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江南的优秀作文:遇见江南
编者按:江南文化蕴含在山水花木日夜晨昏之中,缠绵在细雨薄雾之中,如一位美人带着若隐若现的笑容,撑着油纸伞在乌镇湿滑的青石路上缓缓而行。让我们来看看这篇遇见江南。
乌镇
房屋砖瓦的轮廓,在如画纸般泛黄的水面上勾勒出缥缈的轮廓,沧桑斑驳的大理石地面在夏日阳光的抚摸下泛起水面般的波纹,光晕从木梁黑瓦后喷薄而出,让眼前的古朴变得充满生机与绚丽。这,就是乌镇,我初遇江南的地方。
微风带来了水气的甘甜,拂过发热的小巷。石板上苔的苍翠,水道边摆动的柳枝,仿佛江南的儿女,释放着对访客的热情,远处飘来令人心旷神怡陶笛声,船夫的浆声,叶的沙声,它们糅合在一起,荡进了我的心中,在里面回响、回响……
木心先生
木心先生的照片印在他故居的墙上,印在乌镇的回忆里,他生命的轨迹仍在世间,在大家的心里活着,在江南的记忆里活着,在世界的轨迹里活着。听吧,在这里你可以听见一个声音在低语:“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木心美术馆,很静,静得只能听见画的歌声,只能听见文字的呢喃。我走进视听室,一个戴眼镜的慈祥老人显现在屏幕上,我却为之一震,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在与一位伟大的逝者对话,一种不畏痛苦,不怨天尤人,享受人生的精神对话,一种艺术精神对话,与江南对话。
木心的诗,是痛苦的,但是释然的,他经历了迫害,这份痛苦很沉重,但他释然了,纵使千斤重担,他依然不怨恨,把恨留在肚子里,把爱留在心里,留在文字里。
最让我震撼的,是画,会说话的画,且无比深邃,仿佛一个灵魂的窗口,以只见黑与白的配色,自然奔放的笔墨,却无处不流露出心灵的色彩,使我想起乌镇水里的倒影。
在《那年战况》中,我看见了狼烟四起的战场,和先生心中的呼喊;在《废谷》里,我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岩石,荒凉的山谷及对先生苍凉心境的一种隐约的感同身受……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艺术的另一种震撼,精神的震撼。
青瓷
“土地的奉献,人类智慧的吟唱,火与土的交融,风水五行的调和……”馆长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说着,青瓷,的确令我们惊叹。出于土中,再生于金(釉),炼于火中,而火又生于木,生于智慧的人们对木柴、温度的控制,是这样一种艺术品,将中华文化五大元素齐聚一堂,巧合?不,只有这样,才得以诞生青瓷,诞生艺术,诞生民族文化!
眼望龙窑,焦黑龙鳞般的碎瓷射出历史的光辉,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熊熊大火,看见了无数失败品在此惨遭锤子镐头的淘汰,看见了精品被选中,纳入皇帝的龙宫。“清如玉壶冰,贞见玉壶春。”玉乃中华君子象征之物,苏轼笔下,青瓷壶被比作玉壶,说到这儿,青瓷和玉还真有一段不解之缘呢。
馆长告诉我们,当时宋皇帝喜欢玉,无奈良玉难寻,青瓷,她有着玉的精神,高洁,朴素,温润,典雅,也有着自己的一番韵味,釉的“冰裂”展现出独有的灵动之美,于是,在皇宫里没有金瓶彩罐,只有“青瓷雪花漂沫香”。如果玉是汉文化的根,那么青瓷便是汉文化的心,她“清如玉,明如镜,声如磐。”
西湖、苏东坡与江南
苏东坡的故事,西湖的故事,江南的故事。在船上,水波、阳光、蜻蜓、荷花,水声、蜻蜓挥翅声、鸟鸣、馆长老师讲话声,构成了我对西湖的印象,构成了我对苏东坡的感慨,对江南的感慨。
从来,我们想到苏东坡,就想到西湖,就想到江南,苏东坡被流放杭州3年,辛苦中,却不忘乐天派的本性,“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他的手笔。
苏东坡对江南的热爱像极了对家乡的热爱。眺望远处的雷峰塔,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是对白娘子的怜悯,还是对心中对传奇的一种激昂。此时,馆长提起苏东坡治西湖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苏东坡模糊的影子倒映在西湖中,带领民众挖淤泥、除茭白。带着这些画面,漫步在“苏公堤”上,只见杨柳依依,木芙蓉竞相开放,倒映在湖面上,如绿色的天空中的点点红星。
远处的岛,据说是所挖淤泥堆砌而成,如今看来可谓“山色空蒙雨亦奇”。苏东坡与西湖的缘分,可真不是几句诗那么简单,不仅这些诗是他的手笔,连西湖本身也是出自他的智慧!
苏东坡的肉体被流放,心却没被流放,智慧却没被流放,他依然不畏艰苦,依然写下了不少豪迈诗篇,这种精神,不正是热情豪迈,阔达大度的江南精神么?
遇见江南
江南文化蕴含在山水花木日夜晨昏之中,缠绵在细雨薄雾之中,如一位美人带着若隐若现的笑容,撑着油纸伞在乌镇湿滑的青石路上缓缓而行。我遇见了江南,江南用她的曼妙留住了我,空气中还留有江南女子的淡淡清香。乌镇古朴的气息,艺术的震撼,青瓷的典雅,苏东坡的精神,它们糅合在一起构成了我所遇见的,我所感动的,我感慨的江南文化!
作者:杨涛闻
公众号:宏文馆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