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的文章:自以为是的中文老师
编者按: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使用,不断累积,才会进步,否则,很容易就荒废了。
华人家的孩子十之八九都会去上中文课,我家的孩子没去过,因为我是个自以为是、还有点财迷的妈妈。我觉得我能教得很好,就不舍得花钱让孩子出去学。当然,实际上我家孩子的中文水平,从发音、认字个数,到所学词语的复杂程度,我还是满意的。
在教女儿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她的、比较有意思的方法。我会把她学的生字编成小故事,练习同样的字在不同语境下如何去理解。她学习“方”和“向”这两个字时总是搞混,我就在自编的故事中,把主人公取名方小向。后来学“胡”、“直”,也总是记不住,我又把主人公改名“胡小直”。
我们还会玩词语接龙游戏。女儿说一个词“果实”,然后我们轮流往下接,实在,在家,家里,里外,外面,面前,前后,后面……
又是面!女儿不想重复陷入死循环,情急之下,张口来了句“面到窗口”!看来她真不愧是自诩爱吃的人。我一看,也不能示弱啊!马上接了下文:“46号!”我们都笑了。上一次我们回国,在一家面馆吃了味道好的面,所以记忆很深刻。只要面做好了,服务员就在窗口吆喝“面到窗口”,顾客自取。那天拿的号码就是46号。
后来我觉得她的中文进步大了,可以教她一些成语。有一天,学完中文后,我问她抄写完的字能记住几个。她说:“妈妈,我今天中文学得囫囵吞枣。”
我当时是一悲一喜啊,悲的是孩子可能还没学会,喜的是她竟然可以恰当地使用成语了。我刚要张嘴阐明我的悲喜,女儿抢先一步说:“不对不对,不是囫囵吞枣,是我今天学得恼羞成怒!”
啊!我感觉自己在悲喜里已经神魂颠倒了。于是问她是什么意思,女儿告诉我,她今天因为总是记不住毫米的“毫”字,抄写了三十遍,所以很生气。那我就问她,到底知道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吗?她回答知道了。我又问她今天到底囫囵吞枣了吗?她说没吞……
随之而来,她学习成语的热情继续高涨。她学会了骄阳似火、狐假虎威、谈笑风生等……
要说起女儿使用成语,那是毫不吝惜。有次看着不到一岁的弟弟,突然说:“我怎么觉得你长得膀大腰圆。”
她参加中文团体诗歌朗诵会,辅导老师对那几个说得不太好的孩子说:可以小声说,或者不出声,张嘴就好。女儿很认真地张嘴来了一句:“对,你们可以滥竽充数。”
我开车带她走错路了,她就来一句“妈妈,你南辕北辙了”;出去聚会没有好好吃饭,就冒一句“因为我们都忙着谈笑风生”;我有时忙得要命就会觉得太热了,她就好奇地问“又不是烈日炎炎,怎么会热?”
终于有一天,她问我觉得她的成语学得怎么样?我给了她十二字评语:光怪陆离、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自己体会去吧!
复杂得犹如图画一样的中文,如果不是从小灌输每天坚持在家讲,是很容易荒废的。家里如果有姥姥姥爷在,女儿的中文也会火速进步。进步有时是在一些混沌的状态下潜移默化。
有次女儿和姥爷玩HEDBANZ游戏,这是一款经典桌游。一方通过向对方提问猜出戴在自己头顶纸牌上画的物品。女儿发问:“是交通工具吗?”老爷回答是运输工具,女儿就猜是书柜,老爷随即一脸懵。几个回合后,女儿让姥爷公布答案,是飞机。女儿不解地反问:“不是说是运书工具吗?书柜不就是运书的吗?”姥爷哈哈大笑,“运输工具,不是书本的书,是交通工具。”我看着女儿似懂非懂地跟着姥爷一起笑。
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使用,不断累积。女儿每天都在进步,因为她慢慢体会到中文的美。她开始喜欢像“露珠”、“小熊”这样的小诗歌。
我跟她说暑假时要带她和弟弟回中国。她说自己出生在中国,是“回”中国,弟弟从来没有在中国呆过,他是“去”中国。
我这个妈,是孩子把我宠得自以为是。无论是去,还是回,咱们中国走一趟,学中文去!顺便看看在中国学英文的小朋友的故事。
作者:Grace 美国
公众号:少年文章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