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怀旧的心情散文:转角处的记忆

志彬 1172分享

  编者按: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这样的话语只有在当年才会说出来。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转角处的记忆》。

  “重走铁军路”采风团赶赴常熟的时候,天色已晚。

  不知什么时候,突然有人惊叫一声“常熟的夜晚好美呀!” 远眺车外,深蓝的天空下,点点高楼的灯光温暖了疲倦的眼睛,如梦如幻;一道道从远处生长过来的高架桥流光溢彩,轻飞曼舞,写意般勾勒出这座江南小城壮观的几何图案。对于刚从皖南山区归来的人来说,视野是何等开阔,心情又是何等惬意!

  当天晚上因为没有安排集体活动,我们便在晚饭后约了十多人一起到市区转转。善意的导游提醒说:“常熟的夜晚只有步行街的夜市可以看看,千万不要走得太远喔!”

  “放心!我们不走山重水复路,我们只寻柳暗花明景!”我们欢笑着应答,但心里根本不知道何处有景,只是边走边看,信步前行。

  一路上,有几位小伙和老爷子经不住路边烧烤摊的香味诱惑,止步不前了;有几位爱美的姑娘和阿姨看到琳琅满目的橱窗也都恋恋不舍的;剩下的三五人循着月光,背朝热闹,一路向前。

  刚过一个十字路口,一座小桥便殷勤地抬高了我们的双脚。“新颜桥”三个石刻大字在灯光映照下尤为醒目。疾步上桥,凭栏远望,两条灿烂辉煌的灯带从脚下跑开,镀亮整个河面;河面上有一座拱桥,玲珑的小桥从左岸伸过手臂,将她的倒影挽成银环,两条黄金带欣然穿越其中;水岸边,身着翡翠衣裙的垂柳婀娜多姿,随风摇曳,好像正为这座江南小城装饰点点幽梦。

  寻梦,向灯光更亮处漫步,踏着柳岸花径,我们谈笑风生,游意盎然。

  “陈局,如此良辰美景,何不来两首诗句助助兴?!”同行的刘校长有感而求。

  “好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松飚诗人高抬腿、轻落脚,边走边吟,抑扬顿挫。

  “哪里有雨?哪里有星?天上悬挂着的分明是月亮吗! 更别说茅店溪桥了!”

  “哈哈哈,古为今用,古为今用,这些都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呢!”

  话音未落,惊喜即来。但见月光下一片重檐屋顶的琉璃瓦建筑映入眼帘,蓝顶白墙,黄檐赤柱,簇拥着一座高插苍穹的金塔,就像是一幅秀美的江南山水画。走进细看,但见门楼下劲书四个大字“辉映海虞”,旁书柱联“塔以方名天水肇基千劫过;境能圆照祗林新拓万人来”。原来这就是常熟的标志性建筑——方塔。

  方塔原名叫崇教兴福寺塔,始建于南宋。相传常熟北边的虞山形如卧牛,当地人修建此塔作为拴牛柱,留住虞山,也就留住了一方风水。塔下有棵800多年古树,树旁有口800多年的古井。有道是:四方玲珑,顷闻古塔风铃声;三宝照园,追忆千载幽思情。历经了800余年风雨沧桑,这座方塔依然伟岸隽秀,灵光四射。

  “这座塔很熟悉,似乎在哪里见过她!”同行的政协胡主任若有所思,“对,就是她,有一张记录日军侵占常熟的照片上就有这座方塔。”说话间,他翻出手机上前几天拍摄到的一张黑白照片:三个日军骑着战马正在虞山上觊觎着远处的常熟,在一片被飞机轰炸过的废墟上,这座方塔依旧高耸,刚劲挺立,不屈不挠。

  一寸山河一寸血 ,当年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常熟大地上到处都在呻吟,到处都在燃烧,到处都在淌血!祖先留下来的秀丽河山怎能容忍外来的强盗践踏,江南抗日义勇军击水而起,1000余亩沙家浜的芦苇荡里到处都是愤怒,到处都是呐喊,到处都是旌旗。

  还是这座方塔,见证了那段芦荡火种熊熊燃烧的峥嵘岁月。

  好想亲近这座方塔,好想抚摸这座方塔,可是晚间的塔园是闭园的,我们只能绕着她的外围仰望。仰之弥高,思之弥深。千古兴亡多少事,方塔尽抛烟云中。

  告别方塔,我们继续前行,一路上巧遇“栗高桥”,邂逅“文昌阁”,看到店铺“老银匠”,歇脚夜店“请常来”。每一次见到都多一份惊喜,每一次惊喜后都有几分慨叹。

  在“虞山福地”的石刻前有几棵葱茏的树木,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光影摇曳,黄绿色的小花掩藏其中,星星点点,煞是好看!趋步上前,一股幽香沁人心扉,疲劳尽去,神清气爽。

  海鸿用她那“识花君”小程序识别后告诉我们,这就是樟树,江南常见的道旁树,四季常青,木质坚硬,形态优美,暗香浮动,尤其是她的萌芽力极强,特别耐修剪,只要是阳光照到的地方,她都会伸出热情的臂膀。一方水土一方人,便是草木也一样,看到这些,我又想到了当年芦荡里那股不屈力量。

  夜色渐深,兴尽而回。在一处城隍庙的旧址前,有几位当地的青年正在弹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

  慷慨激越的唱腔引得不远处的一个孩童久久凝望。

 

作者|汪为洪

  公众号:雪山飞鸿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8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