民微信群中发布的信息,无私地将自己家中以前购买的口罩拿出来,放在公共场所,提供给有需要的人自行领取使用,并特意提出“每人拿两只,不要钱、免费”。一个小小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群众同舟共济的感人一幕,在疫情面前,人民群众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在疫情面前低头,而是牢牢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响应号召,不信谣、不传谣,选择科学、理性地应对和处置疫情。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展现共产党员的担当,我们的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一名从武汉回到成都后居家观测的居民,通过临时建立的微信群,让社区工作人员帮忙购买生活物品,社区党员志愿者立马回应,并按照居民的要求迅速购买物品后送到居民家门口。简短的交流,没有多余的话语,更没有客套,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似乎只是这场疫情防控中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却也真切地体现出人民群众与基层党组织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困难找党员干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标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疫情防控的征途中,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和党组织经受住了考验,充分发挥好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牢了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

今日大街小巷上的人群,轻纱遮颜、步履匆匆,待春回大地时,14亿中华儿女霓裳飞舞,歌一曲盛世繁华。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七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一心两点”人才工作格局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着眼新时代新牧区建设需求,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一核心两重点”工作格局,为建设美丽幸福陈巴尔虎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是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准确把握新时代陈巴尔虎人才工作新形势新定位,坚持“三年打基础、五年争优先”工作目标,找准核心,突出重点,全面提升人才工作质量。在地域上,以旗所在地为核心,以宝日希勒镇、呼和诺尔镇为重点,吸引党政人才,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乡土人才;在急需紧缺产业人才集聚上,以呼伦贝尔大草原5A景区建设为核心,以水生态园区、草科学园区产业为重点,建设旅游人才基地,壮大生态产业人才团队;在人才管理体制上,以党管人才为核心,以用人单位和市场主体为重点,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在推进方式上,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开发和能力提升为重点,推动人才发挥作用。

二是健全党管人才制度。深刻领会总书记对于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如何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政治感召,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强化政治引领,把各类人才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分层分类组织各类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情国情、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现培植政治可靠的人才,加深在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抓好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结合事业单位改革,配齐配强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全面推行支部书记和事业单位负责人“一肩挑”,推动党支部委员和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打造事业单位党建品牌,着力抓好中小学校、医疗卫生、农牧科技等行业系统党建工作,强化政治学习,落实国情研修机制,把牢事业发展方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高端引领,完善党委联系服务英才、党支部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机制;用好特泥河农垦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农牧业、教育、卫生、科技领域开展各类专家服务基层263批次,引导全旗人才在决胜脱贫攻坚中贡献力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三是实施人才计划支撑。推进“强基”计划(雏鹰计划),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吸引24名本地学子回旗干事,畅通绿色通道,引进急需紧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3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人才支撑;考录特岗教师、汉语授课急需紧缺学科教师6名,为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提供师资保障。实施“一嘎查(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积极推进巴尔虎学子回归,组织9名嘎查社区“两委”成员到职院学习,提升学历、提高能力;招考15名大学生村官到嘎查工作,近期还将从首批14名大学生委员中择优录取5名,落实事业编制,为乡村振兴和实施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集聚人才;设立2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为返乡大中专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带动一批本土精英闯市场。推进“能人兴村”计划,落实《陈巴尔虎旗“基层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做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支持人才返乡创业,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牧民,鼓励和引导人才流向基层、留在基层。

四是强化产业工程带动。带动产业人才融合发展,围绕陈巴尔虎旗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需求引才育才,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拓展畜牧业、奶业等传统产业人才引育平台,依托农牧林草、医疗卫生等优势产业,开展引才育才;创新水、草、车、景、煤化工等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吸引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建设特色产业人才基地,继续做好金骄蒙元文化传承党员群众教学体验基地、就业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对本土人才培育给予45万元的扶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人才培养力度。引导布仁其其格等能人创办或领办农牧业产业企业、示范化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等各类经济实体,示范带动地方产业提质增效,拓宽致富渠道,解决群众就业难题,带动牧区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实施“鸿雁”计划,建立完善“陈巴尔虎旗人才智库”,拓宽与陈巴尔虎旗籍优秀高校毕业生的联系渠道,引导本土大学生回乡工作。详细掌握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384名旗本籍大学生的相关信息情况,对193名陈巴尔虎旗籍近三年高校毕业生开展摸底调查。将全旗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26名,纳入巴尔虎人才库。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八

以创新力量书写中华民族“强国篇”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七章《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

今年9月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我国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四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位,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毋庸置疑,创新是支撑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强大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中国一直都是勇于创新的探索者、开拓者和突破者,始终将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破旧立新、脚步不停,以赶超的实力、奋进的姿态和崛起的速度,成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一块,在开拓进取、反复实践和善谋长远中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以创新力量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强国时代。

开拓进取是创新的“点火器”,点亮“中国智慧”。时代大势浩荡奔流,一个国家想要实现更大发展,既要有顺应时势的大转变,更要有盘山绕石的智慧,守旧为拦路丘壑,创新为通行坦途。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敢于开路的精神必不可少,它是创新的“点火器”,中国正是在不断开拓进取中让创新活力迸发、精彩涌流。善于从危中育机,激荡更强动力是“中国智慧”,这种智慧在疫情防控期间可见一斑,云招聘、云毕业、云办公、云购物、云出行等新业态涌动着澎湃活力,于逆流中飞扬,在逆势中腾空。“云动力”是经受住考验、蕴藏着潜力、看得到前景的韧性力,中国顺势而为,加速壮大新动能、新业态,打造优势和潜力“长板”,打通了经济循环的“血淤气滞”,在新领域的开辟和发展中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不断刷新的创新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

反复实践是创新的“加速器”,点燃“中国速度”。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创新发展“从0到1”的每一步都是在不懈努力中完成的,创造力不会凭空产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国与时间赛跑,向未来进军。从学习借鉴到自我突破,从小步跟跑到大步跨越,从点滴进步到重大成就,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势离不开不舍寸功的反复实践。如今,中国的创新力量厚积薄发、不容小觑,激荡着十足的发展活力。无论是深海探测还是载人航天,无论是疫苗研发还是人工智能,又或是在交通运输上的持续突破都是有力的佐证。创新既是飞天的“翅膀”,也是入海的“蛟龙”,既是数字的“大脑”,也是奔驰的“骏马”,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生活巨变。我国的创新之“轮”驱动着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点燃了“中国速度”。

善谋长远是创新的“助燃器”,点绘“中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如何抓、怎么谋,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中国的思路,中国用创新之笔“画好窗子”,让奋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创新释放出的巨大红利造福人民群众。创新之路,赓续过往、连接未来,更应看到的是中国的创新发展道路,要让创新在中华民族的广阔大地上开出更为绚丽的花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善谋长远之道,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成长,不断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每个“点”的突破,描绘的都是中国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中国,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浪潮中,是能“稳舵”“远航”“冲浪”的非凡战艇,“稳”得住致远船舵、“冲”跃出崭新方位、“航”载着美好未来,风险挑战浑不怕,中国有创新底气亦有创新朝气,必将走出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九

强化本领意识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乎党命运、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的百年大计。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强化本领意识,始终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强化学习,养就“富脑袋”。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应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立场观点、科学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经典理论学习,做到源流结合、融会贯通。同时,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工作技能,注意研究新情况,制定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体制机制,时刻以科学的理念适配高速发展的时代。

洞察问题,打造“千里眼”。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将改革推向深入,继续开创伟大事业,首先需要找出体制机制、执行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照问题把脉问诊。广大党员干部要多研究解决事关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多研究解决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对问题能够看得长远、看得深入,发现其中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以锐利的目光探寻工作中的突破点、改革点、创新点,将工作推向更高层次。

联系群众,练成“顺风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党员干部要勤往基层跑,多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倾听群众的声音,从群众反应的问题中找到工作着力点,精准施策,确保工作实效,让群众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同时,在掌握本地、本单位情况基础上,多听一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声音,博采众长,将好经验、好做法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创工作新局面。

勇于担当,磨砺“钢肩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会遇到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是新时代的一次“长征”。党员干部要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强化职责就是使命、权力就是责任的意识,时刻牢记组织重托,时刻牢记岗位责任,时刻牢记群众信任,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做到问题面前不推诿、矛盾面前不回避、风险面前敢担当。

脚踏实地,铸造“铁脚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国人备受振奋,同时也给了广大党员干部施展抱负、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此,党员干部应立足主责主业,实干为先,注重落实历来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当代共产党人应保持这一政治本色不变质,勤勤恳恳,做真抓实干的行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增彩!

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篇十

“中华魂”托起“中国梦”

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之魂代代相传;漫漫征途,风雨七十载,中国复兴之梦生机盎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专题,从“宣传思想工作”“网络强国建设”“媒体融合发展”等角度,为我们铺展了中华文化新画卷,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

把好“以人为本的文化根基”“方向盘”,引领文化前进方向。文化见证历史变迁,文化折射民族兴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根源于社会,根源于人民群众,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根基”,密切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建设实用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建设综合、开放、便民的文化阵地平台,着力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把握群众需求,展现群众风貌,彰显社会发展,真正让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增益于人民群众。

升级“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发动机”,夯实文化建设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回望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如古树般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卓然屹立、生生不息,将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携手共同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在新,文化同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铸牢文化辉煌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要以中华文化为荣,坚定文化自信,以从容自若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踩稳“吐故纳新的创造包容”“加速器”,增强文化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近几年,越来越多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入人们的视线,也走进了人们的心中。这些节目,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展现,更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要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华文化还需不断焕发魅力、激发动力、增强活力。在立足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借鉴优秀、深层挖掘,不断注入新元素,将文化与科技、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让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2021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个人感想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个人感悟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800字

2021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2021内蒙古全区教育系统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21观看内蒙古开学第一课有感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5篇】

    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